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乎难以构建网络公共领域之探究

2019-07-04崔淑慧游弋

新媒体研究 2019年23期
关键词:公共领域舆论

崔淑慧 游弋

摘  要  知乎作为社交媒体,凭借开放性的舆论表达以及不限字数的深入讨论,为受众构建了一个公共的网络虚拟空间。文章通过分析知乎中的议题和舆论特点,指出其公共性不足,舆论具有非理性,议题受到资本的控制,无法完成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

关键词  公共领域;知乎;舆论

中图分类号  G2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編号  2096-0360(2019)23-0093-03

公共领域最早由汉娜·阿伦特提出,1962年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从公共领域的形成、结构和转型等对公共领域进行了系统论述 。按照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界定,其形成的条件包括:以市民社会作为前提条件,存在关心社会公共利益的公众,形成理性的公众舆论,可以作为公共场所和公共媒介。

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公共领域是否存在一直有争议。在传统媒体占据主体地位时,人们缺乏言论表达的空间。随着网络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起,给人们提供了舆论空间,带来了参与式民主,中国似乎有形成网络公共领域之势。

知乎作为社会化问答社区,注册用户数量约为1.6亿,问答数量超过1亿。知乎面向公众的平台属性,使其成为各种观点的聚集地,成为虚拟的网络公共场所。知乎的平等开放和赋权,对权威的消解,人人均可自由地在这个虚拟空间发布言论,摆脱地域和时空限制,这似乎满足了构建网络公共领域的条件。但构建网络公共领域,必须是公众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以批判性的意识,针对公共事件形成合乎公众利益的意见。知乎作为开放性的问答社区,实质上无法满足这些条件。

1  知乎构建网络公共领域的现实表现

1.1  知乎中的公共议题

在网络公共领域,必须讨论的是公共议题。为了探究知乎是否满足这一要求,本文以知乎的“热榜”作为考察对象,观察人们对公共议题的关注度。知乎话题种类多样,本文依据其大致内容将其归为三种:公共议题、私人议题、娱乐议题。每个议题下又可分为若干话题。表1是本文对议题涉及话题所进行的分类。

根据上述对议题和话题的分类,可对知乎上的话题进行分类。如2019年4月2日的热搜话题“如何看待河南焦作一幼儿园老师投毒23名幼儿亚硝酸盐中毒”,可以归类为公共议题下的“教育安全”话题。

随机抽取2019年4月1日到4月30日的话题榜单,统计热搜排名前十的议题的数量,结果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位列知乎“热搜榜”前十的话题中,有关公共议题的数量占的比重相对较多,总数为126,但从折线图(图1)中可以明显看出,其数量起伏不定。这说明,知乎中并不是只以公共议题为主,涉及私人生活的“私人议题”以及娱乐议题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此外,由于知乎话题宽泛,具体分类方面存在模糊性。例如4月11日的“若有机会选择复活李白或爱因斯坦,你会复活谁”的问题,由于问题带有想象色彩,因此暂且将其归为娱乐议题,而此类议题在知乎上大量存在。因此,混杂议题下的知乎,公共议题并不是公众讨论的主题,它们的聚集更多像沙龙聚会,这种不涉及“公共性”的话题,不是哈贝马斯下的公共领域的主要内容。

1.2  知乎中的公众舆论

公众舆论最早出现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强调公众通过参与公众事务,彰显公众意志,维护公众利益,这种舆论必须是理性的。卢梭提到的公众舆论是理想状态下的舆论,哈贝马斯强调公共领域中的公众舆论必须是批判性的,建立在交往理性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影响公共政策,促进公共权利机构的完善。而知乎等社交媒体,为网络公共舆论的表达提供平台,但同样也有弊端,阻碍了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

知乎早期采取邀请和实名认证的注册方式,聚集各行各业的精英,严格的筛选使问答的质量上乘。但自2013年3月开始面向公众开放注册,用户数量迅速增长,无门槛注册使得大量注水答案涌现。知乎上的“杠精”“知乎不再是从前的知乎”的评论日益增多。

知乎的赞同、点赞和折叠的排序机制,使得主流意见更为显眼,不符合主流观点的答案下沉,少数人的意见更少被人看到,如此循环,造成沉默的螺旋,加速言语极端化。

例如在“如何看待‘河南焦作一幼儿园老师投毒23名幼儿亚硝酸盐中毒?”这一问题下,截至2019年8月31号共有275个回答,按知乎的算法考察,点赞超过100的答案共有7个,点赞第一的答案中写了这样一句话“报复同事,所以给同事班上的孩子投毒?为什么不直接给同事投啊”,接着分析其“对平常人的潜在伤害”,此逻辑似乎在说明成人之间的伤害是合乎法律和道理的,这是非常精致的“利己主义”,超3 000的赞同数,在所有答案中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超500的赞同数,观点稍全面,谴责该老师,提出提高幼师准入门槛,质疑亚硝酸盐的来历。剩余5个说明当前幼师生存现状,抱怨幼师的职业困境。其余200多个答案,多是普通用户的发声,言语内容涉及“死刑”“社会上的人都有病”“枪毙”等,缺乏公共机构的声音。此次事件涉及公共安全,普通个体在愤怒情绪下的发言,缺乏交往理性,由此产生的公众舆论容易偏颇,批判性无法彰显,知乎更多的是为各种言论提供了网络公共空间,而非公共领域。

2  知乎难以构建网络公共领域的原因

知乎作为问答社区,从2011年发展至今,越来越彰显出社交媒体的痼疾,包括公共性的不彻底,以及舆论的非理性,等等,尽管启用知乎社区管理机器人,但庞大的答案量,使其所起的作用受限,这也造成知乎无法完成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

2.1  公共性不足

汉娜·阿伦特认为公共性是“在公共领域中展现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为人所闻”,展现构成了存在[1],以此考察知乎的公共性,则公共性不足。

首先,知乎作为虚拟的网络空间,每个问题下的答案可以为人所见,但是知乎的点赞机制会将主流意见置于首页,其他少数意见沉于页底,虽然也能反映部分的舆论观点,但过多的回答量,让受众难以有耐心了解他人的观点,这会陷入群体极化的怪圈,个体与他人的交流减少,对公共事务也缺乏理解,也就无法形成对公共事件的“一致性的意见”。手机端的知乎首页是知乎的“推荐”话题页面,这些是根据用户兴趣算法推荐的内容,针对用户的个性化定制,用户会被吸引而不自觉点开,从而迷失在这些话题中,遗忘本来的目的,落入信息茧房。

此外,知乎上的受众是根据不同的兴趣、关注问题和对象,通过答题结成的“群体”,作为独立个体,他们不一定关心“普遍利益”,使知乎无法代表普遍的公众利益。中国现约有7.72亿网民,其中约有1.6亿的知乎用户,其余网民的声音是否发出,意见是否被知乎广泛涵盖,这还是未知数,这就带有一种网络接近权的不平等,个体之间无法达到充分沟通,也就无法彰显公共性。所以,知乎看似开放平等的社区氛围下,实际上带有一种“伪公共性”。

2.2  舆论的非理性

舆论本身带有偏颇性,尤其是社交媒体下,用户的匿名致使这种偏颇性被放大。知乎作为网络社区,为吸引用户主动降低注册门槛,用户主体非常复杂,从上文列举的关于“投毒”案例可以看出,用户容易对热点议题陷入情绪宣泄的漩涡,对议题的讨论不够深入,所持观点空洞,还有些许“抖机灵”的答案,缺乏严肃性。所谓的“分享知识”,成了个人展现情绪的“假面舞会”,虚拟空间的言论表达缺乏自律,每个观点之下,还有若干评论,部分用户会发表极端言论,导致用户之间产生冲突,持续性对话难以形成,无法达成公共意志,而一致的公众意志是促使网络公共领域发挥作用的重要动力。

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认为,公众生活在拟态环境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现有的审查制度和保密制度,人们花在公共事件的阅读时间较短等原因,都导致公众无法形成理性意见[2]。知乎成为碎片化时间下的消费品,多数用户在闲暇或休息时浏览知乎,多喜欢关注轻松性话题,这导致花在公共事件的阅读时间减少。另外一些公共事件受保密机制影响,难以全面展现,公众对事件的知悉程度不足,言论会带有偏颇性。此外,2018年3月,北京网信办发布通知,“知乎”因管理不严,传播违法违规信息,其App在应用商店下架7天。我国的审查机制下,对舆论的管控较为严格。可见,不是所有的公共话题都可以在网络空间得到交流和讨论。而知乎在2017年9月开放机构号注册,邀请企业、媒体、政府机关等入驻,但纵观入驻知乎的机构号多为商业品牌,如捷豹、路虎、海尔等,而那些涉及公共议题的话题,缺乏可直接对话的政府机构,话题的后续影响乏力,难以形成大的舆论态势。

2.3  资本对议题的操控

知乎中的意见领袖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线下的名人,包括作家、学者、技术精英等,他们本身是某个领域的专家,有相关的知识和背景,是传统意义上的意见领袖;另一类是拥有专业知识的草根用户,他们的真实身份无人知晓,但在知乎上积极分享知识,也获得了许多关注,积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成为一批新的意见领袖[3]。目前这些草根用户是知乎意见领袖的主体,掌握社会或文化资本,他们通常拥有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就意味着他们掌握着多数话语权,占据高位,引领舆论风向,这种话语资本会带来网络话语权的不平等。知乎的关注、点赞机制带来的关注度,使这些草根成为新型“大V”,扮演意见领袖的角色,这还是精英话语占据主阵地,普通用户的存在感依然被弱化。关键是这些优秀的“草根”答主,为了摆脱草根身份,进入精英阶层,他们的言论具有偏向性,而他们看问题的视角会影响普通用户的观点,伴随着其影响扩大的是少数意见的下沉。根据经济学中的“二八定律”,网上80%的声音是由20%的活跃网民发出的[4],由此衍生的网络舆论难以覆盖整体。

某些受商业利益诱导的意见领袖,往往有意引导部分议题进入公众视野,对议程进行设置。目前知乎各种商业机构的入驻和广告的投放使其商业性更浓,这些商业资本通过意见领袖,对议题进行操控,由此为其带来流量和关注度,从而产生巨大的商业利益,公众在消费主义浪潮的冲击下失去了理性批判的精神,交往理性被工具理性取代,沉迷于娱乐性话题之中。常见的话题如“如何评价××游戏”“如何评价××电影”等,带有宣传推广之嫌,若有不利于其商业利益的言论,可能会被举报折叠,而这些娱乐议题却在知乎中受到大量关注和回答。用户的精力有限,不被资本青睐的公共议题则沉于话题海洋中,公共议题得不到充分讨论,构建网络公共领域也是无稽之谈。

3  结束语

网络公共领域虽然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却依然要遵循公共领域的条件。知乎的模式更像是社区论坛,在论坛中汇集各种话题和观点,相对开放的网络空间和言论自由,以及独立于政府机构之外的特点,对于构建网络公共领域非常有利。但又由于知乎依存于网络环境,无法抽身于市场竞争之中,网络本身的缺陷和对商业利益的依赖,制约了知乎构建网络公共领域的步伐。因此,知乎并未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公共领域。但是知乎确实提供了一个公共的交流平台,相较于微博的舆论氛围更为理性,这对中国网民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8.

[2]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紅,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32.

[3]王秀丽.网络社区意见领袖影响机制研究——以社会化问答社区“知乎”为例[J].国际新闻界,2014,36(9):47-57.

[4]林如.网络公关:话语权争夺和网络舆论引导——以美国总统大选中奥巴马的网络公关为例[J].新闻界,2009(1):67-68.

猜你喜欢

公共领域舆论
做自己的支配者
材料作文“舆论”导写
材料作文“舆论”导写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论共享理念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中的正确定位
中国语境中的公共道德与公民道德辨析
公共领域道德缺失问题的解析与研究
新型主流媒体与主流价值观的建构
理解公民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