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育
2019-07-16胡萍
摘 要:无规无矩,不成方圆。没规则意识、不懂秩序的人,不能适应当今物质及精神相对发达的社会生活。社会规则和日常生活规则的培养是幼儿阶段社会性教育的重要组成。文章着重从规则与规则意识的含义、建立规则意识的意义、幼儿园培养规则意识的策略、家庭教育中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幼儿 ;规则意识 ;培养策略
作者简介:胡萍,湖北省宜昌市童欣幼儿园教师。(湖北 宜昌 443000)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5-0116-02
规则,是运行、运作规律所遵循的法则。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比如说遵守校规、遵守法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
一、在幼儿园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的意义
无论是幼教工作者还是家长,都非常强调自由的重要性,主张要给与幼儿充分的自由。然而,教育实践表明,幼儿自主开展活动必须有一定的规则作为前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文简称《指南》)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尊和自信,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幼儿园作为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幼儿园里有序的良好环境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最好的场所。3-6岁的幼儿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对于必须规则缺乏足够认识,因此常常出现行为上的偏差。教师和家长应该采取一些方法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
二、幼儿园帮助幼儿培养规则意识的策略
幼儿期是幼儿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要结合幼儿一日生活的内容制定规则,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利用形式多样的游戏,帮助幼儿了解各种规则;创设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帮助幼儿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提升幼儿的规则意识;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幼儿自觉遵守规则。
1.结合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内容制定规则,帮助幼儿理解规则,感受规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结合幼儿园一日生活,教师可以运用巧设标识、目标定位的方法来进行规则意识的感受和训练。
在幼儿喝水、进餐、上下楼等活动中利用形象直观的标记帮助幼儿理解和感受规则。比如,在饮水机前贴上一竖排小脚丫的图片,幼儿就能根据小脚丫的图案自觉排队,学会等待与轮流的规则,利用生动直观的图标帮助幼儿理解规则,指引幼儿去自觉遵守规则,培养规则意识,这种方法比老师的反复说教效果会好很多。
2.利用游戏活动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在皮亚杰《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一书的序言中说到,游戏属于儿童头几年最重要的工作,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我们在幼儿园用各种游戏帮助幼儿了解规则,如:用“洗手歌”引导幼儿熟悉洗手规则;用“木头人”的体育游戏帮助幼儿巩固集体游戏规则;在“娃娃家”区域游戏扮演中学会人际交往规则;通过“图书馆”阅读,养成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的好习惯。教师利用各种游戏形式丰富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同时在游戏中帮助幼儿了解社会常识,在潜移默化中熟悉规则和遵守规则。
3.创设良好环境,营造氛围,帮助幼儿巩固增强已有的规则意识。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樣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 教师可以在一日活动中播放不同的音乐提示幼儿自然进入不同的环节。例如,在进餐时播放轻柔舒缓的钢琴曲;在午睡时播放摇篮曲。将规则意识的培养自然融入于一日生活环境中。
4.设计教学活动方案,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主题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进一步深入理解社会中的规则。如,设计安全主题活动时,利用图片、故事、视频等形式为幼儿直观、形象、生动地介绍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包括如何安全乘坐电梯、小朋友乘坐汽车要遵守哪些规则、去动物园参观要注意什么,等等。让幼儿在看一看、说一说、辨一辨、学一学、演一演中懂得遵守规则的重要性,深入掌握规则。
5.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教师可以采用物质奖励的形式对班级中遵守规则的孩子进行奖励,从而调动幼儿遵守规则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可以采用精神奖励方式鼓励幼儿继续保持,达到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目的。如在进餐结束时,老师表扬吃饭讲卫生没有撒饭的幼儿,就会促使其他的幼儿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在这种奖励机制下,也会促进幼儿向好榜样学习的动力,幼儿在看和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在相互模仿和激励中很容易强化规则意识。
三、家庭教育中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家,而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模仿对象。家长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长在孩子面前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良好的示范。家长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引导:
一是榜样示范法,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指南》指出,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说教。比如,父母在家尊重家中老人,经常关心长辈,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的言行来对待自己的父母;父母与孩子外出应遵守交通规则,孩子就会对交通规则熟记于心;外出旅游时为孩子树立排队上车、不乱扔垃圾、爱护公物的榜样,孩子就会学习自觉遵守旅游规则,学会做一个文明的游客。家长平时扔垃圾时分类投放,孩子就会形成环保意识,自觉遵守垃圾分类投放的规则。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影响深远。
二是游戏引导法。亲子游戏不仅能够增进亲子间的感情,而且幼儿在游戏中学会遵循游戏规则也有利于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当然,游戏开始前家长要细心为幼儿讲解游戏规则以及违反游戏规则的后果,让幼儿了解到游戏中游戏规则的重要性,引起对规则的重视。在游戏过程中,家长对于孩子遵循游戏规则的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游戏结束后对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进行评价。
三是让孩子参与到制定规则中,家长并进行适当的引导。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生活有了界限和范围,才会更规律。孩子能参与制定规则,会让孩子对生活有预知和期待,从而感到愉快。在家里可以请孩子当小老师,由幼儿自己制定规则,家长进行配合,激发幼儿遵守规则的兴趣。在制定规则条约时,询问幼儿的想法,在幼儿基础意愿上加以引导,孩子会觉得被尊重了,从而更愿意去执行规则。
四是妙用移情。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幼儿学会感受他人情感,懂得体察别人的情绪。比如,妈妈生病了,爸爸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妈妈,在家里小声说话,不打扰妈妈休息。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父母还可以每天和孩子聊新闻,通过新闻中不守规则的典型案例与孩子分析原因,产生敬畏规则,遵守规则的意识。懂得规则不仅是一种约束,遵守规则也是规避风险,是一种最有效的自我保护。
五是适时放手,让孩子承担后果。承担不遵守规则的后果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要为行为负责,下次想要打破规则时会更加慎重。幼儿规则意识的提高需要循序渐进,更需要教师和家长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求,运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制定适合幼儿能力的规则要求,使他们在掌握和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获得自主发展,形成健全人格,达到个性自由与社会化发展的统一。
责任编辑 胡江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