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探析
2019-07-16陈维涛王文娟王子云
陈维涛 王文娟 王子云
摘 要:随着审计全覆盖和大数据审计的纵深发展,审计人员愈加频繁地处理跨专业、跨学科的审计项目,这对审计从业人员的“复合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剖析了高校审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开展审计学跨学科通识教育、优化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等途径完善“复合型”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适应经济新态势下发展需要的专业审计人才。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审计教学;培养路径
作者简介:陈维涛,经济学博士,南京审计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和政府审计;王文娟,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王子云,南京审计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江苏 南京 211815 )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AS171015)、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项目编号:JY-017)和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编号:JGZD18_01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5-0008-02
随着审计全覆盖和大数据审计的纵深发展,审计人员愈加频繁地处理跨专业、跨学科的审计项目,这对审计从业人员的“复合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高校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审计在促进党中央令行禁止、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促进依法治国、推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审计已成为国家治理和经济领域中必要的高层次监督手段。在这种大背景下,社会对于审计从业人员的“复合型”能力的要求愈来愈高,市场对于高层次复合型审计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在审计全覆盖和大数据时代的大背景下,审计从业人员会愈来愈频繁地面临跨专业、跨学科的审计项目,综合性审计项目对审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将会越来越高。绝大多数审计从业人员是财会类专业出身,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以财会知识为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审计人才十分稀缺,这种现状很难适应推进审计全覆盖的需要。因此,高校在审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新培养方法和教学思路,将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审计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
除此之外,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的业务也发生了变化。内部审计从单一的内部财务监督逐步转变为以组织增值为目标的风险控制,内部审计不仅要审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同时要对业务和工艺流程的合理性、科学性提出建议,协助组织管理层发现组织管理中的问题,实现组织增值的目标。社会审计除传统的验资财务审查之外,发现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还要提请管理层注意并加以调整。由此看来,目前的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也不再是单一的财务审计,更多是与业务或工艺相关的评价和审查,要应对这样的审计业务,仅具备财务知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二、高校“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课程设置单一,通识教育不足。审计专业课程结构设置较为单一,审计专业培养课程依然以会计和审计专业知识为主,很少涉及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预算等相关专业知识。审计技术和方法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现阶段我国缺乏大批既掌握现代审计理论与技术又精通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设置与计算机审计技术相关课程尤为重要。
2.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现代审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经历充分发展,已经形成以不同审计主体为依据划分的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财务审计三大审计主体。然而,许多高校在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没有能很好地根据审计发展新趋势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监督作用日益凸显的大审计背景之下,大多数高校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仍以培养注册会计师等审计人才为主,而审计人才培养体系中缺乏体现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相关内容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审计专业学生的知识构成单一,大多以注册会计师审计知识为主,在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方面较为薄弱。
3.审计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审计工作是一类实践性非常突出的工作,它要求审计人员能够很快适应审计任务,对审计实务工作有较高的职业判断能力,并能在情况复杂的审计环境下高效地完成审计任务。然而,首先,审计理論知识的传授仍是许多高校审计教学课程的主体部分,审计软件实操课程和审计实务课程不多。现行的审计人才培养体系内容与实际审计工作开展不相符,审计专业学生难以从老师的课堂教授中清晰了解和掌握审计实务工作的开展内容。其次,“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审计实务工作经验有较高要求,然而审计教学工作的从业者大多是审计实务工作经验不足的理论研究者,这就造成当下审计教学侧重于审计知识的讲述,这显然不符合审计工作的实践性特征。除此之外,教师实际审计经验的缺乏也会导致其案例教学中仅仅从理论层面分析案例,难以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实务操作。
三、高校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路径
1.优化课程设置,开展审计学跨学科通识教育。随着审计全覆盖的不断推进,市场对审计人员综合性能力要求愈来愈高。众多高校都将开设跨学科通识教育课作为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跨学科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课程的机会,通过丰富自身的学科知识面,进而提高自身的“复合型”能力。审计学通识教育课应从跨学科综合设计的角度出发,以审计学知识为具体的连接点,把金融、环境工程、土木工程等各文理学科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多学科知识内容在审计领域的完美融合。同时,高校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知识的培养,将数据分析技术培训、计算机审计应用纳入通识知识教育中,增强学生大数据审计分析技术能力。
2.优化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高校要优化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提高学生专业胜任能力为基本点,使审计课程体系设置符合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这三大审计主体的发展需要。高校在课程体系调整中可以与政府审计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用人单位进行充分沟通交流,使培养体系适应社会对审计人才职业素养与能力的需求。在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高校应调整仅以注册会计师审计教学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设置与政府审计相关的课程和内部审计课程;将大数据技术应用融入审计专业的整体课程体系之中;开展审计学科内部通识教育。高校应在系统地阐述审计基本理论、审计技术方法、审计组织与管理的基础上,概括性地介绍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历史发展、主要内容、其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各自不同的特点,以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的全局性思维。
3.加强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校内模拟实验和校外社会实践两部分。由于审计工作具有双基础、行业多样性、职能多元化的特点,这决定了单纯依靠校内课堂和实验教学难以确保“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高校建立多方联合培养的联动机制。高校在培养“复合型”审计人才过程中可以采取案例教学、审计软件学习与校企(政)合作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来增强审计教学的实践性。
4.注重对留学生国际化“复合型”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审计国际话语权不断提升和高校国际化办学形势日益推进,审计专业留学生数量与质量都在不断提升。高校在提升学生复合型能力的同时,要注意结合来华留学生的国际背景,对于留学生的复合型能力培养,应在上述三个路径的基础上增加中华文化与中国概况教育课程。高校可以选派完成中国概况和中国文化课程学习的来华留学生参加相关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 付学超,麻艳琳.少数民族地区财经类高校复合型审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3):105-107.
[2] 徐鹤田.复合型审计人才培养策略的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2014,(6):78-81.
[3] 仲杨梅,沈磊.需求环境变革下的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研究[J].财会通讯,2017,(28):44-48.
[4] 叶文晖,刘国常.对信息化审计人才培养的思考[J].财会月刊,2017,(17):95-100.
责任编辑 陈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