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读者服务部建设现状及对策

2019-07-16周琴

青年时代 2019年16期
关键词:读者服务

周琴

摘 要:随着计算机网络,手机网络等各种镜像文体,电子载体信息的普及使用,愈来愈多的人已把对纸质文献的依赖转化成对非纸质文体的阅读需求。使用非纸质载体获取信息,然而纸质文献并没有随着非纸质信息的飞速发展而呈现下滑的出版趋势。也随着科技和社会科技进步的高速发展迅速增长,然而读者对阅读纸质载体信息的需求不升反降。在这一趋势下,图书密集存放和闭架管理成了许多院校和公共图书馆节省馆藏面积又节约图书管理成本的唯一办法。本人借由我院密集库的建设,谈谈本人在密集庫建库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现象和解决的办法,以此阐述我院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书库建设;密集库;读者服务

一、我院图书馆建设状况与密集库的开发设置。

我院图书馆是由三所学校合并。留存下来的各自征订图书总量达到2百万册以上,副本重复量高。这种情况下设置了三线藏书库,密集书库由此而诞生。

2002年完成福建机电学校和中华职业大学合并改名为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当时的流通图书总量已超过了80万册。2004年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和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院合并,至此流通的图书已超过120万册。学校正式更名为福建工程学院。由2004年到现在已建在流通的图书:2004年-2007年这个期间,纸质图书年采编3万左右。因当时的大学城7号楼临时书库满架管理,满架量为四十万册以上。也就是在刚合并的2004-2009年并一直延伸到2012年,馆藏图书达到了200万(含不流通图书)册以上。我馆为缓冲藏书压力,扩大了师生的借阅量,并由原来的生均可借书6本增加到现在的20本。老师的借阅量也从20本提高到40本。在读者可借阅时间上也做了延长:星期一到星期日全天开放,每天(8:20—9:30)达13个小时,学生自习室(7:00—23:00)16个小时。工作时间由八小时工作制延长到13小时工作制,扩大了借阅量。2012年10月三校合并后最大的一次大搬迁,就是工程学院图书馆的大整合也在2013年的11月份之前全部完成;也即是行政综合楼的1-6层楼大图书馆的建成。一线图书借阅服务管理也全面到位。馆藏图书可流通量在这一次的整合后达到了最高峰120万册以上,使入库流通的图书量大大的超过了预设,特别是I类图书满架超限急需运转流通或下架收藏。已定位使用的书架的的预留面远远不够每学期三万册的新书的上架一线流通,在架满为患的书库管理的状态下,我们唯一可行的办法只能是把多出的图书再下架打包。因此密集书库书架建设显得极为重要。倒架更成了我们图书管理中基本不可少的工作。而密集库的建设就是因此而重要。

密集库的建设是围绕图书的峰状发行后由图书收藏的部门想出的一种仿传统管理图书的方法。他的使用可追溯到中国或说世界上最早管理图书的方式。即古籍善本图书的收藏和保护的管理模式。我馆的一线下架到密集库的书随新书上架同步,促使密集书架每周都有不常借阅的图书入库密集书架,成为待流通的三线图书。预计密集库要容纳100万册以上的图书。才够大馆大流通大收藏使用。

图书的上架,整架与图书的教化受授功能在工作中紧密相关,促使图书馆学在用于藏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做为,同时也有效地把知识传授给读者,内化为二次和三次信息的信息源。这是我在建设密集书库的工作总指导。

做为密集库的管理人员,我常在建设和完善密集库的工作中,把能否将繁重费力的日常的上架和整架等图书管理工作在做的同时及时地把有效利用图书和服务读者这两项事情当做图书馆事业必备的两手抓:,一个可为物资文明建设,一个可为精神文明建设。这其中管书的人也是第一个用书的人,这种行为的辩证统一让我把书的用和藏有机的统一在一起。并让书的作用最终落于藏。藏书的艰辛也让我们同时也接受了图书给与的第一次教授;让工作中的管理员至少在做的同时以第一时间的作为来解读图书的意义,教化。这也是图书本身不可能否定的作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如美国的历届的总统夫人都必须做为国家图书馆的管理员。这一做法已成了他们国家传承文化的重要象征。又如在定位图书入架位时一目了然地把这批书的主要类别归纳和总结下来,及时上架整合同类,也是图书的用与藏在管的行为下实现了有机统一。还有某本你即时想要阅读的图书随手翻翻或熟读它的基本信息。这俩种做法是我们最不费时和把书用在实处的最简捷的办法。当然密集库的建设不只是如此一次建设就可以完成的。还会有二次三次再整架再归类。以及按某一主题归类成为专利特藏书库并开发盈利等都是很好的管理方式。

我作为一个助理馆员,在一次建库归架图书时只能把图书在尽量简单的分类标准的规则下整理后囤放在密集架上.做为协助馆员在第一时间完成有效上架的唯一合适的方法,并把缩短建库工期做为我们对图书的利用排在第一位的管理服务。也就是以世界教科文组织界定的图书服务的宗旨:读书的最终目的是服务读者,我把对书的第一时间的了解,设定为:书在被人认识的第一时间不仅把书名书意义和书的分量,三者同比类化,如设零为纪实,出书与用书同合之把我们的图书管理变成:即能在搬运图书中得到体力上锻炼,同时又能在脑力上毫不耽误地得到文化知识的及时补给,这种双赢的图书管理模式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可以让我们成为称职的图书管理员又可成为合格的鉴(读)书者。

二、密集库建设现状及流通图书情况

我院密集库是在2012年9月份搬迁到新中心馆楼时开始建设的:一期工程建设,已建成110个两面密集架,共有密集架651层架,理论上约可上架39万册图书,现已上满并定位成功第5组的9个密集双面架,约有图书:第五组60*6*5*19*2=33400册;第1组23个双面架已定位60*6*6*23*2=112320册,第二组27个双面架约60*6*6*27*2=134964册+第3组60*6*6*2*5=21000册(未满架),第四组2*60*6*6*3=12960册(未满架)。约已定位30万册图书,包括新旧图书,和一些采编库的图书。

在我院改名为大学之即,图书馆在资源整合提升各个院系资料室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从未上架和未定位的图书中调拨了34509册的图书到人文学院,新组建的人文科学与哲学艺术学院在全馆的密集风暴管理方法的模式下完成了人文学院资料室的扩充和整改,共实现服务可达理论阅读次数5本/人次;

我院的库藏购置由2006年开始计划的,2007到2010年有了一个入库高峰期,一直到2011.11.20-2012年10月搬迁到现在的行政办公楼共搬迁图书200多万册,2013年7-8月全面加工图书以RFID超高频做为图书可读取识别器.实现自助借还实现自助检索。可在图书馆三、四、五楼一线流通书库实现全开架式自助借还与自助检索。

搬馆后各个流通书库在自己的库都新增了预约书架,新书架,并备有展列书架,推荐书目和预约图书。在二楼大厅每个月都有办书展,可以实现全流通和全开架式的借阅。

三、密集库建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密集库的书是在2006年以来建馆和搬馆的过程中积累下来无法定位放置的复本书与历年积攒下来的年代久远的利用率不高的过了半衰期的旧图书教材等,但是第二次搬迁之后的旧馆书库满架放置只能容下5*110(组*110列)约55万册图书,这里包括一些当年的新书也暂转至密集库,设想密集库的新书仍由办理采编和校对及即时加工RFID芯片和RFID的录入系统:汇文系统完成外借,以实现每人可外借图书达20册/次,借期为一个月,设过期日以促进图书的流通和提高图书的利用价值,同时也减少密集库库存压力。但目前善有近20万的书还未上到架上。所以加快二期密集书架的建设来解决书与藏之间产生的书患是首要办法。

自从安南在世界联合国在位委员长期间提出的,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推广密集库图书的借阅量也是密集库建设的重要管理手段。通过几次的志愿活动得到的答案:我院的图书的利用率急待提高。大多数的师生不会用图书,或是因为大的搬馆后,有许多好的图书资料复本被暂时滞留在密集库无法借阅,多年的图书管理经验,告诉我,在学院升级的过程中,各个学院,资料室的图书资源是亟待补充的,我建议在给密集库图书定位时,继续挑选一些,近十年内的副本书和工具书,前沿的新书复本陆续调拨到各个学院和系部的资料室,加紧建设各个新建学院的图书分馆,一来提高了院系资料的基础收藏,方便各院系师生使用.二来更能提高各院系的文化份量. 其中: 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机械和汽车工程学院都参与抽书转典扩大资料室功能的做法。各个学院可效法。

因密集库的藏量可达到学院藏书量的一半100万册,可密集库的初期建设一般都要有2-3年的跨度,只能完成40-50万册书(110个密集书架)的上架屯放,这三年里要把密集书库的图书做成大批量的推广借阅,有难度:可实行分学院按系部,按专业的主导推荐借阅,并适当的延长借期(比如两个月).盘活密集库的待借图书. 是解决密集库图书滞留的最好办法。

一线流通口以每星期3000册的新书上架量填充一线书架,也因一线图书架本来的满架收书导致每星期都有约3000册的副本书要下架到密集库入密集书架。这个压力要求我们要加紧二期密集书架的建设,才有余量满足一线下架图书的密集库入密集书架。一学期约有3000册*22周=66000册图书源源不断的上架到密集书库。这是密集书架必须全面建成的主要原因。同时也实现大图书馆大收藏大流通的主要手段。

总结下密集库是解决图书收藏和一线图书滞留,并以某一主题建库实现团体推荐借阅为主要服务手法的图书馆仿传统管理。

参考文献:

[1]福建工程学院图书馆主办.春觉斋[J].2019.

[2]陈河.红白黑[M].作家出版社.2012.

[3]福建省高等學校图书情况工作委员会主办.文献信息论坛[J].2017.

[4]刘久昌.读者工作[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5]倪晓建.信息加工研究[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读者服务
数字时代下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转型
图书馆服务模式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与创新
关于社区图书馆若干建设问题的探索与思考
现代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发展的新趋势研究
浅谈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