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探讨
2019-07-13薛斐
薛斐
摘 要: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商业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和内部业务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变,进而影响了流动性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是指对流动性风险进行科学的、及时的管控,其既属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机制的核心内容,又属于商业银行的“生命线”。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确保银行流动性的稳定性,规避和降低金融风险,是一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风险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有清偿能力的基础上,发生了难以通过合理的成本及时筹集相应充足的资金,来应付资产增长或者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自2018年7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修订并实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在新的管理办法当中,着重强调了三个新的定量监督管理指标,加大了商业银行管理流动性风险的难度。而流动性风险的出现,将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整个金融行业以及实体经济,严重的话会造成国民经济发展的停滞。因此,商业银行应当构建资产负债分散化管理机制,加强资产负债结构管理,明确风险报告路径,充分利用流动性风险监测系统,完善流动性管理制度。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资产负债分散化管理机制,资产结构较为单一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非常重视业务交易阶段的集中风险,但对内外资产负债的综合风险重视度有待提高,具体表现在未能充分管控币种、期限、产业等方面的风险,粗略笼统地按照一定比例管控资产负债的额度、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等,造成贷款比例较高,债券和存款比率较低,未能分散化管理资产负债,未形成系统的资产负债分散化管理机制。同时,在面临市场波动性风险时,没能全面检查监督贷后风险。此外,由于商业银行的资产品种类型较为单一,短时间内变现为现金的水平较弱,银行的资产主要被中长期的贷款占有,并且商业银行往往在中央银行只有一级流动性储备,银行的资金主要在中央银行保存,因此在紧急需要资金时难以按意愿抽离相应的资金,大大地加大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
(2)风险报告路径未明确,风险监测工具不够成熟
商业银行在面临流动性资产缺乏的情况下,金融部门往往通过资金业务的方式填充资金缺口,没有根据情况统筹存款业务和贷款业务来缓解流动资金压力。按照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的要求,应当由风险管控部门统一管控流动性风险,并且马上报告给董事会,进而召开股东大会商讨应急方案。目前很多商业银行更多是由财务部门在每季度末上报流动性压力测试报告,将相应的风险测试指标告知风险管控部门和董事会,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并没有形成明确的风险报告路径,也缺乏相应先进的风险监测工具。
(3)流动性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现行的流动性管理制度多多少少存在漏洞,比如在人员配置方面,缺乏专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流动性知识,缺乏流动性风险管控意识和技能;在组织架构方面,未构建专业的流动性风险管控部门,未能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缺乏责任追究机制;在管理策略方面,缺乏稳健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缺乏明确的流动性风险管理计划,从而影响了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中的对策与建议
(1)构建资产负债分散化管理机制,加强资产负债结构管理
首先,商业银行应当构建资产负债分散化管理机制,加强资产负债结构管理,及时准确研判当前市场的走势,适时调整银行的资产结构,提高债券等流动性较强的非信贷资产和优质贷款资产的持有比例。降低长期贷款的持有比例,从而提升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商业银行应积极响应和贯彻当前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完善贷款类产品的资产结构。比如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商业银行可加强科技型企业、医院、医药行业、医疗器械行业的贷款支持。等到疫情缓解和结束之后,商业银行可加大受疫情冲击较大行业的定向扶持,帮助其平稳度过难关。并且加强信贷资金的安全管理,加强不良贷款的审查力度和处置力度,构建坏账准备机制,明确判定贷款损失的缘由、程度和责任人,并且可借助打包出售和资产置换等手段,提升贷款抵押资产的优质性,从而可有效地减少不良贷款的情况。
其次,商业银行应完善信贷机制,确保信贷资产的质量,按照不同级别的信贷,给予相应贷款审核和批准的权限,规定员工应当严格根据银行的规章制度执行,加大贷款审核力度,杜绝越级审批的情况。并且实行审贷分离机制,正确引导放贷行为,平衡各个部门相互合作协调和监督约束的关系,
接着,商业银行在开展存款业务活动时,可以充分利用在网点分布、客户类型和理财产品类型的得天独厚优势,不断挖掘更多的潜在业务。并且可注重开展活期存款业务,完善短期资产配置,确保资产和负债期限的一致性,防止产生过度依赖的情况而加大了存款利率。一旦中长期的定期存款业务发展较为迅猛,则容易造成存款付息的成本显著加大的情况,增添了利率风险管理的难度,甚至降低银行的利差收益。
此外,商业银行在确保流动性正常平稳的基础上,可适时管控流动性资产的范围,充分平衡流动性、风险性以及盈利性三者之间的关系,而非单单谋求一些较高的流动性风险监督管理指标。
(2)明确风险报告路径,充分利用流动性风险监测系统
商业银行应当明确风险报告路径,并设立相应的流动性管控小组,流动性管控人员在发现流动性监测指标超过设定的预警数值时,应当马上报告给风险管控部门,再由风险管控部门向董事会汇报流动性风险的情况和应急方案,使银行管理层可以迅速和准确获知流动性风险情况和银行所处的境况。在发生流动性风险突发情况时,流动性管控小组应当果断给出流动性应急方案,带动相应职能部门共同落实流动性应急措施,以最快的速度化解流动性风险事件。为了更好、更高效地管控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可构建风险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全面、实时和动态地监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情况,包括实时监控资金流量,提高银行资产变现水平,并且监控各种流动性指标,及时预警流动性指标信息数据中潜在的风险点,大幅度地提升流动性风险识别、预警和应对的质量和效率。尤其是在遇到一些突发的流动性风险事件时,商业银行可借助同行互助的方式,快速度过难关,解决相应的风险问题。
(3)完善流动性管理制度
在人员制度方面,商业银行应构建和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培训机制。商业银行可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的培训和讲座,培养流动性风险管理人员的意识,培养业务人员宏观经济市场预测分析的技能,以及资金流动性走向的预判分析技能,使其可熟練评估银行业务类型和产品开发创新对金融体系和银行自身流动性的作用。
在组织形式方面,商业银行应当构建专门的流动性风险管控部门,明确部门的职责和权利,并且构建科学可行的责任追究机制,按照不同部门和不同岗位制定相应的流动性风险管控指标。各个部门之间应该相互配合,相互约束,将规避和降低流动性风险作为共同的流动性风险管控工作目标。
在管理策略方面,商业银行应当明确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也就是说在满足监督管理要求的前提下,商业银行可将流动性指标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保证经营的安全性和盈利性。并且制定科学的流动性风险计划,切实贯彻流动性监测点机制、压力测试制度等,及时评估银行的流动性需求情况,及时将流动性风险管理情况报告给银行中高管理层。
三、结语
流动性风险管理问题一直是全球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棘手问题,因此流动性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还存在缺乏资产负债分散化管理机制、资产结构较为单一、风险报告路径未明确、风险监测工具不够成熟、流动性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等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应当加强流动性风险的重视程度,构建健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满足银监会的监管要求,提升自身流动性风险管理水平,确保银行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欢欢.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1):151-152.
[2]张欣欣.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对价值创造的影响探究[J].商情,2019(43):101.
[3]罗仕英.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9(09):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