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课后反思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探究
2019-07-11熊伟
熊伟
摘 要:初中数学教学包括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的课后反思性学习,其中课后反思性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是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反思,也是对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的反思。在课后反思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有意识地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反思,所以教师要加强对课后反思性学习的重视,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学习反思。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进行灌输式的讲授,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没有切实从自身出发来进行学习反思等问题。主要针对这些问题从创设课后反思性学习氛围,丰富课后反思性学习形式,在作业评析中创设反思机会,完善课后反思性学习的评价等几个方面来探究初中生数学课后反思性学习的教学实践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后反思;反思性学习
初中生课后反思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所进行的自主性、独立性、批判性的学习,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动、自觉地进行反思,而不是心血来潮的偶尔学习;同时对于反思内容,学生会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将问题解决。对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会用动态的、批判性的态度来审视自己的问题,分析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还存在着哪些问题,而对于自身的优点要进行肯定,不断优化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所以对于数学课后反思性的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核心素养。但是在实际的数学课后反思性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
一、创设课后反思性学习的氛围
在初中生进行数学课后反思性学习时要为其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首先是加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这样才能更好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其次是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反思性学习机会,可以在课题教学中进行反思,也可以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还可以在学生的课后错题中进行反思性学习。只有为学生提供多种反思途径和机会,才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二、丰富课后反思性学习的形式
初中生进行数学课后反思性学习的形式可以更加多样化,而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某一种学习形式。首先学生可以在反思性学习过程中通过笔记来记录自己的反思体会,这是基于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更加清晰认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其次学生可以进行合作学习,将自己反思性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这样既可以加深自己的印象,也可以将自己的反思经验为其他同学提供借鉴。最后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自己的反思性学习制成一个电子表格,详细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加以改进。
例如,在学习“图形的相似”时,我会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是相似图形,然后利用多媒体将相似圖形呈现出来,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相似图形的概念,接着在课堂上为学生讲授图形的相似;最后我会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反思性学习,结合自己的课堂表现和课堂上对问题的思考来反思自己在哪部分内容的掌握上还存在着不足之处,并且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三、在作业评析中创设反思机会
学生的课后反思需要老师给予适时的指导和评价,所以可以在作业评析中为学生创设反思机会。首先老师在数学课后作业的设计上要更加具有综合性和针对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上会暴露一些问题,这时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作业评析来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反思;其次老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课堂时间来为学生创设反思机会,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学过程中、教学之后分别为学生留出一定的反思时间,使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进行反思性学习。
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时,我会在教学的最后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后练习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而对于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通过二次函数的图象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是否存在以及所存在的根的个数。学生通过做题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接着在作业评析中进行反思。
四、完善课后反思性学习的评价
教学评价对学生的课后反思性学习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首先是评价主体,反思性学习主要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所以在评价主体方面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其次在评价内容方面,反思性学习不仅仅是对学习结果的反思,还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所以评价内容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促进学生反思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总之,反思性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加高效充分地利用时间,结合自身的问题不断改进和优化,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老师的方法指导,同时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娜娜.七年级学生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策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7.
[2]孟迎佩.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3]朱建燕.初中生数学课后反思性学习的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