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诊断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9-07-24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5期
关键词:心内膜炎误诊率感染性

李 莉

(武城县中医院 山东 德州 253300)

由于近年来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导致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致病菌耐药性发生改变,其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发病率不断增加,而实施一项有效的诊断方式十分重要[1-2]。因此,本次研究对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见下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研究总例数200例,收取时间在2015年2月1日—2016年2月10日之间,总例数采取抽签分组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100例(实施超声诊断)、对照组100例(实施CT诊断)。

观察组100例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年龄20岁~70岁内,平均年龄(45.21±1.01)岁,性别:男性有60例、女性患者40例。

对照组100例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年龄21岁~70岁内,平均年龄(46.15±1.21)岁,性别:男性有61例、女性患者39例。

观察组、对照组一共200例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相比,P>0.05表示无显著差异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CT诊断方式,将诊断结果详细记录。

观察组应用超声诊断方式。

在进行手术前,进行超声心动图诊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探头频率在2.5~5.6MHZ,患者取平卧位,充分暴露自身前胸,对心脏结构实施观察,观察每位患者心脏瓣膜是否具有增厚或者钙化情况,观察每位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心脏内部血流情况[3]。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组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以及对照组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检出率。

对比观察组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以及对照组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误诊率、漏诊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数据软件为SPSS25.0,其中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s),以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以卡方检验,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异。

2 结果

2.1 对比检出率

观察组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检出率90.00%(阴性10例、阳性90例)高于对照组检出率80.00%(P<0.05),见表1所示。

表1 200例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检出率指标比较

2.2 对比误诊率、漏诊率

观察组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误诊率5.00%、漏诊率5.00%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所示。

表2 200例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误诊率、漏诊率指标比较

3 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感染性心内膜炎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为炎症疾病,以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较为常见,由于其临床症状不显著,从而导致诊断困难,而赘生物形成为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异表现和主要特征,也是其十分重要的诊断指标[4]。赘生物成分为形状不一、大小不一的纤维素团块和血小板,其包含大量微生物和少量炎症细胞,而早期诊断对改善患者预后十分重要。因此,本次研究对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超声诊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超声诊断的价值。

通过实施超声诊断后,取得显著效果,其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且超声检查方式无创,能明显显示患者赘生物的回声特点和结构,能对赘生物形态、大小以及部位显示,超声诊断方式和CT诊断方式相比,超声诊断在多个方面取得显著优势,能弥补CT诊断中的不足,显著提高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能快速准确发生赘生物,能早期明确各项诊断,从而为每位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后期治疗方式提供有利的相关依据[5-6]。目前超声诊断在临床广泛应用,已经成为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诊断方式,受到多数临床患者青睐。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检出率90.00%(阴性10例、阳性90例)高于对照组检出率80.00%(P<0.05);观察组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误诊率5.00%、漏诊率5.00%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不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实施超声诊断,取得显著的效果,能提高检出率,降低误诊率、漏诊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猜你喜欢

心内膜炎误诊率感染性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思考心电图之177》
感染性心内膜炎中生物被膜形成的机制及诊治进展
乌鲁木齐市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病例诊断及报告质量分析
超声心动图诊断Loffler心内膜炎1例
以胸痛为首发的带状疱疹误诊为心绞痛35例分析
X线平片和CT检查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对比分析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瓣膜置换围术期护理配合分析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