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班级“微”动力尽享“悦”读好时光

2019-07-11张晓久

新课程·小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阅读兴趣微信

张晓久

摘 要:为了让学生真正喜欢上阅读,打破传统阅读模式,借助班级微信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共享阅读快乐。

关键词:微信;阅读;兴趣

【缘起】——阅读检测,引发质疑

为了让学生爱上阅读,老师真是想尽了各种招数。每一学期,我校都会为学生推荐3至4本必读书目和10本选读书目,并且每学期都有两次课外阅读检测,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其阅读习惯,提升其阅读能力。

可是,一次次的阅读考试让我对以上做法产生了质疑:这样做,孩子们真的会心悦诚服地去读书吗?真的读进去了?检测的成绩真的能说明一切?

本学期,三年级阅读试卷上有一题引发了师生们的争议:《我要做个好孩子》(黄蓓佳著)中金玲的试卷大多是由她爸爸签字的。这是一道判断题,大约85%的孩子认为这题是正确的,少部分孩子认为是错误的。批改试卷时,老师们也争论不休,有的说这题是对的,因为在试卷答案上以及百度搜索出的结果都显示是正确的;还有的老师说这题是错的,因为班上爱看书的孩子说书上不是这样写的……

为了给出最公正的评判,我重新细致地翻阅了这本书,发现书中没有直接说试卷是由谁签字的,但从部分描述中可以推断金玲的试卷大多是由她妈妈签字的。

书中第六章“要命的数学”中有如下描述:

那天金铃放学回家,手捂着书包里的卷子,心里直恨从学校到家的路太短了,要是路长得没完没了该多好啊,她可以永远走在路上,永远也不要让妈妈看见她的第47名的成绩。

金铃着急地说:“我昨天的卷子忘记让妈妈签字了,怎么办呢?”

那天上着课,她鬼使神差地拿出数学草稿本,一遍遍练着“赵卉紫”三个字。只是怎么练还是孩子的字迹,一点也没有妈妈笔下的那种潇洒流畅。

终于有了明确的答案了,笔者陷入了深思:为什么大部分学生没有作出准确的判断呢?他们是依据什么作出判断的呢?事后,我随机调查访问了几个班的学生,发现很多孩子并没有认真读这本书,甚至还有学生没看过这本书。他们的答案来自网络,在考试前一晚,上百度搜索了有关这本书的阅读题,照着答案背了一遍,目的就是混过第二天的阅读考试。

【现状】——课外阅读,盲目应付

学生平时不认真阅读,检测前临时抱佛脚上网搜一搜,难道这是偶然发生的?答案一定是否定的。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老师和学生心存急功近利的想法,为了得到考核中的“优秀”,这样的终南捷径大家真是越走越熟了。于是,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状:午读时间,一部分孩子每天都捧着漫画,看得不亦乐乎;一部分孩子眼神游移、囫囵吞枣翻完必读书,最后却毫无收获……最终,老师们在关键时刻带着学生记记书名、写写作者名;再从网上下载一两份阅读试卷发到微信班级群,让家长带着孩子练一练,这就算完成一本书的阅读了。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知道“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1]可是,用上述的态度去对待课外阅读,不可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培养不了其良好的阅读习惯。

怎样才能让学生开始真正地阅读,让他们喜欢上阅读?手机上的微信让我眼前一亮。现在,微信让人们的交流更加快捷顺畅,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平台。微信不但被使用得非常频繁,而且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老师与家长沟通、布置作业等也都是通过微信进行的。我想借用“班级微信群”平台,架起家校阅读的桥梁,让学生真正走进阅读、融入阅读、爱上阅读。

【践行】——巧借微信,改变阅读

一、创建“阅读群”,激发“微”动力

1.以“朗读”激活阅读心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可以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活动转化为由多种感觉组成的综合活动——文字通过视觉进入大脑,再通过大脑所支配的发音器转换为声音,最后通过听觉进入大脑,文字便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2]

朗读过程中,人的眼、口、耳、腦等多种器官同时活动,紧密协作,是一个复合的感知过程。可以这么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它有利于学生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体会审美趣味;有益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提升专注品质。

发掘特洛伊城遗迹的德国人希泊来,是一位杰出的语言天才。他在短短的时间内,学会了许多国家的语言,用的便是朗读的方法。

笔者认为,在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前,出声朗读能积极调整学生的阅读状态、激活阅读心理。

2.以“朗读”走进“阅读群”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班级微信群里发布了一则通知:近期,请每位学生准备10分钟以内的朗读录音,我将在班级中选拔朗读优秀的学生进入班级“阅读群”,为同学们朗读作品、主持节目等。

消息一经发布,就得到家长们的密切关注与大力支持。学生们在家长的督促下纷纷响应、积极准备。下午的阅读时间再也不是涣散无序的了,学生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阅读中,甚至不少学生还忍不住微微读出声音。这是因为大家都想在朗读中一决高下,凭借“朗读”走进“阅读群”。

二、设置“朗读表”,开始“微”阅读

1.满足好奇心,一试“微”阅读

学生对在微信中进行朗读充满了好奇心,不少孩子自觉朗读练得很纯熟了,就迫不及待地回家用手机录下了自己的朗读,并发到了班级群里。就连班级里那些作业拖拉、早读懒散的孩子,也陆陆续续地发布了自己的朗读“作品”。同学们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老师和家长也纷纷为孩子们点赞,只为保护孩子们这份珍贵的好奇心。

不过,第一次尝试,笔者认为是以失败告终的。因为孩子们选择的内容五花八门,甚至有超出这个年龄段学生理解范围的;录制的音频格式千奇百怪,甚至有些怎么都打不开的音频。总之,一切都显得杂乱无章,这样是不能实現长久推动阅读的效果的。第一次尝试就此暂告一个段落,但是笔者的思索并未就此止步。

2.选拔“好声音”,再试“微”阅读

暑假,学校照例为每个年级的孩子都推荐了暑期阅读书目,笔者认为这是个再试“微”阅读的好时机。

有了第一次的尝试,这一次实践起来更得心应手了。首先,笔者依据孩子们第一次上传的音频,从中选拔出朗读比较出色的“好声音”,把这些学生的家长拉入“暑期阅读群”。接着,笔者制订出了一份“朗读表”,让家长们知道各自的孩子需要朗读的任务(见样表):

“暑期阅读群”共有20个孩子参与了进来,共读曹文轩的《鸟船》,每人每晚平均读三页,录制好音频后发到阅读群里,由笔者按“阅读表”中的序号一一整理好。持续一周,《鸟船》整本书的朗读全部结束。

阅读群里的孩子对待朗读任务非常认真,他们在录制前总要自发地将朗读内容读上两三遍。对拿不准的字音,或请教家长,或查检词典标注在书上,有些学生在书上标上了重音和停顿等朗读记号。朗读结束后,家长们都很期待新的整本书的朗读,因为没有任何语言比这次朗读活动更有说服力了,他们不费吹灰之力就让孩子乖乖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了。在这个假期,阅读成了这些孩子的头等大事。

三、发布“好声音”,分享“微”成果

仅仅这20个孩子爱上阅读当然是远远不行的,笔者把整理好的朗读音频按序发布到班级群里,供班上其他孩子倾听、欣赏、评论,并让所有孩子记录下自己朗读、听读的感受。

参与朗读的孩子,自然是信心满满,毕竟是经过选拔和训练的,朗读的水平很不一般。他们看到群里的各种赞美的语言,对阅读书籍的兴趣更加浓厚了。而那些没能参与朗读的孩子,在倾听之后终于明白自己和高手的差距在哪里,倾听的过程也成了激励的过程,他们纷纷表示要成为优秀朗读者,加入到“阅读群”!

【反思】——阅读方式,仍有不足

两次借助微信进行阅读尝试,让师生和家长都饱尝了阅读带来的喜悦。不过,在探求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还存在一些不足:

1.每个孩子读几页,割裂了故事情节,不利于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更无法深入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2.发布到微信群里的音频,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再也打不开了,需要发布者重新发布,实施起来比较麻烦。

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巧借“班级微动力”,无形中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阅读、心灵的桥梁,分享、点赞、交流,促进并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开创了课外阅读的新天地,让学生尽享“悦”读好时光!

参考文献:

[1]王艳.郁郁书香,“悦”读“阅”美: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引领[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8).

[2]吴涛.朗读:语文课的支点[J].学周刊,2018(26):111-112.

猜你喜欢

阅读兴趣微信
微信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