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60岁及以上城市居民主要慢性病死亡率的时间趋势

2019-07-04李红丽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13期
关键词:卫生机构心脑血管病心脑血管

李红丽

(河南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慢性病全称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性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性总称,主要包括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1〕。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弱化,是遭受慢性病折磨的主要人群。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约2.41亿人,占总人口的17.3%,预计到2050年前后,我国老年人口数将达到4.87亿人,占总人口的34.9%〔2〕。据测算,我国老年人中患慢性病的比例约占90%,我国80%的医疗资源被18%的老年人占用〔3〕。因此,做好老年慢性病控制,将有助于减少家庭和社会的经济负担,节约医疗费用支出。了解我国城市居民主要慢性病的趋势变化,将有助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慢性病服务,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 10 版(ICD-10)进行死因编码,4类主要慢性病 ICD 编码分别是恶性肿瘤(C00-C97)、糖尿病(E10-E14)、心脑血管疾病(I00-I99)与慢性呼吸道疾病(J40-J47)。查阅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获得2010~2016年60岁以上城市居民恶性肿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呼吸道疾病4类慢性病的死亡率数据,获得我国60岁以上分年龄段性别人口数与城乡占比。其中,2011~2016年的人口数据是按照当年抽样比折算而来,2010年人口数据按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标准的,城市人口数是由历年的推算总人口数乘以当年的城镇人口占比而得,人口折算比率参考表1。

1.2研究指标 4类慢性病的粗死亡率指标以每10万人口死亡数为准,即1/10万,将2010年全国第6次人口普查的分年龄段人口数为标准人口,折算2011~2016年4类慢性病的死亡标化率,进而计算4类慢性病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

表1 2010~2016年我国城市60岁及以上居民人口总数折算依据

1.3研究方法 ①直接标准化是利用同一人口年龄构成(标准人口构成)与实际年龄组别死亡率求得的一个调整死亡率。其基本思想是用一个标准人口年龄结构为权数,通过计算不同人口的分年龄死亡率得出在标准人口数的前提下其死亡率的大小,即将粗死亡率加权到标准人口构成的水平上〔4〕。②APC,率的时间序列分析选用对数刻度来表示其相对变化的程度,构建ln(r)=α+βx+c线性模型,对主要慢性病死亡率进行回归分析。其中,r表示标化率,x表示年份,α为常数项,β为回归系数,c为随机误差项〔5〕。利用回归系数β计算APC,即:APC=100×(eβ-1)。假设率的趋势没有改变,即APC=0;当APC>0,表示率呈上升趋势,当APC<0,表示率呈下降趋势;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2 结 果

2.1城市60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的死亡率趋势 75~79岁不同性别城市居民糖尿病的死亡率变化都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死亡率上升趋势显著的性别、年龄是男性60~64岁、65~69岁≥85岁及女性60~64岁,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中男性60~69岁、女性60~64岁的APC值超过10%。见表2。

表2 2010~2016年我国城市60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E10-E14)死亡率与趋势的APC估计

2.2城市60岁及以上居民心脑血管死亡率趋势 男性60~69岁、80~84岁心脑血管死亡率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5岁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上升比率最高(P<0.05);男性60~69岁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上升比率接近10%;70~79岁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60~69岁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上升趋势相对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5~79岁女性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APC都是负数,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城市60岁及以上居民恶性肿瘤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趋势 男女性在60~69岁恶性肿瘤死亡率的APC均超过10%(P<0.001),70~74岁,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不明显(P>0.05),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P<0.05);75~79岁恶性肿瘤死亡率的趋势不变(APC=0);80~84岁,男女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变化都呈上升趋势(P<0.001,P<0.01);≥85岁男性恶性肿瘤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再次显著增大(P<0.05)。见表4。

60~69岁城市居民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上升趋势突出(P<0.05),70~84岁男女性居民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的APC都低于10%,上升趋势相对减缓,其中75~79岁男性APC上升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85岁的男性居民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上升趋势再次提高(P<0.05),但≥85岁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85岁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3 2010~2016年我国城市60岁及以上居民心脑血管疾病(I00-I99)死亡率与趋势的APC估计

表4 2010~2016年我国城市60岁及以上居民恶性肿瘤(C00-C97)死亡率与趋势的APC估计

表5 2010~2016年我国城市60岁及以上居民慢性呼吸道疾病(J40-J47)死亡率与趋势的APC估计

3 讨 论

数据分析可知,我国60~69岁城市居民恶性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死亡率的APC略高于或低于10%,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的APC超过15%。60~69岁是老年人慢性病死亡率的快速上升年龄段,应该是我国老年慢性病服务的重点对象;70~79岁城市居民恶性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死亡率的APC低于4%,且均低于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的APC,70~79岁是老年人慢性病死亡率上升趋势的相对平缓期;85岁以后再次进入老年慢性病死亡率上升期,特别是男性85岁以上居民恶性癌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的APC都高于10%。

3.1优化绩效考核指标,提高糖尿病和高血压的防控质量 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7〕。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基层卫生机构慢性病管理的主要病种,但由于基层卫生机构人员和服务能力不足等原因,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监测与随访多以完成考核目标为主,缺乏系统性跟踪与深入服务,实际的控制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建议政府应调整基层卫生机构高血压和糖尿病管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不仅考核高血压与糖尿病规范管理率、控制率与随访率,而是要考核其服务效果,即辖区一定时间内心脑血管病的急性发生率与病死率〔8〕,督促基层卫生机构抓好慢性病防治的内涵服务。同时,基层卫生机构针对60~69岁居民,在家庭医生签约的基础上,制定系列跟踪服务方案,依据居民病情不同,实施从健康教育、药物干预到康复指导的个性化服务,切实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控制效果,最大限度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死率。

3.2增加老年免费体检项目,做好恶性肿瘤的早诊断和早治疗 虽然每年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包括体检在内的健康管理服务,但60~64岁慢性病高发年龄段的居民还无法享用免费体检政策。肿瘤的早诊早治可以明显地提高治愈率,降低疾病经济负担。因此,建议扩大老年人免费体检年龄范围至60岁及以上居民,适当增加恶性肿瘤相关的免费体检项目,可以将3~5种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早期筛查纳入基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

3.3创造无烟环境,重视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护理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是一项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疗效差的疾病,其共同危险因素主要有空气污染、吸烟、粉尘、化学物质污染、个人生活习惯、居住和工作环境、心理因素等〔9〕。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控制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的排放,适当奖励居民戒烟行为,调动全社会力量,努力营造清新、干净的公共环境,减少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外部危险因素,降低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死亡率。同时,基层卫生机构医护人员需重视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日常维持管理,特别关注60~70岁和85岁及以上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注意规范使用有效的药物帮助患者,保持较好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减少疾病复发,使老年患者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综上,慢性病发展的历程漫长、影响因素复杂,欲减缓老年慢性病死亡率的快速增长,短期只能以控制为主、预防为辅,做好老年慢性病患者或潜在患者的药物治疗、饮食引导与心理干预等方面的综合服务,最大限度地控制老年慢性病的恶化,降低其死亡率。但长期而言,老年慢性病预防至少要提前10年、20年、甚至更早,运用中医药的治未病理念,将健康的相关知识系统地植入到学制教育中,充分调动每个人的健康管理意识,提高全民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

猜你喜欢

卫生机构心脑血管病心脑血管
心脑血管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探究
维生素D及钙补充影响POP人群心脑血管类疾病发生的临床调查
血压≥140/90,血管病升140%
不是所有药物都能掰开吃——心脑血管篇
冬季谨防心脑血管疾病侵袭
沉默的杀手——心脑血管病,5秒要人命,该如何预防?
新时期人事档案对卫生政工队伍建设作用的研究
新时期人事档案对卫生政工队伍建设作用的研究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体会
基层卫生机构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