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①

2019-07-22王文雄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院校高职

王文雄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析①

王文雄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教研部 福建 泉州 362000)

本文解读互联网思维内涵和创新创业概念界定,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互联网+”下创新创业教育的情况,剖析高等职业教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必要性,提出“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路径。

互联网+;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应适应发展新常态、谋求新发展,将高等职业教育与 “互联网+”深度融合,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一、“互联网+”思维的内涵和创新创业的概念界定

所谓互联网思维是指基于互联网的特征,对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并由此拓展到对整个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重新思考。

创新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完成创新过程、产生创新成果的综合能力,创新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创业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出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具备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进行资源的优化与整合。面对行业调整和企业经营方式不断的改革与创新,新的市场机遇和社会需求不断涌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须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度,教育大学生必须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探索发现创新创业的契机,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系统平台,并将创新创业的理念应用于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重要性

1.从国家战略高度看,做好“互联网+”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不仅是配合国家层面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为重点推动实现我国发展的目标提供创新型人才支撑库的有力抓手。

2.从教育改革角度看,做好“互联网+”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工作,让创新创业成为高职院校办学过程、教师教学过程、学生求学过程的自觉行动和理论认知,是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向突破口。

3.从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形势需要看,做好“互联网+”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是为社会培养高端人才的需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一些传统职业岗位的需求在快速下降,一些新兴职业岗位显露端倪;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云技术的整合,网络商业模式得到迅速拓展,我国推进的“互联网+”创造了无限的就业潜力。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展之快、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需要我们高等职业院校及时调整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进一步适应新的职业岗位需求,需要建构全新的“教育——就业系统”,为实现经济“双中高”发展目标、实现我国两个百年目标,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做好创新创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从促进毕业生就业角度看,做好“互联网+”下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形成良性循环,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一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这项工作做好了,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三、“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创新创业遇到的问题

1.创新创业没有很好地利用“互联网+”思维和优势。“互联网+”思维最大的价值是实现跨界信息与资源整合,提升关联行业的专业化水平。通过关联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交叉与融合,不仅提升专业化水平还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目标。高职院校学生创业缺乏高新技术且行业范式较为单一,仍以传统的创业模式为主,创业项目的科技含量不高。同时创新创业项目中与专业相关不大,创新创业项目缺乏与专业的融合,不能很好地适应互联网的时代背景。

2.对创新创业的认识不足,推广力度不够。有部分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工作的内涵和本质领会不够,对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认可度较低和支持度不足。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错误地将“互联网+”创新创业等同于建设外卖网站、经营微信商户、销售现成产品赚钱等形式,急于短时间创收受益;高职院校教育则认为“互联网 +”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对网络的使用及经商的能力为导向,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等方面能力的教育培养。从出发点上误导了高职院校“互联网 +”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

3.创新创业教育特别是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尚不适应需要。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尽管在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覆盖面和扎实程度上具有一定优势,但在对 “互联网+”下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方面依然是短板。

4.创业政策落实还不到位。创业扶持资金渠道少、创业场地获得难,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往往只具有指导性,缺少具体有效的实施,扶持政策不完善[2]。

5.大学生创业缺乏持久的动力。“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问题单纯依靠学校和学生自身“单兵突进”,没有做到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坚持“创新推动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利用互联网搭建信息化的平台,整合共享社会资源。

四、“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实施

“互联网+”下开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应加强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契合度,将互联网思维以及互联网底层技术深度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的每一行业中的每一条脉络。就高职院校而言,应将“互联网+”视域下涌现出来的诸多新特征、新机遇展开深入的研究,探索“互联网+”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多方面、多领域进行深度融合[3],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指导服务生态链。

1.实施人才培养路线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职业学校要从源头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布实施人才教育培养新的路线图,以强化立德树人和研究性学习为教育核心,通过精实课程、国际国内研学等制度以及先进性和领导力训练、社会研究和创新训练、学生发展分类指导等具体项目配套的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主观研究性、客观创新性学习制度体系的建设,高等职业学校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精神,激发自我创业意识,提升自我创新创业能力。

2.丰富创新创业类课程体系,夯实人才培养理论基础

高等职业学校要将就业指导课设置为必修课,将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课程教学;同时依托二级学院开设不同种类的创新创业课程,开设示范性创新课程、创业类课程,开发“双创”网络课程。高职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是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纲,体现了高职院校的教育思想与培养方向。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能够从源头上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脉络。引入国外先进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框架对高职院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见表1)。

表1 国外创新创业课程设计框架

高职院校的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可适用于不同学科的不同专业方向。结合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情况,建立渗透式“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即在专业基础的同时补充前沿“互联网+”创新创业知识,了解“互联网+”企业从创办管理到运营的基本流程,更符合现阶段高职学生的认知和社会实际需求。在完成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后,高职学生还可通过与相关企业对接进行现场实践操作,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更多的“互联网+”商机及金融财会知识,这对提高高职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具有显著帮助。

3.借助“互联网+产业”模式,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社会、产业,乃至人们的生存状态带来深刻的变革。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改造并升级传统产业,使之适应时代的发展。高职教育要跟随互联网发展的步伐,打破信息的不对称,激发院校内部的改革活力,调整优化校企合作布局,搭建“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同时通过如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生“创业之星”大赛、“青春启航计划”“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教育论坛”等各类创新创业指导品牌活动,尽快建设并努力完善学生创业实训基地、海外创业实训基地、创新人才工作,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各种实习实践机会,孵化一批学生创业项目并可适当融资,打造创新创业指导精品。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教学体系需在基本能力训练的基础上加强对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并以创新精神教育为导向,逐步完善以“基础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践锻炼、科技创新引导”四层次的基础实、技能硬、创新强的实践教学体系(见表 2)。

表2 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基本框架

在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科技创新能力是实践训练的最高层次与最终目标。以学程等级为渐进线索,通过“基础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训练、生产实践锻炼、科技创新引导”四层次的实践训练,高职学生能够系统掌握互联网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操作技能;同时通过创新创业训练,掌握系统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相关知识;最后通过“互联网+”创新实践教学的训练,使得高职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和创业能力。

4.构筑开放共享数据的高职教育体系,优化组织架构

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实施数据开放,资源共享,构建开放共享数据的教育体系平台。实现社会公共数据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建立公共信息资源目录与索引,同时搭建高职院校与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数据库平台。加强对高职院校和社会公共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存储、加工整合、传递交互、反馈确认过程的深入信息挖掘、整理运用。发展高职院校与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大数据建设,进一步形成高职院校和社会公共信息资源的数据化体系平台,推动高职教育大数据的整合和深加工利用[4]。运行高效、科学合理的教育组织架构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首先,从学校层面出发,各高职院校应成立与市场衔接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管理中心,负责学校对外联络与内部沟通,负责全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从院系层面出发,成立“互联网+”创新创业工作办公室,与院系相关的教学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同级。从学生层面出发,各级学生会成立“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协会。从教师层面出发,成立“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发展中心,负责高职院校教师培养和特聘企业创业导师等社会师资的管理,教育组织架构图见(图1)。

图1 “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架构

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进行“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与成果孵化,高职院校开设的“互联网+”课程由学校层面的创新创业管理中心与院系层面的创新创业办公室共同完成,开设旨在面向高职学生开展“互联网+”创业启蒙教育,激发高职学生的创业精神。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高职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业技能,积极开展“互联网+”创业教育。将具体内容分为以下三个层次:(见表3)

表3 高职院校“互联网+”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优化设计与成果孵化

5.建构完整的创新创业意识向实践成果转化的保障机制

“互联网+”趋势下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教育本质上要培养和发挥高职院校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意识与主观能动性,在此基础上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必要的价值理念指导和内在精神驱动等。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点对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实践理论进行相应的引导,以此帮助学生将宝贵的创新创业意识从理论基础向实践成果转化,并为学生制定必要的保障机制,提供物质与环境上的创新创业孵化空间。对高职学生参与各类创业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支持,在为学生制定符合实际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勇于尝试不同思路与实践方法。如对高职的学制和培养方案进行必要的弹性化处理,可以采取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在制度上允许高职学生转化的实践成果事实折算为相应的学分。在此基础上,实行弹性学制年限,允许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调整学业进程,在学制上允许高职学生在一定年限内保留学籍休学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一旦有了创业成果,该成果可以根据学校相关制度规定转抵学分和成绩等。

[1]陈月波.基于“双创”能力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14(17):21-23.

[2]郭明顺.基于经济转型升级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J].现代教育学报,2014(12): 56-59.

[3]吴文瑜,刘欢.“互联网+”校园: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新阶段[J].远程教育杂志,2015(4):8-13.

[4]宁家骏.“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背景、内涵及主要内容[J].电子政务,2015,6):35-38.

2019—02—01

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互联网+”下高职女生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模式探究》(FJJKCG17-147)。

王文雄(1965—),男,汉族,福建永春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

G718.5

A

1673-4564(2019)02-0116-05

猜你喜欢

互联网+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