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波谱成像在老年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2019-07-24周建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5期
关键词:肌酸分化腺癌波谱

周建华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放射科 江苏 常州 213001)

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是男性生殖系统常见疾病,中老年群体是其高发人群,临床上对前列腺癌常采用手术以及放疗的方式,而良性前列腺增生则主要使用药物治疗辅助手术治疗[1]。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两者临床表现相近,错误的诊断会导致治疗方式选用错误,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需要对两类疾病进行有效准确的鉴别诊断[2]。本研究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成像鉴别的方式,探讨该方法的诊断价值,现有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资料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于我院进行前列腺疾病治疗的84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病情将其分为前列腺癌组和前列腺增生组。其中前列腺癌组48例,年龄区间为61岁~75岁,平均年龄为(68.42±5.66)岁;第一分化腺癌21例,中分化腺癌19例,高分化腺癌8例;T2期患者23例,T3期患者18例,T4期患者7例。前列腺增生组36例,年龄区间为60~73岁,平均年龄为(67.04±6.17)岁,患者年龄、病程、病况等一般资料经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方法

研究使用3.0T MAGNETOM Skyra核磁共振仪器(德国西门子公司)进行核磁共振波谱成像检查,选用体部线圈,以患者耻骨联合位置为中心点。TSE轴位为T2W1(TE 85ms,TR 3500ms),层厚、层距设置为5mm、0.5mm,回波链长设置为4,激励次数为20,同时设置NEX为5,ETL为20,矩阵以512×512为佳,感应体积为800mm3,长宽高分别为20mm,此外还需在检测部位周边设置饱和带,避免周围组织对感应区域的影响。运用BASING技术对感应区域脂肪实施压制工作,带宽为1200Hz,辅以匀场处理。

1.3 研究指标

研究两组患者核磁共振波谱成像结果,同时对其代谢产物含量进行分析,包括胆碱(Cho)、肌酸(Cre)、枸橼酸盐(Cit),评价其峰值以及计算Cho/Cit、(Cho+Cr)/Cit比值。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0软件分析计量单位数据,其以(±s)表示,t检验,P<0.05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影像学结果分析

48例前列腺癌患者T2W1像长度为(46.01±15.24)mm,宽度为(38.87±14.93)mm,高度为(45.60±10.24)mm。正常人群组织外周带表现出高信号,而前列腺癌患者病变组织外周带表现为局灶信号降低,其中有27例患者显示单侧性结节影,结节平均大小(18.90±5.72)mm×(17.11±3.09)mm,21例呈双侧弥漫。

3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T2W1像长度为(52.88±17.75)mm,宽度为(42.73±13.81)mm,高度为(53.69±19.04)mm。该类患者影响学表现为移行带与中央腺体明显增大,其中31例患者呈现高、低信号结节影,5例呈现高低混杂信号的弥漫性影。10例患者表现膀胱受压。

2.2 两组患者代谢产物含量分析

前列腺癌组患者Cho含量及峰值明显增加,Cit峰值降低;前列腺增生组患者Cho含量及峰值相对偏低且Cit峰值升高。对比两组患者Cho/Cit、(Cho+Cr)/Cit比值,前列腺癌组患者均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组间数据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比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代谢含量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代谢含量分析(±s)

组别 例数 Cho/Cit (Cho+Cr)/Cit前列腺癌组 48 2.30±0.21 2.53±1.48前列腺增生组 36 0.44±0.20 0.61±0.35 t/40.994 7.615 P/0.001 0.001

3 讨论

前列腺增生是中老年常见的生殖系统疾病,且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常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对于患者生活质量有极大影响。前列腺癌是发生在男性生殖器官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数据显示,前列腺癌位于美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一位,我国发病率也逐年递增,该病症状表现与前列腺增生相似,因此临床上对两类疾病辨别存在一定困难[3]。

核磁共振波谱成像检测的标志性物质是枸橼酸盐、胆碱复合物以及肌酸。其中枸橼酸盐是前列腺主要的代谢产物,且精液中的枸橼酸盐会被腺管压缩,因此,正常人体的枸橼酸盐会较高;胆碱复合物的峰值是由磷酸甘油胆碱、磷酸胆碱、磷脂酰胆碱等物质组成的复合峰,岂能反应出前列腺肿瘤细胞膜的转移情况,其峰值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肌酸主要指磷酸肌酸,其参与三枪酸循环,是形成ATP的重要物质。通过研究显示,前列腺癌患者Cho/Cit、(Cho+Cr)/Cit比值显著高于前列腺增生患者,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采用核磁共振波谱成像检测,可以有效鉴别老年患者前列腺癌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疾病,在临床应用与推广上具有实效性。

猜你喜欢

肌酸分化腺癌波谱
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癌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分析
肌酸补剂在跆拳道运动员力量训练中的应用价值
结直肠癌多层螺旋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直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肌酸补充在青少年运动员中的实践应用
琥珀酸美托洛尔的核磁共振波谱研究
2018年第3期继续教育选择题
美国波谱通讯系统公司
肌酸补充与运动能力
波谱法在覆铜板及印制电路板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