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成果导向的高职院校导师制教学模式探究
2019-07-16杨海平陈剑
杨海平 陈剑
摘 要:近年来,在《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的指引下,浙江省内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建设成果显著,但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基于成果导向的导师制实践,校内外导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导学、导能、导业”三阶段的培养,使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知越来越清晰,试点班级教学成果显著。实践证明,导师制能解决《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指引下高职院校存在的诸多问题,但需要对导师选拔及师资储备等深入探究。
关键词:导师制;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杨海平,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副教授;陈剑,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教师。(浙江 杭州 311231)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成果导向的土建类专业学程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SCG33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5-0003-03
为推进高校课堂教学创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浙江省教育厅于2014年和2016年分两阶段制订并发布了《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以下简称《计划》)。《计划》要求强化课程建设质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完善课堂教学制度、严格课堂教学管理、完善教学评价。在《计划》的指引下,浙江省内各高职院校均设立了试点,经实践,课堂教学成效显著。但同时,诸如学生职业规划不清晰、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师资不足以及课堂创新行动计划运行受阻等问题日渐凸显。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新学院”,至今仍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教学过程的核心。该制度要求导师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论文结束提供全程指导。通过指导,导师在此过程中逐渐了解学生个性,进而发现适合学生的发展方向,最终通过不断挖掘学生内在潜能以及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其职业目标。目前,导师制已被广泛应用于研究生及以上人才培养中,并被证明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方式,部分本科院校也尝试设立本科生导师制试点。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重视内涵建设,一些院校也开始了导师制的探索。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下高职院校存在的几大问题,文章主要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和教师的导师制,旨在为今后高职院校导师制的实施提供有益参考。
一、高职教育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规划认知不准确。从整体上来看,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自控能力相对比较欠缺。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发挥欠佳而进入高职就读,自信心受挫,自尊心受到刺激,进而出现自暴自弃、意志消沉等负面状态。以上原因通常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厌学等心理问题,继而对未来的职业前途感到迷茫,大部分高职学生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大学生活。
2. 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师资不足。对于即将从高校毕业转而迈向职场的大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对他们的人生价值能否得以充分发挥起着决定性作用,它将指引大学生们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不断调整心态,最终实现个人价值。目前各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工作基本由班主任、辅导员等人承担,他们虽然对学生思想教育及日常管理有一定经验,但往往缺乏专业背景或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实践经验不足,加之面对的学生数量众多,因此常常感到分身乏术。部分学校配备了少量职业生涯规划专职教师,但限于固定的师生比,学校不得不采用大班化的纯理论灌输,无法向学生提供个性化、一对一的指导。
3.《计划》指引下存在的其他问题。《计划》要求推进小班化、分层分类教学。目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已率先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试点小班化教学,所有选修课限定选课学生人数在30人以内。这一改革措施实施后,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升,但教师工作量也陡然增加,并且受限于师资配套不足的现实,学校尚无法做到满足每名学生需求。《计划》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并完善学分制,增加选修课比例,并制定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作为学生毕业成绩的评定标准。学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采用学分制,但在试点过程中,许多学生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加上学习上的惰性及对未来前途感到迷茫,他们每学期往往只选择容易获得学分的选修课,而不考虑每学期课程的延续性,更不关心该门课程是否有助于其今后的职业选择,这明显违背了《计划》的初衷。
二、基于结果导向的高职院校导师制的三个阶段研究
针对以上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了基于结果导向的导师制探索与实践,实施“导学、导能、导业”的三阶段全程导师制,聘用校内专任教师及校外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完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认知、理论与技能、职业规划等方面内容的学习。首先,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进行共性培养,这一阶段被称为“导学”。其次,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质并总结每人的特点,以人为本,为每位学生拟定适合其发展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这一阶段被称为“导能”。最终,导师指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并引导学生进行职业选择,这一阶段被称为“导业”。校内外导师本着自愿、负责的原则,相互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专业及其资源优势,对学生贯彻实施为期三年的全程导师制。简单地来说,即学校为每名该专业学生配备一位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导师)和一位来自校外的企业资深技術人员或管理人员(校外导师),根据学习阶段不同,共同为该名学生“导学”“导能”“导业”,两位导师紧密合作但各有侧重。
1.第一阶段为“导学”。此阶段为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前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大学学习及自身职业方向多感到迷茫,校内导师在本阶段要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培养内容、所学技能以及专业对口职业有一个全方位的认知。在学生入校的第一学年,学校应以班级为单位,除安排班主任和辅导员负责学生日常事务之外,学校还应为每个班级配备1-2名校内专业教师作为学业导师,定期为班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方法、专业介绍、培养计划及内容、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的指导,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提高,适应大学学习模式,并对本专业学习产生兴趣,对未来发展产生信心。此外,每个班级还应配备一名来自校外合作企业的技术或管理骨干担任职业导师,组织学生前往一线实践,了解相关岗位及工艺流程,帮助学生初步确定今后自身职业发展方向。
2.第二阶段为“导能”。经过第一阶段,导师与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导能”阶段,导师、学生双方以互选的方式结对,其中,1名校内导师搭配1名校外导师,共同负责指导3-5名学生,同时,还需要1名高年级学生作为助教。根据学生特点及其职业规劃,导师们指导其选择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和实训内容,并利用自身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培养方案,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帮助实现其职业规划。
3.第三阶段为“导业”。在“导业”阶段,导师首先应综合学生前两阶段的表现和个人特点,指导学生做好职业定位与职业规划,督促他们完成顶岗实习,协助他们解决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引导其成为一名具有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导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经验及资源协助被指导的学生顺利就业,并做好后期的跟踪与反馈工作。
一是引导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通过第一阶段共性的“导学”与第二阶段个性化的“导能”,学生不再对未来职业方向感到迷茫。此时,导师应根据学生培养方向,协助其制定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升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和自信心,帮助其明确今后发展方向。
二是指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指导并监督其考取与专业对口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既能帮助他们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又能使他们在今后应聘职位时具有一定优势。
三是督促学生完成“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顶岗实习”是学生踏入正式工作之前的一次全面实操,“毕业设计/论文”则是考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重要方式,两者更是毕业前学生面临的重要考验。导师应实时关注学生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意见,协助解决中途出现的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查漏补缺。
四是协助学生“上岗就业”。除了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外,导师作为学生的全程培养人,更应该利用自身经验或社会资源,推荐适合学生就业的岗位,使学生最终顺利“上岗就业”。
三、基于结果导向的导师制教学模式实施成效
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于2015年开始率先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2015级01班(以下简称建工1501班)试点实施导师制。三年来,学校按照“导学”“导能”“导业”三阶段对该班学生进行全过程导师制培养,取得的效果非常明显。
1.学生对职业认知较为清晰,不良情绪基本消除。通过第一阶段的“导学”,学生基本对专业情况及今后职业方向有了大致的了解。之后通过第二、三阶段与导师不断深入沟通,在导师的指导下制定符合个人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了今后的职业方向,进而有了努力前进的动力,迷茫、自暴自弃等心理问题逐渐消失。在校内外导师、助教的专业指导及友善团结的班级氛围下,班级整体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风貌。
2.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导师制的实施改变了原先单纯由辅导员负责一两百名学生或者班主任负责几十名学生的情况,采用“1名校内导师+1名校外导师+1名高年级学生助教”负责3~4名学生的模式,导师的精力可全部放在其指导的几名学生身上,可根据学生个性及兴趣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及方式,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学生接受的是分层分类的个性化教育。
3.缓解职业生涯规划专职教师工作压力,提高其工作效率。基于结果导向的导师制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粗放型”的职业生涯规划方式,变成了结合学生个性与特点的“集约型”教育方式。职业生涯规划专职教师通过对导师开展集中式指导,并针对个例开展指导,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4.学生各类成果显著,导师制初见成效。建21501班教学成果显著,明显优于其他平行班,这主要体现在:全班均提交了入党志愿书,成功发展党员3人,入党积极分子5人;在导师的带领下,学生获得省级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0余项;全班学生在毕业前均获得了多项职业资格证,就业率达100%。
通过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导师制的初探与实践,证明导师制能有效解决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且能够加强高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导师制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根据学生个性与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培养方式与内容,明确其职业发展方向,真正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分层分类教育,有利于高职院校培育个性化人才。因此,导师制将逐渐成为今后高职院校推广的一种教学体制。
展望未来,基于结果导向的导师制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称高、经验丰富的导师往往无暇顾及学生的实时培养,年轻的导师责任心强、精力充沛,但教学经验不足,因此,校内外导师的选拔标准有待进一步确定。二是导师制的施行无疑增加了校内专业教师的工作量,让原本的师资力量变得紧张,如何评定工作量以及需要新增多少师资力量有待更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谷贤林.导师制·午后茶·住宿学院与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J].比较教育研究,2003,(9):27-28.
[2] 吴南中,张伟. 高职导师制:困境与超越[J].职业技术教育,2014,(20):76-78.
[3] 杜钢清.高职实施导师制的瓶颈分析及有效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3,(8):74-76.
[4] 邵华. 导师制下高职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6,(11):242-243.
[5] 嵇小怡.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以温州大学为实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 武春岭,童世华,何欢,赵鹏举.高职“产学制、项目制、导师制”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7):58-61.
[7] 高军林,朱务标. 高职教育中的因材施教与高职专业导师制责任制的实施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4):51-53.
[8] 雷久相.基于“思想导师制”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践——以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77-80.
责任编辑 陈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