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一”成就一个“真”
2019-07-11裘兰
裘兰
摘 要: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雅克·德洛尔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德育的核心课程《道德与法治》,要体现并践行学科的特点:国家意识,即法治中国;党的要求,即核心价值;儿童成长,即童心童趣。如何打造真实的课堂,应成为每一名执教者的研究课题,研究一堂“真实课堂”所具备的要素,真正培养“会学习”的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真实;课堂;核心价值
一、课堂真实性的“一个基础”——调查
1.课前调查,掌握学情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可见,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做人”。“做人”,不只是需要学习知识或观念领域的内容。课程的核心素养不只是让学生在观念上知道一个或者几个分化的知识系统;更不只是技能学习的问题。因此,需要课前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对学生“关于人自身的建构以及人的美好生活的建构的实践活动”已达程度进行了解,再来设计教学,以使课堂“真实”。
例如,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多次公开课中,很多老师都把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定位为“七步洗手法”,甚至在课堂上花很长时间指导学生如何一步一步洗手。可是,课堂的呈现是:一年级的学生在幼儿园就知道七步洗手法,虽然步骤不是很清楚。那么,这堂课到底该教什么?课前调查什么?
像这样的课有很多,都和“做人”这一核心有关。因此,《吃饭有讲究》课前对孩子的调查很有必要。调查:饭前有洗手的习惯吗?如何洗手?然后根据调查的情况,在课堂中带领学生回望过去。道德的意义,是在学生对生活的过去、当下与未来的反思、学习和向往中表现出来的。
通过课前调查,设计教学内容,充分体现课堂的“以学定教”,正是课堂真实性的开始。
2.课中调查,体现生本
“调查”,是《道德与法治》的常用教学方式。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在课前使用。然而,笔者认为课中调查更能激起学生对生活的反思。以《你真棒》为例,教师在课中做这些调查:
(1)你被谁称赞过?
(2)你得到过怎样的夸赞?
(3)你称赞过谁?
(4)你有什么地方值得称赞?
执教者在课中的这一环一环的调查,由他人的夸赞到夸赞他人,再到值得夸赞的自己,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因为有他人的夸赞,才会有夸赞他人的意识。因为互赞,所以才会自律、自信。课中的这些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以生为本”的真实课堂。
3.课后调查,以促德行
亚里士多德强调,对德性的研究“不是为了了解德性,而是为了使自己有德性”。《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生命在课外。因此,课后的调查也很重要。
二、课堂真实性的“一个条件”——需要
传统的道德教育把道德行为的产生归因于道德认识。现代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告诉我们,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德育行为的发生,在学生的品德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重要的地位,它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更是人的行为的直接动力。学生没有道德的“需要”就不会有道德的内化,就不会有自主的、自觉的、真正的道德行为。
三、课堂真实性的“一个保障”——体验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除了“生活性”之外,它还具有活动性。课堂中,以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怎样让活动的课堂体现“真实”?“体验式”的活动,贴近学生的活动,以学生的生活为起点。
“体验”的形式依据课型,多种多样。
1.游戏体验
一年级上册《别伤着自己》教学时,教师设计玩“飞行棋”。第一环节:家居生活中安全的前进,不安全的后退。针对普遍现象,学生已知的一些生活现象设计飞行棋。第二环节:该前进还是该后退?让学生设计飞行棋。学生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学会辨析、反思自己曾经的生活、学习、拓展自己的道德认识。
2.情景体验
《吃饭有讲究》中教学“吃饭礼仪”之“长幼有序”。教师创设情景活动:大头儿子一家,就餐时,该让谁先入座?给每个小组一份任务头像及餐桌图片,根据要求在餐桌图片上贴一贴“入座”先后顺序。情景体验活动不仅让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更是引导学生再现过往的生活,同时思辨自己的生活。
3.实证体验
实证研究指研究者亲自搜集观察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实证研究具有鲜明的直接经验特征。而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实证”来达成我们的教学目标,打造真实的课堂。
四、课堂真实性的“一个规则”——评价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对情感教育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教学目標的分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第一教学目标,这与传统教学中把知识目标放在第一位有了很大不同,体现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学习,还要突出对学生“做人”品质的关注和教育。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自始至终都应有“规则”的渗透。而规则学习,有三种状态:依从性学习(外部强制性学习);认同性学习(内在理解性学习);信奉性学习(自觉崇奉性学习)。
“健康生活,健康人格”,这是《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因此,“评价”对于课堂来说是真实性的体现。无论是教学内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是否“遵守课堂规则”都是课程的重点。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磕磕碰碰没关系,一波三折不要紧,简简单单也无妨,我们追求的不是“华丽”、不是“热闹”、不是“天衣无缝”。我们追求的是动态生成、以学定教、思考朴实这样真实的课堂。
参考文献:
赵友明.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优化与研究[J].神州,201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