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课程设计及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19-07-16钟洁
钟洁
摘要:2019-2020年,《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实务》课程工作组以中国茶的运输为主线,将中国茶史与世界史相结合;将传统茶文化传播途径——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与当今的介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相结合;在现代篇将传统茶文化延伸至年轻人喜爱的奶茶文化,加入了奶茶品牌营销、牛奶和砂糖的供应运输、电商平台传播,以项目实践的方式完成中国茶的历史疏导,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代入感,完成《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实务》课程的线上教学总设计。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传播;茶运输;线上教学;项目化
该课程的线上教学将古今中外的茶输出路线,按照地圖板块、发生年代、茶的品种、运输方式、运输组织形式等多维度层级划分为二、三级子项目,将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中的所有关键知识点进行合理拆分,融入进每一个子项目任务;同时注重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在《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实务》课程中注入爱国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让学生以完成一个个小的项目任务的方式获得人生观的成长,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完整教育结构。
《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实务》课程工作组分成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环境生物职业学院组成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团队;第二梯队是思政课教师和计算机专业教师;第三梯队是企业专家团队。三个梯队集思广益,共同建设课程资源与学习数据,包括:授课视频、非视频资源、课程公告、题库、测验和作业、互动交流情况、考核情况、学校SPOC使用情况。
课程团队在课程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也出现了较明显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团队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不够
课程的线上教学总设计主要由第一梯队的老师负责,思政课教师和企业教师提供建议,资源建设中可以获得计算机教师的帮助。课程建设中最关键的就是团队的默契度,虽然课程组团队成员构成较为合理,尤其是第一梯队,汇聚了三所职业院校的物流专业骨干教师,但团队间成员分散,只能通过QQ群直播、电话会议、微信群等方式沟通交流,成员有各自的个人事务,也都非常忙,能凑在一起讨论的时间并不多,很多时候沟通回复不及时,团队的默契度欠缺。
《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实务》课程特性是需要团队成员走出录播室,不能闭门造车,教师深入现场,在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中进行一段实地跟拍,最好是沿着某条茶运输路线,完成多式联运的全程跟踪报道,但疫情期间活动自由度受限,又加上缺乏制作经费和录制团队,在课程资源建设上缺乏创新,不能给学生提供很好的直观感受。
2 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缺乏地气
《物流运输组织与管理实务》课堂教学的设计线比较单一,课前及课中以资料查阅、在线讨论、头脑风暴等多种方式开展,引导学生跟着教师的线上教学资源完成学习,课后每个小项目给学生布置对应的任务和作业,让学生完成课后复习,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没有很好的实现“翻转课堂”,与学生沟通的形式单一,学生缺乏积极回复,课堂教学的设计并不能很好体现当初加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初衷。
3 课程资源建设与企业实际衔接不够紧密
以二、三线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训条件是不足以完成该课程的的实践录播,为了保证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课程的质量,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实践或现场录屏,就需要得到相关企业的大力帮助,需要茶企、物流公司、进出口贸易公司等多方协助,但因为人脉资源的限制,找不到相关的合作企业,与企业实际衔接的紧密度上打了较多的折扣。
4 课程团队对中国文化、地理历史及人文科技一知半解
要高质量的完成这门课的线上资源教学,不仅仅是了解该门课程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团队成员具备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对地理历史及人文科技都要融会贯通,这样才能不牵强,不生硬的提升课堂层次,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既能实现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又能完成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前课程团队在中国文化,地理历史及人文科技方面还是一知半解,只能通过翻阅书籍、网上查阅、观看记录片的形式慢慢补充这块短板,在课程资源的制作上肯定会受到学识水平的局限而施展不开。
针对以上在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课程工作组会一如既往的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课程固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在课程建设的具体过程中,发动创新思维,以新思维催生新思路、以新思路谋求新发展、以新发展推动新方法,以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课程建设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