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课堂的学具准备
2016-12-22吴福琴
吴福琴
摘 要 学具准备是提高操作活动有效性的物质保证。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对学具准备的一点初浅看法。
关键词 数学 课前 学具 准备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122-02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离不开学具操作,因为这可以让学生借助直观练习构建数学模型,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老师都会为孩子们准备好教学所需的学具,想借此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却时有发生:
例如,《简单分数的比大小》
师:天气这么热,如果这时候能吃块大西瓜,那可真爽啊!你想吃吗
生:想。
师:如果现在桌上放着一个大西瓜,你能不能用一个分数告诉大家,你想吃这个西瓜的多少呢?
(生说分数教师板书)
师:老师记得是吴丹婷想吃的,是楼雨沁想吃的。哪么她们是谁贪吃一点呢?
(生争了起来)
师:口说无凭,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你可以折一折或者其他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
(生拿出学具操作,学具袋中有两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10根小棒、水彩笔、一张空白的纸)
忽然一个声音传来:“老师,怎么折的”“对啊,我也折不好”。
【 “啊呀,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呢……顿时紧张了起来,该怎么办呢” 】
师:六分之一就是先把这张纸先分成三份(并示范),再对折。
生:我还是折不好。
【 怎么办呢,让他们拿出白纸来画一画,可是得在同样大小的图形中平均分成4份和6份才能进行比较,学生肯定有困难,如果分不均等,反而还会起到反作用……唉!要是课堂上有个‘暂停键就好了,能让我有时间思考怎么做才更好,可是再这样下去,肯定上不完了。】
师:那么,我们换个分数吧。
……
【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反思以上案例可以发现:学生利用学具进行操作了,并没有促进我们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也没有得到发展。那么准备怎样的学具才有利于学生的操作,进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呢?带着这个目标,我们进行了学习和反思:我们说备课、教学都要从学生的学习起点出发,同样的道理,要使操作达到预期的效果就要从学生的“操作起点”来准备学具,这样同学们就不会出现“折不好”这样的情况了。
对于学习起点教师对所教班级的同学比较了解,但对于“操作起点”动手能力的情况是涉及到其他学科及学生的自我发展水平的,就不是教师能自己分析出来的了。
扪心自问在以前的教学备课中,确实没有认真的思考过这些问题。在备《简单分数的比较》时,我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制作教具、、时,我自己制作都有点困难,因此想到学生制作肯定也有难度,因此我在课堂中采取回避的策略。对于其他分数我想学生应该会制作。就是这个“应该”让自己碰了一鼻子灰。如果当时向同学了解一下情况后再准备学具,在备课时觉得学生会碰到困难而采取的不是回避的策略,那么课堂中肯定会呈现出另一种场景。
让学生自己选择学具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操作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基于以上思考,进行了修改并实践,摘录如下:
案例的修改:
师:天气这么热,如果这时候能吃块大西瓜,那可真爽啊!你想吃吗?
生:想。
师:如果现在桌上放着一个大西瓜,你能不能用一个分数告诉大家,你想吃这个西瓜的多少呢?
(生说分数教师板书)
师:老师记得是张月想吃的,是蒙蒙想吃的。哪么他们是谁贪吃一点呢?
(生争了起来)
师:口说无凭,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学具,你借助老师给你们准备的学具折一折、画一画,或者用你自己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
(生拿出学具操作,学具袋中有两个同样大小的标有刻度的长为9厘米宽为3厘米5毫米的长方形、标有刻度边长为6的正方形、圆形,10根小棒,水彩笔,一张带有刻度的空白纸)
忽然一个声音传来:“老师,怎么折的”“对啊,我也折不好”
师:想想,你肯定能想出好办法的,四人小组可以商量一下。
生:哦,有刻度的,我们可以算一算……
生讨论后汇报
生1:我是用两个边长是6厘米的正方形来折一折的。第一个平均分成四分,第二个平均分成6份……
【分析】
修改后的案例中老师为学生准备了大小不同的纸,直尺、三角板也不够用,看似没考虑学生操作的实际,而实际上为学生们搭设了广阔的思维平台,让学生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真正放开“手脚”。这样教学适应了小学生求知、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征,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得以培养,使学生达到能从日常生活中和数学内部找出数学问题;能发展和应用各种策略去解决各种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再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问题解决”。它们在不知不觉中智慧的火花被点燃,学生的智力潜能被激活。教师所关注的是学生发展的实际,关注的焦点是“经历……过程”,而不是只关注“结果”。让学生们真正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更关注他们的将来。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