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合作办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

2019-07-16陈玮嘉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提升对策教学质量

摘  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持续深化改革,面对中外合作办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文章分析了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外方的全英文课程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并从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完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等三个方面提出了中外合作办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对策。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作者简介:陈玮嘉,河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江苏 南京 210098)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15-0035-03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中外合作办学在满足人民多样化教育需求、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共有2342个。其中,本科及以上机构和项目1090个。[1]为了进一步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完善中外合作办学监管体系,教育部严格执行并不断规范完善退出机制,于2018年依法办理完成了5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229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退出程序,[2]有利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对于高校而言,如何提高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实力,满足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对高品质教育教学的要求,是一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外合作办学全英文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与课程设置存在一定冲突。虽然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纳入国家招生计划范围内,但由于其学费高昂、入学门槛偏低,导致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参差不齐。学生进入本科学习后,外方合作学校的全英文课程中大量的英语专业术语对学生提出了跨越式的高要求,与学生原本具有的基础英语水平存在一定冲突,导致部分英语能力较低的学生无法理解、消化和应用外籍教师上课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学生对于全英文专业课程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不利于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特色人才的培养。此外,受教学成本、外籍教师时间安排等因素的制约,有些全英文专业课程设置得过于密集,导致学生没有充分时间吸收和消化知识,只能疲于应付课程考试;外籍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备课,也不能及时对课堂教学反馈进行全面、准确地处理。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的优质师资和教材资源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从而影响中外合作办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师资队伍建设难以满足当前国际化的要求。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当前中外合作办学若干问题的意见》明确提出,外国教育机构教师担负的专业核心课程的门数和教学时数应当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全部课程和全部教学时数的三分之一以上。通过邀请外方学校的学科专家、专业教师到中方学校进行短期讲学、集中授课,可以弥补国内行业领域内教育资源的不足,促进中外双方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推动中方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

但由于中方学校对外籍教师的聘用和入职缺乏完善的审察监管制度,外籍教师的从教资格审核存在漏洞,[3]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受项目资金、高校管理和服务水平、城市配套设施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外籍教师构成来源较为复杂且流动性大,高校引进的优质外籍教师资源仍然比较短缺,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为了弥补短期内优质教师资源的不足,外方合作学校有时只能采用校外聘用教师的方式来满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培养方案对全英文授课的需求。但由于部分外籍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无法适应教学需求,难以实现与中方专业课程的有效对接,加之外籍教师对中国行业领域内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不太了解,教学内容与现实情况存在脱节,教学效果难以得到有效保证。[4]

3.缺乏有力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中外合作办学的全英文专业课程基本由外方学校的外籍教师全权负责。受教育理念、思想文化差异的影响,外籍教师在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方面等没有形成固定规范的模式,课堂教学组织较为灵活独特,课程考核方法、赋分方式等往往随性而为、自成一派。而中方教师的教学管理有较为全面的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和评价体系,通过督导组听课、领导干部查课等各种形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分析和总结。但因外籍教师的特殊文化背景,中方学校既有的教学质量评估监督体系对于外方课程来说并不是十分适用,管理部门有限的经验与投入也导致目前缺乏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外籍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有力的监管和约束。总体而言,当前中方学校对外籍教师的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仍缺乏系统的监管和保障体系。

另外,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实际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质量往往以结果为导向,体现于注重对课程教学结果的评估,而没有考虑通过对教学计划、教学实施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环节的全程监控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监管只停留在表面,不能很好地为外籍教师提供指导意见,也不能高质量地为学生服务,短期内仍无法实现以教学管理促项目发展、以质量监控促人才培养。

二、中外合作办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对策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高校应准确把握未来中外合作办学的大方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着眼点,在引进国外优质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不断优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课程体系,做好中外双方课程的衔接工作。针对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难以适应全英文专业课程的问题,中方学校应在课程开始前对学生进行英语测试,根据学生英语水平分班,组织开展定制化英语培训,对不同层级和水平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加强“听”与“写”的英语拓展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高校应当根据学生需求开设专业英语课程,针对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专业词汇和短语搭配提前汇总和教授,尽量为学生扫清学习障碍,使学生尽快适应双语和全英文教学。

同时,为保障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学校应积极借鉴外方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管理机制,探索出一套具有创新特色且符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在与外方学校就课程设置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适当延长外籍教师在华时间,合理地安排授课时间和考试时间,既能保证外籍教师的备课时间,也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时间提供教学反馈,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2.引进高水平外籍教师,严格审核外籍教师资质。

(1)建设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是中外合作辦学项目发展的关键。中外双方应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和互访交流制度,积极引进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水平扎实的外国学者、专家、海归人员前来授课,或举办培训班、开设学术讲座,组建一支专业化、国际化、精英化的师资队伍。同时,为了促进外籍教师与中方教师的合作,进一步保障教学效果,中方学校应对每门外方课程配备一名中方教师作为助教跟班听课,协助外籍教师完成课后答疑、阅批作业等环节。外籍教师也能够和中方助教及时沟通教学中的疑问,双方积极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2)规范外籍教师的招聘流程。中方学校应要求外方学校派出具有专业教师资质并持外方学校聘书的专职任课教师,同时外籍教师需提供相关学历资质证明及原单位的推荐信。中方学校应提前与外方合作学校充分沟通,了解外籍教师以往的在校表现,对于在教学或生活方面曾有过不良记录的教师应不予录用。此外,学校在招聘时,可采用视频面试等方式对外籍教师进行仪容、教态等方面进行考察,以减少书面简历带来的片面性。

(3)完善外籍教师的工作规范。通常情况下,外方合作学校会与外籍教师就食宿待遇、往返机票、工作量等方面签署聘用合同、建立聘用关系,但是不会对外籍教师的授课方案和教学质量做过多规定。为了使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常态化,加强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师资建设,中方学校应当在与外方学校充分沟通的基础上,针对外籍教师的岗位职责、教学要求等方面建立详细的规章制度。例如,外方学校在课程开课前应尽早向中方学校提供相关教学资料,包括课程主讲教师名单、联系方式、教学大纲和教学周历、教材和课程课件等;外籍教师在华授课期间,需遵守学校的教学管理规范和请假制度,不得随意调课、停课;课程的考核试卷应当每年更新,试题与往年试卷的不得有高重复率等。中方学校通过一系列具体举措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进行规划,以保障全英文课程的教学工作有序进行。

3.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当前中外合作办学应以把握办学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5]紧扣适应新需求、创改新模式的教育改革主线,精心构建符合新时期特点的中外合作办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监管体系。各部门应扛起大旗、担起重任、各司其职,在校内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政策保障教学、条件激励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

(1)建立教学管理体制。建立以“院长→分管领导→项目责任人→管理干事”自上而下的教学管理机制,严格按照培养方案落实教学计划的执行,确保全英文课程的教学周历、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完整规范,教学秩序及教风学风良好。通过制定外籍教师的教学规范进一步完善教学实施过程的管理制度,不断加强教学质量监控。

(2)完善教学监督体制。中外合作办学全英文课程的教学监督体制应做到学校监督与院(系)自查相结合。院(系)负责人采取听课、实地巡查的方式随机进行教学检查,同时成立由学校中层干部、学校教务部门、教学督导、项目管理干事组成的督导制度,把对外籍教师教学情况的常规检查始终贯穿整个学期,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总结出现问题的原因,上报给学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委员会。

(3)健全教学评价机制。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学负责人应牵头成立教学评价工作组,负责收集院系负责人的听课记录与评价,以及学校督导小组的听课意见。要求外籍教师撰写简略的教学日志,包括授课内容、学生课堂反应、自我评价等。建立组织学生谈话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学生评教制度,请学生就课程设置、教师授课方式、作业安排等进行打分评价。采取对外方课程期中、期末考试试卷评估等手段,对当前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管理进行分析总结,将各类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给相应教师,使其适时做出相应调整。

三、结语

目前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方向已经进行到“提质增效”的阶段。当前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形势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相关高校必须在把握宏观方向的前提下,借鉴先进的理论知识,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在结合自身特点和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丰富本校中外合作办学全英文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有效策略与途径,促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优化和升级。

参考文献:

[1] 林金辉.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目标及其实现条件[J].教育研究,2018,(10):70-75.

[2]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批准部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终止的通知[Z].2018-07-05.

[3] 唐佳.中外合作办学外方课程教学现状及质量提升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39):75-76.

[4] 韩琳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中外优质教育资源整合研究——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35):167-168.

[5] 王芳.中外合作办学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读书文摘,2016,(13):16.

责任编辑  郝  婵

猜你喜欢

中外合作办学提升对策教学质量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大学生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研究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体育舞蹈教师再教育对策研究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提升对策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