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区基金会中国化发展的内在逻辑
——基于“差序格局”理论分析视角

2019-07-12刚,徐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差序格局中国化慈善

黄 刚,徐 凡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1]随着社会治理重心的下移,社区在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角色日益凸显[2]。作为社会治理创新方式,社区基金会,受到多方关注,并在各地开始实施。近几年,深圳、上海、南京等多个城市相继出台有关政策,鼓励社区基金会发展。截至2018年12月1日,全国已经成立了141家以“社区基金会”命名的基金会①。社区基金会之所以在短短几年间同时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关注,与其价值、功能、全球经验、破解社区治理难题的创新实践紧密相关[3]。

尽管各地都在进行着社区基金会的实践,但关于社区基金会的概念、特征以及角色定位尚未统一[4-6]。国内相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社区基金会的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而对社区基金会如何被引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的过程鲜有论述。社区基金会起源于西方社会,无论是在组织形式,还是运作方式上都蕴涵了西方社会的特质[7]。在其引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它必将跨越西方社会“团体格局”和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差异。本研究基于“差序格局”理论的分析视角,从“差”与“序”两个维度考察了社区基金会中国化的过程。只有深入理解这一过程,才能真正知晓中国社区基金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二、基于“差序格局”理论分析框架

费孝通教授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在他的早期著作《乡土中国》中从群己关系的角度讨论到社会结构的格局,指出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与西洋社会结构的“团体格局”不同,它是一种“差序格局”,并将“差序格局”比喻为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水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8]。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了:由人与人之间具体的社会关系衍生的具有伸缩性的抽象的相对地位,“差序”所构建的以血缘、地缘、业缘“三缘”一体为基础的从己到家,从家到国,从国到天下的传统社会结构[9]。

在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中,“差序格局”是个立体的结构,既包含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也包含横向的弹性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差”[10]。它从宏观层面揭示了我国延续二千多年稳定存在的社会结构,即传统社会的一整套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行为;又从微观层次概括了我国传统社会人伦关系的特点。社区基金会是舶来品,它产生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之中。因此,在社区基金会引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适应“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见图1)。

图1 社区基金会中国化过程及其内在逻辑示意图

社区基金会因其特殊的组织形式,在其进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进入中国社会“序”的格局,以获得组织的合法化身份;其次需要遵循传统文化“差”的机理,以实现组织在地化的运作。伴随着社区基金会中国化的过程,社区基金会内涵不断进行调适,最终使其得以适配中国行政体制和制度规范的要求,并符合现行的政策方针。同样,社区基金会优势在于长期扎根于某一特定区域,并能够深度开发该区域内的资源。通过遵循中国传统文化“差”的机理,社区基金会从熟人开始,从人情出发,一开始首先是借助政府公信力去获取必要的慈善资源。当社区基金会真正建立了自己的一套社会关系网络后,它才能长期有效地获取社区慈善资源。

三、重构与融合:进入中国社会“序”的格局

在中国,符合当下的行政体制以及制度规范是社区基金会实现中国化的前提条件。尽管基金会的探索起于民间,但此创新很快进入了地方政府的视野,并由地方政府主要推动②。伴随着中国社区基金会实践过程,社区基金会的内涵经过不断的调试,最终发生巨大的变化。无论是在“社区”概念、“基金会”内涵,还是其天生具有的政治认同,都给社区基金会印上了深刻的中国“特色”。

(一)国内外社区基金会中“社区”概念的差异

国外社区基金会辐射的范围较广,小到某个社区,大到一个省或州。通常某个社区基金会并不明确限定其服务范围,至少在服务区域边界上是模糊的。社区基金会更多的指向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1]。

在社区基金会引入中国后,它不得不适应中国的政治制度和行政生态。在中国行政体制中,通常不将“社区”理解为共同体的概念,而是理解为具体的行政辖区。例如“本办法所称社区,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社区工作站服务的地域。”③“‘社区型基金是指依托一个街道或社区’,‘原则上不跨街道活动’”④。在社区基金会的具体实践中,社区基金会中“社区”具体的范围和层级深刻影响着社区基金会的筹资范围以及活动区域。国内社区基金会注册层级有区级的、市级的、省级的等等,不同层级间社区基金会存在刚性的区别[12]。

(二)社区基金会中国化过程中“基金会”内涵的变化

目前,我国社区基金会设立标准和注册要求都参照《基金会管理条例》,但社区基金会不适配《条例》的情况十分明显。从图2社区基金会的注册资金分布可知,目前我国社区基金会存在注册资金低于200万元情况,共计16家。此外,绝大部分社区基金会注册资金在200~399万元之间,处于基金会最低的注册资金标准。尽管如此,目前社区基金会如何获取有效资金,维系生存仍是社区基金会当前的主要困难。从社区基金会登记部门的分布可知,目前社区基金会主要是在市一级民政注册登记,这就意味着社区基金会的类型主要以地方非公募基金会为主。由此可见,社区基金会仅是基金会的某一类型,且注册资金和登记部门通常是最低标准。

图2 中国社区基金会注册资金的分布情况

尽管社区基金会登记为“基金会”,但其治理结构和运作模式更像是社区社会组织。目前,社区基金会因其有限的资源以及资源筹集能力,如何获取资金、维系组织的常态化运转成为其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之一。多数社区基金会借鉴社区社会组织,采用的项目运作模式来获取必要的资金。因此,社区基金会并不仅从注册资金和登记部门仅限于某一狭隘范围,其治理结构和运作模式接近与社区社会组织,而非传统基金会的运作模式。可以说,社区基金会实际上是社区中的社会组织,而不是基金会在社区。

(三)中国社区基金会的“党建”传统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意见(试行)》,要求各地去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根据表1可知,2015年是我国社区基金会开始“井喷式”增长,并且绝大多数社区基金会由政府推动成立。从社区基金会发展开始,“党建”就成为社区基金会标准配备,无论怎样的规模,社区基金会都成立了党组织并开展党建活动。根据2015年度中国社区基金会发展状况调查显示,“从相对数看,建立党组织比例最高的是社区基金会。”[13]较之其他社会组织、基金会而言,社区基金会一开始就具有“红色”血液,具有恰如其分的政治传统。

表1 中国社区基金会推动主体分布及其成立数量

社区基金会实施“党建”,并不意味着社区基金会缺乏独立性,但一定程度上反映社区基金会内在的政治关联,这明显区别于国外的社区基金会。

总体而言,社区基金会内涵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然经过了调整,适应了中国行政体制和制度规范的要求,并符合现行的政策方针。由此,社区基金会实现了中国化的进程,并且可以通过其自身创新的组织形式融入中国社会。

四、联合与构建:遵循传统文化“差”的机理

在社区基金会中国化过程中,符合现行的中国行政体制和制度规范是前提,而遵循中国传统人情社会关系“远近”是必然。社区基金会发展必然要依据中国社会传统,即远近亲疏的社会关系相对应的社会资源流动。不同于国外社会基于某一宗教信仰或是某一社会准则构建而来的个体行动,中国社会更加注重人情和关系。只有建了这样一种社会关系网络,社区基金会才能更有效地获取资源。

(一)基于“熟人社会”的慈善动员

社区基金会与政府财政资金相比总量上不具优势,但较之政府资金“刚性”供给,在“熟人”资源的动员和供给方面更具有“灵活性”。具体表现在及时性、个性化、持续性三个主要特征。首先,及时性表现为社区基金会能够快速响应社区需要信号,时效性强。例如:社区中发生公共安全事件,亟须社会资金、慈善资源以及志愿者服务,这时社区基金会正好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其次是满足社区居民个性化需要,因直接面对居民个体,多样化的需要就成为社区治理的挑战。而社区基金会资金供给具有灵活性特征,能够有效回应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例如:大部分社区基金会会结合本社区实际情况开发一些适应和适合本社区的项目,并且每年还会及时调整和创新项目,以提升项目吸引力以及回应居民需求。最后就是持续性特征,社区基金会不仅以服务社区为目标,而且要维持慈善资金的可持续问题,直接面对居民群体,服务社区居民,能够有效地发掘社区慈善资源,而不像其他一般性社会组织将资金来源限定于政府部门。

(二)“社区”慈善的资源储蓄

社区基金会核心在于利用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为本社区公益慈善事业提供资金资助或从事本社区慈善公益服务。在社区基金会出现之前,我国不同地区出现过“类社区基金会”即指低于《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最少注册资金范围的一种社区基金。因其缺乏独立的法人资格、适用的制度保障,此类“社区基金会”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通过此类现象我们可以知晓,类似的“社区基金”、社区公益慈善资源需要一个合法的组织载体,规范的运作模式以及良性的制度法规。

结合各地方社区基金会的实践,我们看到社区基金会还具有储备区域内慈善资源的功能。首先是资金资源的存续功能,社区基金会作为资金吸纳、管理和运作的重要组织形式,其核心功能就是要实现慈善资金的永续。其次是志愿人力资源的留存,例如,南京Y社区基金会,通过时间银行项目替代社区居民“闲暇”,调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为社区打造了多支志愿服务队。同样,通过时间银行项目,南京Y社区还与社区内企业、商户和居民建立了紧密联系,吸纳了区域内各方慈善资源。社区基金会作为一个慈善资源的储备库,为社区留存了大量的慈善资源。随着社区基金会的逐步发展,社区慈善资源终将成为“积水成川”深刻影响着社区的发展。

(三)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

社区基金会最终目标是要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社区基金会的“支持网络”具体包括:政府政策支持、社会公众参与、媒体监督以及社区接纳(图3)。从社区基金会实践来看,自2004年起深圳、上海、南京等地出台社区基金会政策文件后⑤,社区基金会数量有了质的提升。在这三个地方,社区基金会不仅拥有了政治合法身份,还得到当地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南京Y社区基金会先后获得江苏省民政标准化示范单位称号、获得江苏省志愿者交流展示会金奖等等。获得官方认可是社区支持网络中最重要的一环。社区基金会资源的获取离不开社会参与,包括捐赠企业、服务承接的社会组织、行业的支持以及第三方监督评估。上述每一个主体都对社区基金会发展起到了不同的支持作用,例如企业主要是慈善资源的捐赠主体,它是社区基金会资源获取的重要渠道;社会组织是社区基金会委托服务的主要承接方和执行人,它是社区基金会直接参与社区事务的重要载体;行业支持方是社区基金会同类机构的联盟,它有利于社区基金会制衡外界环境的制约,确保社区基金会的良性发展;监督评估方起到了管理规范作用,它将监督和规范社区基金会的合理运行,促进社区基金会持续发展。社区基金会要赢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需要得到媒体的监督和宣传,因此媒体既是社区基金会的监督者也是社区基金会的推广方。微观层面,社区基金会取得社区信任得到社区接纳,只有这样社区才能真正实现扎根社区,长久发展。

图3 社区基金会“支持网络”

构建社区基金会的“支持网络”需要社区基金会自身的推动以及外在的自觉,其中核心力量还是在于社区基金会自身的推动。只有社区基金会做出卓有成效的成绩,持续的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才能被社区接纳、政府接纳、社会接纳。当然,社区基金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不能单一化,需要结合当下国家政策方向,例如社区基金会某些功能贴合了“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中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政策倡导。

五、结 语

社区基金会能够引入中国,并实现中国化有其必然的原因。首先是进入中国社会“序”的格局,通过内涵重构与文化融合来适应中国现行行政体制和制度规范,最终实现组织的合法化。其次是遵循传统社会“差”的机理,通过联合社区力量和构建支持网络来获取必要的慈善资源,最终实现组织的在地化运作。社区基金会中国化的进程仍在进行。目前,中国绝大多数社区基金会仍由政府主导。企业、居民或混合发起的社区基金会比重偏低。未来,社区基金会需要从政府主导、行政化驱动向市场化驱动、社会化驱动、混合型驱动模式转变。多元化的“驱动模式”才是社区基金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社会组织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慈善捐赠经过了十多年的快速增长,慈善氛围已经形成。新的慈善组织形式容易为政府、社会、市场、居民所接受。社区基金会以其创新的组织形式,独特的运作模式能够真正扎根社区,回应社区需求,并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目标。

注 释

①截至2018年12月1日,基金会中心网(http://data.foundationcenter.org.cn/foundation.html)数据库中以“社区基金会”命名的基金会,系作者整理所得。

②2008年11月深圳桃源居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由深圳桃源居集团发起,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成为我国第一家社区基金会。2009年广东省民政厅、2010年上海市民政局分别在广东、上海成立社区基金会。经过五年短暂的探索,到2014年社区基金会呈现“井喷式”增长,当年度全国成立社区基金会14家。截至2018年12月15日,全国登记注册的社区基金会共计141家,占基金会总数的2%。由此,社区基金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③深圳市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工作暂行办法(征求意稿)[Z].深圳市民政局,2014年3月12日。

④关于推动南京市社区型基金(会)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宁民办〔2015〕138号[Z].南京市民政局,2015年6月26日。

⑤参考《深圳市社区基金会培育发展工作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社区基金会的定义:“本办法所称社区基金会,是指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依法登记,利用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为本社区公益慈善事业提供资金资助或从事本社区慈善公益服务的非营利性法人,属于非公募基金会。”

猜你喜欢

差序格局中国化慈善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基于总经理超额薪酬视角的上市公司绩效差异分析
微商信任分析
民营高科技企业高管信任危机问题与对策研究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