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完全学分制模式下教学管理逻辑关系分析

2019-07-16张伟张芳何理文

职教通讯 2019年6期
关键词:完全学分制逻辑关系教学管理

张伟 张芳 何理文

摘 要:学分制是一种新型教学制度,在我国本科院校中已经实践40余年,但在高职院校中实施较难。在前期实践经验基础上,总结了五个完全学分制实施的主要问题,并结合高职教育特性,提出了高职教育实施完全学分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和逻辑关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逻辑关系;完全学分制

基金项目:佛山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分制教学改革背景下学分认定与转换制度研究”(项目编号:fj201803)

作者简介:张伟,男,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管理;张芳,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思政教育;何理文,男,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06-0044-05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以学业导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源于19世纪的德国,定型于美国哈佛大学。1978年,我国教育部确定北京大学等几所重点大学实施学分制试点,截至2018年,学分制在我国已经施行了四十余年。但我国大多数高校施行的学分制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学分制,是以学分和学年相结合的“学年学分制”(袛新生,2005)。[1]笔者借鉴已有学分制实践经验,在问题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提出了高职教育中学分制实施的关键问题,为高职院校推行学分制提供借鉴。

一、学分制教学管理的主要问题

学校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袛新生(2005)从学年学分制与知识结构、课堂教学、资源配置、学籍异动、就业以及学校后期保障等方面总结了学年学分制存在的系列问题。[1]王诚怡(2003)列出了“师资缺乏及专业口径窄,导致学生选课自由度较小”等6个学分制存在的问题。[2]徐建新(2007)、黄海燕(2017)、刘延冰(2017)、白海荣(2017)等一批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学分制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3-5]笔者通过对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分析,认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师资、课程等资源不足

课程资源不足是制约学分制实施的一个障碍。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需要有足够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尤其是专业限选课和任选课的数量严重不足,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数也要翻倍增加。

(二)管理机制不健全,师生观念转变困难

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匹配是制约完全学分制实施的另一因素。学分制改革是学校的全方位改革,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总务处、信息中心等多个部门都须对管理制度进行调整,这是保障学分制实施的前提,包括學籍管理、教学任务落实、成绩考核、学分转换与认定、收费管理、后勤保障等方面。另外,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广大师生在实施学分制管理时,转变管理观念也比较困难。

(三)技术手段支撑不够,管理不够精细

学年制是针对群体进行管理,完全学分制是为个人服务,学生根据个人规划或兴趣选修课程、授课时间和任课教师,导致学生、教师、课程三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另外,弹性年限、免修、免听、辅修、重修、学费缴费等业务量剧增,导致管理压力增大,工作量增加,尚缺少功能齐全的支持完全学分制精细化管理的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者解放力度不够,柔性化管理力度不够。

(四)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与执行不一致

首先,弹性学制是学分制关键概念之一,学生达到专业最低毕业学分后,能提前毕业,但在实际教学任务落实时,因必修课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在学制年限的最后一学期实施,所以,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很难让学生有机会提前毕业,二者存在一定矛盾。其次,学生可以延后毕业,但由于教学管理、宿舍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压力,学校也愿意让学生在学制年限结束后在不交学费的情况下继续在校学习。再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其他集中实践类课程,也因资源不足等原因无法提供学生自行选修。

(五)因选课重组教学班,导致交流不通畅

学生选课组建动态教学班,打散甚至取消了行政班监制,学院与班级之间、辅导员与任课教师之间、任课教师与选修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与传达不畅通,集体观念淡薄,学生考勤、组织班会等学生管理不便,甚至会导致教学秩序、管理秩序混乱。

二、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要注重管理机制建设

(一)注重管理结构的多重变革

学生选课后,学生同学不同班、同班不同学,班级松散、年级淡化,考试、学习成绩和学籍等日常教务工作无法再借助自然班级的概念进行组织和管理,静态、批量、划一的教务管理模式转变为动态、个量、灵活的模式。[6](汪筱兰,2007)学分制教学制度下的教学管理重心发生了改变:由行政管理向人性管理转变,由刚性管理向弹性管理转变、由群体管理向个性化管理转变、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在“校院系”三级管理和学分制管理模式下,教务处成为决策中心,学院成为管理中心,系(部)成为教学中心。管理结构变革将会引起管理流程(如选课等)的重构,管理流程重构需要借助信息化管理手段实施刚性管理。以上多重变革需要校领导、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学生等转变管理理念,从心底接受、认可并融入学分制。

(二)注重富有逻辑关系的管理制度的制定

完善合理的学分制管理制度是学分制运行的基本保障,包括学籍管理、选课规则、收费管理、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教材管理、重修(免修)管理、学分转换与认定、创新学分、后勤保障等。制度修订要注重制度之间的逻辑衔接,在同一问题上的要求务必一致,相互支撑。

(三)突出人才培养方案的纲领性作用,订制个性化选课规则

为防止选课的盲目性,为了确保专业核心素养的培养,学生需在一定范围内选课,这个课程范围须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并向师生公布,让学业导师清楚专业课程体系,为引导学生做准备,让学生基于人才培养方案,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学习规划,准备选课。

针对人才培养方案中不同课程类型设置不同的选课规则,如针对必修课,学生需要选修时间和授课教师;针对专业限选课和全校任选课,学生可选修课程、教师和时间。学生如选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规定之外的课程,将无法获得有效学分,学校可利用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设定课程选修权限。完全学分制的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一定要发挥人才培养方案的纲领与约束作用,避免实施混乱。

(四)处理好开课、选课、排课之间的关系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鼓励教师多开高质量课程供学生选修。但开课数量多则导致选课和排课更加复杂,尤其高职教育教学任务中还有专周实训、实习以及课程设计等集中实践环节,所以,学校管理层面要处理好开课、选课与排课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发挥好学业导师的指导作用,按学校要求做事;其次是设置规则,可通过预选方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和任课教师需求,需求量大的课程和任课教师可以安排更多平行班,需求量小的则减少教学班。

(五)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保證课程建设质量

为让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课,必须有足够数量的课程,但课程数量多,每位老师就要承担更多课程的教学任务,但受时间、精力、个人专业、实践条件等限制,很难保证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教学没有质量,学分制的实施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必要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即每门课程指定1名课程负责人,对课程建设质量负责,主要从事课程标准建设、课程教学基本文件建设、组织教学团队集体备课、教学成果凝练、接受课程评估考核等。

(六)建立学生淘汰机制

高职学生缺乏深度学习,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一种竞争机制,可设置学业警示,甚至淘汰机制,国外高校实行淘汰制已有多年历史,如法国、德国在大学一、二年级要淘汰一半以上,美国淘汰接近50%,英国基本为15%。因为自我监督力度不够,可能会有部分高职学生不参与选课或不参加教学活动,针对这些学生,可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在学校学籍管理规定中设置规则,对学分获取较少的学生给予退学处理,实行淘汰制。

(七)建立学生学习激励机制

学分制教学制度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但对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样重要,除了上文提到的建立淘汰机制外,还可以实施如下三个方面的激励措施:(1)调整学业成绩单格式,成绩单中不仅列出该生每门课程的成绩,还要列出每门课程的全班平均分,并备注是否补考、重修及重修次数等。(2)变革收费制度,对申请重修学生按课程学分收取重修费用。(3)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提前修完教学任务,达到毕业条件,提前毕业;等等。

(八)建立注重突发问题应急机制

由于学分制教学管理的服务对象数量庞大,难免有学生因突发问题而错过时间(选课、缴费、退补改选等),如学生因病或请假错过学费缴费时间、因学期中途复学返校错过选课时间、因突发事故错过考试时间,等等。针对突发问题,要建立应急机制,涉及选课、缴费、补修、学籍异动、课程考核、补考、重修等方面,当信息化教务管理系统无法操作时,需增加线下处理渠道。

(九)注重反馈机制建设,实现师生信息互通

学分制一切制度、规定的执行都要落实到教师和学生身上,但落实与执行情况如何?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尚需要完善?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有没有满足?如何获取学生兴趣课程推介?如何及时掌握每一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如何了解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互动状态?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师生反馈。因此,建立反馈机制,实现“管教学相长”,有助于实现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良性循环。

(十)推行小学期制,保障实习实训的实践效果

高职教育的专周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会导致学生选修的其他课程教学进度不一致,同时也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甚至会因为教学任务安排问题导致弹性学制成为空话。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如下两项措施来解决:(1)利用暑假或寒假时间开设小学期(如4周),用于开设专周实训、实习等课程,这不仅降低学期选课带来的压力,也保证所选课程教学秩序正常。(2)根据教育部允许学校和合作企业“探索工学交替、多学期、分段式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改革”的意见,可把顶岗实习分成2段或3段,分布在其他学期供学生选修。

三、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关键措施

(一)处理好选课与学分缴费之间的关系

学分制改革必然导致收费制度改革,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有必要设置可操作的收费制度,学分制模式下每个学期会有多次收费,选课、收费与修课之间在流程上要有逻辑性。如专业学费在学年注册前缴纳,缴纳后允许学年注册,注册的学生才有资格上课。同时,也要处理好学籍异动学生的选课与收费问题。

(二)弥补课程资源不足问题

尽管设有课程教学班人数限制,但学分制必然导致小班教学,小班教学又会加剧教师和课程资源不足,资源不足本身是阻碍学分制实施的一个主要因素,在校内无法挖掘课程资源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如下三项措施来进行弥补:(1)建立校际合作,引入合作院校的课程资源,一般引入选修课。(2)认证引入互联网平台课程,如智慧树、尔雅通识课、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等,通过设定课程学分认定规则,承认互联网课程平台中与该专业课程相同、相近的课程。(3)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引入企业教师和课程资源,在补充课程数量,还能引入企业先进技术,充实校内课程教学内容。

(三)注重选课模式下的教考分离

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选课就会涉及公平,就可能导致有些教师选课学生多,有些教师选课学生少,甚至无学生选修某些课程、某些教师,教师在压力之下可能会采取极端措施。学校管理应坚持公平原则,把最真实的东西呈现给学生,以免有教师借助“水分考试”拉高学生分数,以此来“拉拢”学生。所以,教考分离势在必行,任课教师只负责教学,考核由第三方或者该课程教学团队出题,把教学和考核分离,以此保证选课公平,促进教师间的公平竞争。教考分离也会带来考试制度的变革,如一门课程同一学期可能会组织多次考试(免修考核、期末考核、重修前补考等),为了提高考试组织效率,建立公平考试环境,有必要建立课程考试题库,当需要课程考核时,由课程负责人确定试卷分值、题型比例,由学院教务员通过题库系统随机抽题组卷与印刷,组织考试。考试题库由课程教学团队定期更新题目。

(四)充分发挥学业导师的指导作用

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开展学业规划,避免学生盲目性和无规则性选课,高职教育还开设专周实训、实习等实践课程,学业导师的指导非常有必要。另外,针对课程资源的限制,可以通过学业导师的引导把因资源不足而带来的困难降到最低,又可避免资源浪费,有助于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学业导师可通过微信群等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生开展交流互动、答疑,避免盲目选课。学校建立学业导师选拔、聘任、考核等系列运行机制,如学业导师采用学生聘请制,由学生自行选择学业导师,提升学业导师服务意识与能力,科学指导学生成长成才。

(五)注重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的建设

学分制管理是针对学生个人的管理,但上万名学生给教学管理带来巨大压力,包括学籍管理、教材管理、教学任务管理、选课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成绩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成绩管理、师生交互管理等。为了开展精细化教学管理,要注重支持学分制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不仅能有效规范管理流程,还能提高教学管理精确性与效率,针对大量管理数据进行管理与统计分析,为教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提高管理科学性。

(六)多渠道宣讲学分制实施细则

学分制选课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实践者,如果学生不熟悉选课规则以及日常业务管理流程,老师不清楚开课、选课、成绩管理、免修重修等规则,势必会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所以,学校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向全体师生宣讲学分制相关制度及管理业务流程,如编制入学教育手册、开展集中培训、制作宣讲视频、组织师生研讨、建立网络答疑平台、组建学生宣传团队等。

(七)建立多方实时交流平台

学分制围绕学生个体进行管理,建立学校、学院、系部、教師和学生之间实时交流平台十分有必要。学生选修不同教师、不同时间的不同课程,学生的请假等信息无法及时通过传统渠道告知任课教师,这就有必要搭建一个集成式信息多方交流的平台,学生向辅导员请假信息可以实时传递给当前时间上课的任课教师。同理,任课教师的课程调整等变更信息、教学活动信息也借助信息化实时交流平台及时发给选修该课程的学生。

高职院校实行学分制改革,旨在推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会遇到更多困难和障碍,包括管理理念、技术手段、后勤保障等,许多管理流程也随之变革,需要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务员、学业导师、任课教师都要发挥自己的主管能动性,主动适应、主动求变,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努力。

参考文献:

[1] 袛新生,张君维,周振军.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3):83-84.

[2] 王诚怡.关于实施学分制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3(3):65-67.

[3]韩磊磊,源国伟.中国高校学分制30年——大学教学制度改革讨论评述[J].高教探索,2008(4):62-67.

[4] 李艳萍.弹性学分制下学校及院系教务管理转变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2):42-44.

[5] 张萍.高校实行学分制后教务管理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5):75-77.

[6] 汪筱兰.学年制向学分制过渡时期选课制教务管理工作的变化[J].高校教育管理,2007(1):77-80.

[7]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EB/OL].[2018-04-18].http://www.moe.edu.cn/srcsite/A07/moe_950/201604/t20160426_240252.html.

Abstract: The credit system is a new type of teaching system.It has been practiced for 40 years in universities.However, it i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 the articlesummarized5 main problems of the credit system and proposed the problems and logical relations of credit syste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eaching management; logical relationship; Complete Credit System

[责任编辑 秦 涛]

猜你喜欢

完全学分制逻辑关系教学管理
“双减”背景下农村初中教学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云教学管理平台在教学运行管理方面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英语“七选五”阅读理解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浅析
浅析内部控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完全学分制下对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的研究与分析
完全学分制下高校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