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媒体整合发展的必然性

2019-07-04葛晓娇

新媒体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新媒体

葛晓娇

摘  要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的媒体工作者有必要对新媒体的内涵与分类、传播特点以及发展趋势进行重新认识,并准确把握新媒体发展与高校校园媒体整合发展的内在关联,从而为更好地研究校园媒体整合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校园媒体;整合的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3-0105-02

1  新媒体概述

1.1  新媒体的内涵与分类

新媒体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戈尔德马克(P.Gold mark)在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新媒体定义是由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提出,他认为,新媒体是基于互联网技术上生成的各种媒介形态,即将在互联网以前存在的媒体称为旧媒体,在互联网以后诞生的媒体称为新媒体。这一概念第一次提出了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是区分新媒体与旧媒体的主要特征。从国内来看,学术界普遍认同清华大学熊澄宇对新媒体的概念界定,他认为,目前所谈及的新媒体主要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这一概念明确指出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新媒体的重要意义,但也将新媒体局限于技术层面。

以上两种概念,都强调了新技术对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的关键作用,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新媒体并非一个静态概念,而是一个兼具历史性和技术性的概念。新媒体的“新”,除了技术上的新,还代表了媒体演进的最新进展,即新媒体是对传统媒体的一种继承与发展,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优化组合,提高媒体的整体传播效能。这一点,对于指导当前高校校园媒体整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新媒体定义,本文在新媒体分类上,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的新媒体分类方式。他对新媒体的外延进行了梳理,认为新媒体会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展。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新媒体的外延主要包括网络媒体(包括搜索引擎、网络电视、网络报纸或期刊、各类网站、博客、播客、微博等)、手机媒体(包括手机图书、手机报或期刊、手机电视、手机微博等)和未来的互动式数字电视三大类型。

1.2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1)交互性。“无社交,不媒体”。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模式最大的改变就是由大众传媒时代的“一对多”模式变成新媒体时代的“多对多”模式。新媒体的互动性使得受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2)实时性。新媒体用强大的软件和网页呈现内容,可以轻松地实现24小时在线,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或者传播信息。它的网状传播功能,也可以实现与全球互联网和通信卫星相链接,实现跨地域的相互交流。3)个性化。新媒体时代是一个“受众个性化”的时代,它既实现了信息传播与接收的个人化,即可以根据用户的信息使用习惯、偏好和特点提供个性化服务,又可以让受众选择信息、搜索信息甚至定制信息。4)多元化。新媒体形式多样,可融文字、音频、视频为一体,做到即时的、无限的扩展内容,从而使内容变成“活物”。理论上讲,只要满足计算机条件,一个新媒体即可满足全世界所有信息的存储需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新媒体还将呈现出更加深刻地变化:传播渠道广泛整合、个性化互动服务和移动化发展将成为主流。

2  新媒体对高校校园媒体的影响

2.1  拓展了校园媒体的信息传播渠道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人都普遍具备信息传播的能力,从而为媒体信息传播及来源拓宽了渠道。校园新闻事件发生之后,现场的师生一般都会担当起信息记录的角色,通过手机或者其他拍摄工具,与自己的见解配合发布在论坛或者网站上,新闻事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几何形传播,进一步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

2.2  增加了校园媒体文化育人的手段

文化育人是高校校园媒体的重要职责。新媒体的兴起和普及不仅拓展了信息传播渠道,也为校园媒体发挥文化育人功能提供了新的平台。高校媒体工作者可以利用校园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动态进行及时准确的了解,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尤其是与大学生价值观养成密切相关的问题,利用新媒体对他们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2.3  丰富了校园媒体舆论监控的工作载体

舆论监督和管控一直是高校校园媒体工作的难点。新媒体的兴起使高校的舆论监控工作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扩大了舆论监控的范围和对象,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高校的舆论监控工作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和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平台上信息动态,从海量信息中捕捉舆论动向,分析大学生信息交流的基本规律,洞察其新媒体行为,从而提高舆论监控的实效性。

2.4  开辟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为校园文化建设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内容,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校园文化的传播范围。在创新校园文化的内容上,新媒体可以利用其形式多样化的特点,满足大学生对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体验和需要,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内容。在拓展校园文化传播范围上,通过各式新媒体平台,高校与社会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共享信息,从而大大扩大校园文化的传播范围,提升了影响力。

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媒体整合的必然性

3.1  是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前,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对网民日常生活的影响已经超过了传统网络媒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影响了整体的互联网格局,也对高校校园媒体的宣传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近几年,校园媒体也紧跟新媒体发展步伐,从早期开设学校官方新闻网站,将校报、广播台、电视台电子化,到搭建校园贴吧,为师生提供校内交流平台,再到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建设校园移动客户端。高校校园媒体已经形成了新旧媒体相互整合、积极互动、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3.2  是校内外媒体竞相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校内来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高校的校园媒体呈现几家甚至几十家新旧媒体共存的局面,校园媒体格局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新媒体以其交互性、个性化、多元化的优势特点,在校园里快速抢占市场,在师生中的影响力日渐增强。从校外来看,社会媒体的加速整合,对校园媒体产生了蝴蝶效应。社会媒体的整合,大大提升了社会媒体的影响力,这种影响也波及到了高校校园,使得校园媒体的弱点和不足更加凸显。如果高校的校园媒体不进行积极有效的改革,就会进一步加剧受众的流失,其对校园舆论的主流引导作用也将不复存在。

3.3  是师生信息需求和使用习惯多元化的必然要求

新媒体环境下,师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舆论引导方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一方面,手机网络、微信、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在校园里以强势姿态出现,师生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来相对封闭和独立的校园传播格局,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他们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所需信息内容更加多样性,在媒体的使用习惯上,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3.4  是塑造学校形象,提升学校影响力的必然选择

校园媒体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信息传播、舆论引导、文化育人、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提升学校影响力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除了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学科建设外,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影响力。而校园媒体格局的改变,尤其是新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得学校的最新资讯得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在帮助学校树立正面而积极的品牌形象,有效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方面,优势显著。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35.

[2]石磊.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2-3.

[3]匡文波.关于新媒体核心概念的厘清[J].新闻爱好者,2012(19):32-34.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