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微课,提高教学效率
2019-07-08朱菲
摘 要:当下,教育信息化日益深入,微课作为翻转课堂中一个重要环节也受到大家的关注,但是对于微课的应用不应盲目跟风,要做到理性思考、科学合理。江阴市建立了中小学生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其具有系统的微课资源,笔者试图就如何合理运用这些微课资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谈谈个人的思考和想法,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微课;合理运用;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效率
“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实验、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网络课程。数学新课标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微课短小精悍,结构完整,针对性强,在数学教学中合理恰当地运用微课,能有效发挥它的优势和特长,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发展学生数学素养。但“微课”归根结底还是一种课程的形式形态,应具备课程所必需的基本元素。它是教学活动中的视频课件,作为教学媒体,我们教师要正确认识它的作用,针对具体的课程,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实际,科学合理地运用,真正发挥它的作用。
一、课前运用微课
1. 课前运用,便于教师把握教材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虽然教材编写专家在教师用书中把每道例题的意图和教学建议写得具体明确,但每个教师的数学功底不同,解读方式也不相同。如何把文本形式转化为课堂上精准的语言传递给学生,教师之间还存在差距,而优秀的微课利用生动直观的视频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深入解读教材,灵活落实教法。教师在课前尤其是备课时若能认真观摩模仿,学习其优点,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大有裨益,同时能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如在对《分数的意义》进行备课时,笔者感到“单位1”的引入很牵强,自我感觉对这一概念的把握不够到位,于是学习观摩了江阴名师的一节相关的微课。微课中将“单位1”的概念拆解成“单位”和“1”去教学,再逐步引申到“单位1”,水到渠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让笔者醍醐灌顶,立刻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效果明显。可见,课前对优秀微课的不断学习钻研,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与名师的差距,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果。
2. 课前运用,便于学生进行前置性学习,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内容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数学知识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而微课由于其时间和既定的录制方式的限制无法体现这个过程,所以,课前让学生观看学习的微课一定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笔者认为,对于练习课、复习课,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使用微课进行前置性学习,因为这类微课能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整理,形成知识网络,学生课前学习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建构,课堂上再进行查漏补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对于一些规定性的知识或概念课,也可以有选择性地让学生在课前使用微课进行学习,如年月日的知识、平行线的概念、认识分数等。选择优秀的微课让学生课前观看学习,其生動形象的视频让学生充满新鲜感,效果优于单一的看书。通过前置性学习,课堂就成为答疑解惑和讨论的场所,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如《年月日》的教学,本节课容量大概念多,知识点易混淆,一节课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很仓促,课堂效率也不高。由于本节课的内容都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规定性知识,所以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先通过微课进行学习,此时教师要选择相关优质的微课或自己录制微课,利用微课生动有趣的视觉感受及短小精悍的特点,抓住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关注知识要点。教师可以将微课放在班级群中,让学生提前一天观看学习,这样课堂上就可以腾出时间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重点解疑和巩固练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中运用微课
1. 课中运用,便于教师管理课堂,实施分层教学
课中运用微课是指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适时插播微课内容,辅助重难点的教学。尤其是当教师口授出现困难,或者出现在通常情况下很难演示和不易观察的现象时,就可以借助优秀微课的资源,在讲课过程中进行播放。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因此,在播放微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况,根据播放进程进行适当组织和引导。这种情况下,就相当于有两位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现实中的教师可以腾出精力管理课堂,关注学生的状态,及时调整课堂进度,实施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 [1]。
如教学《圆的面积》推导,在估算之后引导学生将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进行计算,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将圆分割后拼成类似长方形的形状,而这对于部分学困生来说会存在操作或理解上的障碍,此时教师就可以插播微课中相关的操作过程,让他们有直观的操作感受,以此帮助他们完成操作,理解转化的目的。实在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在教师讲授完面积的推导后,继续重复观看微课,其余学生则完成课堂作业。如此运用微课,不仅充分发挥了微课可反复播放的特点,也解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疑问,化解了教学难点,真正做到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2. 课中运用,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微课作为新型教学媒体,在课堂中运用时要精挑细选,要关注运用的灵活性,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融入学习,引导学生发展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如教学《认识周长》一课时,首先利用微课资源,动画演示龟兔赛跑,要求沿操场边线跑一周,看谁赢得比赛。学生被生动的故事吸引,立刻激发出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初步认识了平面图形的周长之后,教师提出问题:如何测量不规则的树叶的周长?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操作,全班汇报交流方法,教师再利用微课视频展示优化后的测量方法,让找到方法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没有找到方法的学生则通过微视频的展示,更清楚地看到操作方法,理解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学起来就不那么吃力了,积极性也提高了。课堂的最后,教师通过一段微课介绍周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有用的,数学知识要灵活应用。通过课堂上适时插入的微课视频,学生对周长有了生动而深刻的认识,教学效率提高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以及认识面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课后运用微课
1. 课后运用,便于学生查漏补缺,减轻教师课后辅导的负担
由于微课自身的特点,使得它课后的运用更加广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课后个别辅导的负担。对于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课堂上跟不上节奏,教师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让他们继续学习相关微课,及时点拨,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反复播放,提高补差的针对性;针对课堂上不同的学生出现的不同问题,可以利用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的微课资源,让学生回家后从容地反复观看,查漏补缺,让微课成为学生再次学习和家长辅导孩子的资源,减轻教师课后辅导的负担 [2]。
如教学长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时,对于求图形拼、剪、围后的周长或面积,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是难點,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优秀的微课资源,针对每一类题型,利用课后时间个别辅导,并且将微课放在班级群里让学生回家后自我消化或家长辅导,化解难点,巩固重点,提高学习效果。
2. 课后运用,便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拓展延伸
微课以视频形式出现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除了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还能满足学生深度学习的需要,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和方式不同,每节课的收获也不同,对于接受能力好的孩子,一节课的内容自然无法满足他的需要。课后如何更好地提优,让优等生得到拓展提高,微课便可为我们提供更好的帮助。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教学内容把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以及相关的数学趣题、思维训练题制作成微课,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后了解学习,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如在教完《用数对确定位置》后,学生通过课后微课的学习,了解到笛卡尔坐标系和三维坐标系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了后续学习的兴趣。又如在学完比的意义后,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微课学习“汇率”的相关知识,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和理财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元的知识和更广阔的视野。
总之,微课作为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不管课前、课中还是课后使用,它都只是教学组织中的一个环节,必须与其他教学活动密切配合。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敬而远之,要带着求知的心态和发展的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科学合理地运用微课,为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打开一扇窗。
参考文献:
[1] 郑秋婷. 微课介入:彰显数学思维的逻辑之美[J]. 数学教学通讯,2018(28):52-53.
[2] 易荣敏. 运用“答疑型”微课助力学困生转化[J].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7(11):23-26.
[3] 卫德彬,阮征,丁增宝,唐继春. 微课在初中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探析——以因式分解为例[J]. 数学教学研究,2018,37(03):13-14+23
.作者简介:朱菲(1980-),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