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善“互助学习”,必先利其“组”
2019-07-08镇蓓蓓
摘 要:“互助学习组”现状情况分析,发现有:小组成员的临时性,学习能力的不均衡性,互助学习方式的模糊性等现象。针对这样的情况,构建切实可行的互助学习组需要:有形,去构建“互助学习组”的框架;有法,去充实“互助学习组”活动方式;有评,去实现“互助学习组”存在价值。在构建互助小组后还要避免“互助学习组”的学习的负影响。
关键词:现状;有形;构建框架;有法;充实方式;有评;实现价值;避免负影响
一、 “互助学习组”现状分析
“合作学习”的论题由来已久,故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早就存在,直至现在的互助学习,“小组内交流一下!”也是课堂中的热门语言。然而这种“互助学习小组”的存在是怎样的呢?细研究觉得现在的小组有着这样几个特点。
1. 小组成员的临时性
小组的建立是随机的,小组内的成员不固定,会随时改变。今天语文课是这样4人,到数学课又变成另外4人或5人。正因为这样的不固定,不确定性,学生不容易对小组产生归属感,影响对互助学习的延续性。培养学生互助的效果,不是立即就能显现的,对于不断变化的帮助对象,永远只会在希望,没有了成效,这将对互助组的成立丧失信心。
2. 学习能力的不均衡性
小组的建立一般是以学生的位置来划分的。小学生的座位一般以学生的身高为标准分配的。学习情况只会作为参考。这样的以身高划分的小组,学习能力不均衡,有时一个小组中没有一个能力强的学生,没有了领头人的小组只会是一盘散沙;有时一个小组中会存在几个领军人物,学习资源浪费,那些需要被帮助的学生也会因为七嘴八舌的建议而会无所适从。这样学习能力不均衡,造成各个组的学习效率的不均衡,反而会让教师很难把握引导的契机,以及引导的方式,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3. 互助学习方式的模糊性
交流是互助学习中的重要方式,然而当教师提出组内互相交流时,要么组长一个人说了,要么因为能人太多,七嘴八舌,很是热闹。效果呢?每个人都在说,只是别人在说什么,不得而知。
例子是特殊的,但是种种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要想切实提高互助学习的效果,首先要建构一个完善的“互助学习小组”。
二、构建切实可行的“互助学习组”
1. 有形,构建“互助学习组”的框架
(1)思想上,需要有“组”的意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必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互助”的意义。一是“求助”:当一些活动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时候,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求助,得到同伴帮助的放心的一刻;二是“助人”:当自己接受了别人的求助,帮助对方解决了困难,看到对方舒展开眉头时开心的一刻;三是“互助”,让学生感受在一个团体中互助的力量,感受“组”的存在及意义。
比如,经常以“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活动,进行有目的的评价,让学生适应这一形式,并让学生感受以自己在这“组”为荣,体会“组”存在的乐趣;或是设置一些个人不能完成的任务或情境,让学生必须以“组”为单位进行活动,感受“组”存在的重要价值。
学生心中有“组”,才会主动参与“组”内的学习活动,才会为顺利实施互助学习提供保证。
(2)组织上,需要有“组”的形式。
改“排排坐”的秧苗式为“团团坐”的聚餐式。“团团坐”的意义不在于座位的调整,而是在大环境里给学生一种“我们是一起的”气氛,增强学生“组”的意识。虽然“团团坐”并不等同于“互助学习”,但是如果有了“团团坐”,可以让学生能更轻松地进入互助学习的氛围,也更方便进行互助学习中的语言、肢体、眼神的交流。
“排排坐”式的座位,在进入互助学习时,需要学生先转过身去再交流。小学生原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就短,在转动位置的时候首先需坐姿或站姿的调整,其次在转动的过程中增加了许多其他分散注意力的因素,比如书掉了、椅子的响声,等等。在不经意间会缩短学习的时间,或是分散听讲的注意力。而“团团坐”时,这些交流前期的准备不需要了,学生可以直接进入交流,同时因为坐姿或者站姿的舒适型,在交流中会有更多眼神的接触。语言的交流再加上眼神的接触,会让学生不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
同时“团团坐”的形式也会让教师更容易以“学习组”为单位,把握学习的动态,进行评价。笔者教两个班,曾做过对比。
一班和二班。原本二班有比较浓郁的小组学习的意识,在课上也已经以一小组的形式进行过学习。一班平常则以同桌的形式比较多,在小组合作的意识上远不如二班。然而在一班进行了“团团坐”的形式后,发现他们更容易形成以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以互助学习的形势看,一班有后来者居上之势。
虽然“团团坐”形式并不一定是互助学习所必需的,但实施“团团坐”后的互助学习必定更容易使得学习效率高效。
(3)机制上,需要有“组”的分工。
人的行为内驱力来自人的固有需要。儿童有他基本心理需要、情感需要。小组学习更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促进学生情感发展,从而产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自觉地从事学习活动。因此小组内一般要固定人员,并且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领导者、记录员、协调者、操作者等,而且应该轮值其责,实现小组角色的互赖,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有明确分工的互助学习才会是有效的学习。
分工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确保人人都参与活动,让每个人都能感觉到自己是这次合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样才能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在合作中的作用,才会更积极地投入到下一次合作中去。因此在互助学习组中“组长”的选择和培养特别重要。
2. 有法,充实“互助学习组”活动方式
有法,是指“互助學习组”实施的方式。怎样进行活动,有法可循,充实“互助学习组”的内在。数学是重视思维的学科,数学学习中的互助学习更多是在小组中展示个人的思维过程,在思维的碰撞中理解并完善别人或自己的思考过程。数学课堂中的互助组,需要有耐心地去听懂别人的思路,有时候多个人就有多种不同的想法;需要细致的比较,在众多的方法中寻找到最好的或是最适合自己的一种方法;需要善于明察秋毫,数学是容不得半点错误的,在对错误的分析中帮助了别人也是提高了自己。因此建构数学课堂中的“互助学习组”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特性,循序渐进地、分阶段教给学生数学课堂中互助学习的方法,提供指导数学互助学习的方式方法使“互助组”不只是骨感的外在的形式,更有数学课特有的丰满内在的支撑。
“互助学习组”的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互助学习组”的建构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一个由我对“老师”的表达,逐步转向我对“组”表达的过程。要让学生逐步适应“互助学习”的特点,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不妨分几个阶段,按需要建组。
(1)第一阶段:建立两人互助组,指导学生会“说”,能“听”,初步感受两人之间的互助组,即两个人中一个人发表见解,另一个听,然后再交换角色,这样达到互相交流、补充的合作目的。两人组,人数少,实施起来比较便捷。小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在互助学习中更多喜欢以“说”的形式表达自己,很少有学生愿意担当更重要的“听”的角色。“你说,我听;你问,我答”,更能解决互助小组中“说”与“听”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学会从“听”中得到更多的信息。
比如,在教学《10的分成》时。因为10的分成很多,很多学生都能根据小棒找出几组,于是教室里一片沸腾,于是笔者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训练:
师:“这么多的小朋友都找出了组成10的好朋友,可是,老师的耳朵太少了忙不过来,怎么办呢?这样吧,以每张桌子南边的小朋友当老师,先听北边的小朋友说,看看他的想法对不对。”
南边的学生当的是“小老师”,所以听得很认真;北边的学生有了发言的机会,说得也很开心。交流完后,笔者又说:“听了别人的想法,你有什么收获?”“现在,我们来比一比哪一桌的小朋友说得多、说得全面。”“你代表的是你们一桌的两个人,所以你应该说‘我们认为10可以分成……”
“你说,我听”,增加了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由个人的想法,补充为两个人更成熟的想法,让学生在快乐的“你说,我听”的互助学习中,感受到“组”的魅力。
(2)第二阶段:建立多人互助组,指导组内互助学习的方法,逐步强化“互助组”。
①按需建组。课堂数学课中“互助学习”多以交流思考方法为主。根据学生“听取别人想法”的注意力时间的长短,也是为了交流的方便,一般都把位置靠近的4人或6人分为一组。当然,如果是参与其他的数学活动,则根据数学活动的需要,比如需要测量、实验,可以6~8人,可以就近,也可以由兴趣接近的学生组成小组。当然,组成合作小组时,教师也要注意适当的调整,实现异质分组,注意小组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各方面的差异。
在室外活动中,“多人互助组”成员则根据需要安排人数。比如,教学《实际测量》时,只提供较短的尺子来实际测量一段较长的距离,不提供标杆,则就要8人互助小组进行测量。
②示范引领。有了“两人互助组”的经验后,就可以建立“多人互助组”。在学生逐步适应“组”内的学习与活动,并且逐步了解多人小组互助的形式、方法后,在两人互助“说”“听”的基础上,第二阶段的小组内的交流,更要关注的是怎样耐心地听明白多个同伴的发言;又应该怎么在别人的发言后表达自己的想法,怎么针对同伴的发言,并从中有收获或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或纠错。争取每次都能在小组的多人交流中有收获,这时需要教师指导示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要有优秀小组的示范引领。
比如,平时完成解决问题都要学生说说怎样从题目中找关键信息,分析信息之间的关联说清楚为什么用乘法或除法的计算。自然学生在交流想法时会言之有物。
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在学生初步感知了面积的意义,先让学生独立说明“……的面的大小就是……面的面积”,让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物体表面的面积。同时要求同组的学生互相纠正,强调是面的大小就是面的面积,让学生听和说都有了要求,然后以小组全员汇报的形式展示交流结果。有的小组的学生对于“面”的面积特别重视,完成得很好;有的小组就因为同伴交流出错时没有纠正而导致出错。
这样的示范、引领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是随处可见的,只要教师利用的好,学生逐步感受到有时互助组中的学习效率会远大于班级中的集体学习,因为小组内目标的针对性更强。
3. 有评,实现“互助学习组”存在价值
“互助学习组”的建构需要外在的形式和内部的学习方式的支撑。“互助学习组”的主要实施者,是小学生这一特定的群体,他们更需要后继的精神上的支撑。评价的力量就是其中之一。活动后的每次评价,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老师对“学习组”这整体的肯定,让他们感受到作为这个小组组员的骄傲,同时让这种骄傲延续成为对下一次的“学习组”活动的渴望。一次次的成功体验,不断为下一次的“互助学习”注入了新的催化剂。让“互助学习组”实施者——学生,变“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形成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这样的“互助学习组”建构才会有更深远的存在价值。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对数学课堂中的“互助学习组”的评价也有其独有的特点。
(1)数学课堂的评价既要突出对学习组整体的肯定,也要彰显个人价值的平台。数学的学习,两头的学生会比较突出,也要有小组内的个人评价:按学习贡献点、收获点,进行评价。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你贡献了多少?你的思路讓几个人听明白了?你的耐心等待让几个队友得到了收获?对于学困生,即使你仍然还会有错,但是通过小组学习后由错两点到了只错一点,由全不懂到了能模仿,这些都是收获。个人评价与“学习组”的整体评价并驾齐驱,让更多的学生能获得成功的快乐。
(2)数学课堂的评价既要有对结果的肯定,更要有对展示思维过程的高调表扬。数学的结果并不完全等同于过程。有人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旦学会了钓鱼的方法何患无“鱼”。数学的学习就是这样,它的变化多端让人防不胜防,但是只要抓住本质的规律,总有合适的方法等着,只要找到正确的思考方法,比记忆众多的答案都要强。
(3)数学课堂的评价既要有对正确结果的表扬,更要有对从错误中寻找闪光点的欣赏。正确固然要表扬,为什么错误也要欣赏呢?华应龙老师有三步容“错”,而我们的评价原则就是:有错不怕,只要从中收获。例如,乘法两位数计算两位数,有学生出错,小组内的其他的孩子一直在帮他查找错在哪儿。当其他学生真正能分析错误的原因,对这样题目的理解将会达到更高的阶段。而错误的学生通过寻找错误的原因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这样更能体验“互助”的价值。
三、避免“互助学习组”的学习的负影响
数学有时思考过程很复杂,但是结果却能很简单地用0~9几个数字加上个符号表示,所以造成了“反正有了‘互助学习组的组内交流,答案会有的,我就不想了”的偷懒想法;还有甚者,为了要小组的全优成绩,要速度,对组内个别的有困难的学生直接报答案,或者让他们抄袭。这样的“互助”要不得,一定要杜绝。“互助学习”必须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互助更要在互相理解了想法之后才能沟通,所以一定要处理好“互助学习”与“独立学习”的关系,以减少“互助学习组”的学习的负影响。
作者简介:镇蓓蓓(1976-),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25年,曾获县优秀教育工作者、县骨干教师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