APP下载

吡格列酮治疗脂肪肝伴2型糖尿病 对患者代谢指标及肝功能的影响

2019-08-02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9年7期
关键词:吡格脂肪肝肝功能

刘 兵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高脂血症、肥胖患者逐年增多,同时2型糖尿病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1]。脂肪肝属于一种多因素共同作用疾病,致病因素包括代谢因素、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等。近年来,脂肪肝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2],如何给予有效治疗已经成为临床研究重点。目前,临 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来降低患者血糖,改善糖脂代谢紊乱。本研究就采用吡格列酮治疗脂肪肝伴2型糖尿病对患者肝功能以及代谢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2月于大石桥陆合医院接受治疗的96例脂肪肝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48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40~63岁,平均(45.8±6.7)岁;体重指数为22.5~26.9 kg/m2,平均(25.8±0.7)kg/m2;空腹血糖为7.4~9.7 mmol/L,平均(8.4±0.8)mmol/L。试验组中男22例,女26例;年龄41~63岁,平均(46.2±6.1)岁;体重指数为21.9~26.2 kg/m2,平均(25.3±0.6)kg/m2;空腹血糖为7.5~9.8 mmol/L,平均(8.6±0.7)mmol/L。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3]和脂肪肝诊断标准[4],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了同意书;排除药物性肝炎病史、血液系统疾病、精神疾病。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若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需进行护肝治疗,口服二甲双胍(无锡福祈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0070)进行降糖治疗,第1周:500 mg/次,1次/d;第2周:500 mg/次,2次/d,6周后根据患者血糖实际控制效果对药量进行调整,每天最大剂量不超过1.5 g。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格列美脲片(美国Aventis Pharma Deutschland GmbH,注册证号X20010080),1 mg/次,每天早晨服药1次,连续治疗4个月。

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重庆科瑞制药(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271],15 mg/次,每天早晨服药1次,连续治疗4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血糖指标: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2)代谢指标: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检测,胰岛素抵抗指数则通过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3)肝功能指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治疗前后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血糖控制指标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指标比较(mmol/L±s)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指标比较(mmol/L±s)

组别 例数 空腹血糖 餐后2 h血糖 对照组 48 6.21±0.56 7.28±0.47 试验组 48 5.38±0.69 6.87±0.65 t值 8.637 7.858 P值 0.000 0.000

2.2 两组患者代谢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代谢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代谢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代谢指标比较±s)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mmol/L) 胰岛素抵抗指数 组别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483.81±0.56 3.38±0.77 2.47±1.181.68±0.55试验组483.78±0.48 2.17±0.57 2.57±0.961.19±0.51 t值 0.084 7.858 0.418 4.185 P值 0.405 0.000 0.906 0.000

2.3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μg/L±s)

表3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μg/L±s)

天冬氨酸转氨酶 丙氨酸转氨酶 组别例数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4328.08±4.4329.18±4.26 36.63±5.8237.45±5.48试验组4327.14±3.1128.12±4.51 36.15±5.4837.28±6.04 t值 1.096 0.570 0.329 0.160 P值 0.276 0.523 0.743 0.873

3 讨论

目前,关于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尚无明确说法。研究显示,脂肪组织储存脂肪能力有限,超过一定限度后会造成患者出现细胞功能失常,出现葡萄糖耐量异常,此时人体脂肪分解速度会超过合成速度,大量释放脂肪酸,脂肪酸经血液循环送到肝脏,导致肝脏脂肪过量堆积,出现脂肪肝[5]。由于脂肪代谢异常,可导致患者体内糖脂代谢异常,2型糖尿病发病率增加[6]。

二甲双胍为双胍类代表药物,是目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一线药物[7-8]。主要作用于患者骨骼肌和肝脏,一方面通过降低肝脏糖类输出,减少患者对糖分的吸收。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骨骼肌细胞无氧代谢,增加外周组织糖类利用率来减少肝脏脂肪堆积。从而有效的控制患者的基础以及餐后血糖水平。

格列美脲片属于第三代磺酰脲类降糖药物,起效迅速,半衰期长。具有胰内和胰外双重降糖作用[9]。胰内方面通过与受体蛋白结合,闭合钾通道,开放钙通道,刺激胰岛细胞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外方面通过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实现降糖目的。

盐酸吡格列酮片属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善机体胰岛素抵抗能力,通过降低胰岛素耐药性,使患者能够更好吸收胰岛素,大幅提高患者机体外周组织以及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10];另一方面可以改善机体脂代谢水平[11]。通过激活脂肪细胞活性,促进脂肪干细胞分化为成熟脂肪细胞,扩大机体脂肪存储空间[12]。同时,通过抑制脂肪组织分泌多肽类激素,调节脂肪从内脏型转化为皮下型,加速脂肪细胞凋亡。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糖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代谢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均未出现明显变化。由此可见,吡格列酮作为一种降糖药物,能够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提升患者胰岛素敏感性,改善患者代谢指标,且不会对患者肝功能造成任何损伤,可以有效避免对患者造成药物伤害。但需注意的是,有研究显示,盐酸吡格列酮可引起或加重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13],因此在临床应用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临床症状,如发生呼吸困难、水肿等情况应减少用药剂量或停止用药,并参照心力衰竭治疗方案对症治疗。

综上所述,脂肪肝伴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吡格列酮治疗效果显著,且用药安全较高。

猜你喜欢

吡格脂肪肝肝功能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脂肪肝 不简单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王迎春:非肥胖脂肪肝
脂肪肝治疗误区须谨防
吡格列酮保护糖尿病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吡格列酮对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增殖、凋亡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吡格列酮对大鼠脑出血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慢性乙肝患者HBV-DNA、HBeAg及肝功能的关系分析
辽宁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基因T45G多态性与吡格列酮疗效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