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跟踪式健康教育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分析
2019-07-24苏滔
苏 滔
(涪陵中心医院放射科 重庆 408000)
CT增强扫描相对超声等检查方式,是有创,患者对此方面的了解甚少,再加上进行扫描的患者大多心理负担重[1-2],因此,良好的健康教育在降低心理负担、减少不良反应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全程健康模式在CT增强扫描中进行,现简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本院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18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检查序号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个93例。对照组:男性54例,女性39例,年龄(46.65±15.36)岁,头颅12例,眼眶6例、颌面部5例、咽喉部2例、颈部2例、胸部5例、腹部38例、盆腔21例、其他2例;观察组:男性51例,女性42例,年龄(47.25±14.26)岁,头颅10例,眼眶4例、颌面部4例、咽喉部2例、颈部3例、胸部7例、腹部39例、盆腔22例、其他2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况、检查部位等无差异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健康方式。观察组采用全程健康教育方式,教育的内容采用口头、文字、图片、文字等多种方式进行。
1.2.1 检查前 (1)患者就诊时,CT室接待护士应及时询问病情。(2)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年轻的,文化层次较高的患者心理负担最重,认为只要再做一次CT肯定得癌症了。首先医护人员应讲明增强扫描的目的是为了更一步明确诊断,及运用造影剂后可能出现的情况,消除患者怀疑患有恶性疾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使其配合增强扫描,促进工作顺利的完成。(3)扫描前的准备:扫描的患者2天前是否使用带滞,产气多的食物,膀胱扫描的患者是否憋尿等。钡透患者则应3~7天后坐腹部CT检查(待钡剂排泄完),以减少钡剂产生的伪影。腹部扫描前禁食12小时(急诊除外)。告知患者扫描前需要使用的药物。详细讲述过敏试验的重要性,同时放松患者的心理。
1.2.2 检查时 (1)仔细为患者解释如何正确摆放体位。对非检查部位会给予必要屏蔽,以减少患者受线量,减少患者对射线的心理压力。(2)在穿刺前,向患者解释相关药物的选择和输注:非离子型造影剂价格高,一般患者因经济因素多选用离子型。并介绍可能出现的不舒适,告知患者有任何不适及时告诉医生,并让患者知晓有任何问题医护人员都能及时处理,减少其心理负担,增加其配合度。
1.2.3 检查后 检查结束后告知患者需要进行严密的观察,患者不能离开,解释其原因是为了发现并尽早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根据过敏反应的不同程度给予治疗处理和心理护理。告知患者要大量饮水帮助造影剂的排出,并告知怎样观察造影剂沉积产生的不良反应。
1.3 评估指标
两组在检查结束30分后进行:(1)心理评分:SAS表进行问卷分析;(2)对CT增强扫描的认知:自制认知表,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认知度越高;(3)不良反应。
1.4 统计分析
将数据输入SPSS17.0,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s)采用t检验,检验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评分与认知评分
两组在检查结束后进行SAS和认知调查,评分结果统计表明对照组在SAS评分显著高于观察组,而在认知调查评分中对照组显著低于观察组,详见表1。
表1 SAS与认知调查评分结果(分)
2.2 不良反应
对照组发热5例、恶心14例、呕吐6例、心动过速1例、荨麻疹1例,不良反应总计27例;对照组发热3例、恶心6例、呕吐3例、心动过速1例、荨麻疹1例,不良反应总计14例。两组相比有差异性(χ2=2.365,P=0.042)。
3 结论
CT扫描和造影剂增强法检查对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价值。一般对疑脑肿瘤、脑血管畸形、炎症、肺肿瘤、纵隔肿瘤,心脑血管病变等再做增强扫描。因此,进行CT增强扫描者大多病况不乐观,患者对疾病的心理负担比较重[3]。CT增强扫描时候需要注射药物,此药物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很多患者不了解此药物情况,容易产生恐慌、焦虑等心理,而不良的心理容易混淆不良反应,或加重不良反应[4]。因此,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就非常重要。让患者做到心中有数,不慌。
本次全程跟踪式健康教育从始至终都有相关知识的了解,相比常规的检查前的集中健康教育方式,更全面,患者的安心程度更高。从研究结果来看,心理负担降低,不良反应也减少,同时对CT增强扫描的认知更好。在临床上可给予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