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的疗效
2019-07-04侯娇玉阚波高成恩张欣张迪王红艳
侯娇玉 阚波 高成恩 张欣 张迪 王红艳
(1北华大学,吉林 吉林 132013;2吉林大学第二医院;3开封市中心医院)
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进而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本病发病率呈现升高趋势。因其高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3〕。目前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溶栓,但有其严格的时间窗及适应证,不能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不能溶栓、取栓的患者,早期用药改善循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十分重要〔4〕。对于脑梗死的治疗,应尽量减轻脑梗死所致神经系统损伤,神经功能缺失,帮助患者重新回归社会,重拾生活信心。丁苯酞是近年来国内开发的Ⅰ类用药,常用于治疗脑梗死,国内多位学者认为丁苯酞可改善缺血脑组织微循环,增加梗死病灶区的侧支血流可影响脑梗死所致神经系统损害的多个病理生理环节,进而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改善患者的预后。本研究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7年9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纳入标准:均为首次发病;有神经功能缺失症状;经CT或MRI明确诊断为脑梗死;发病时间<48 h。排除标准:对丁苯酞过敏者;先天性血管畸形者;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患者;肝肾功能损害者;严重出血倾向者;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意识丧失者。最终纳入患者1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9例,男34例,女35例,年龄58~75〔平均(64.5±6.26)〕岁,平均病程2~5.5 h;治疗组69例,男36例,女33例,年龄59~74〔平均(64±4.43)〕岁,平均病程1.5~6 h。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照《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2014)》所有患者给予一般护理治疗,劝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给予吸氧、双联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营养神经、平衡水电解质代谢紊乱;对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按照指南的要求,给予调整血压、血糖、血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购于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0041。用法用量:100 ml静脉滴注,2次/d,疗程为14 d。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记录治疗效果,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1.4检测方法
1.4.1神经功能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NIHSS评分可用于评定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情况,包括意识水平、眼球运动、面瘫、肢体运动、共济失调和感觉系统的评价细则,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神经功能越差。
1.4.2生活能力 Barthel指数(BI)评定量表是美国康复治疗机构常用的一种评定方法。其操作简单,可信度、灵敏度较高,主要适用于检测老年人治疗前后的独立生活活动能力,反映患者需要护理的程度。此量表最高分为100分,总分≤40分,表示完全不能自理,全部需要他人照顾,总分在41~60分表示大部分需要他人照顾,总分在61~99表示大部分不需要人照顾,总分100则完全能自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 果
两组治疗前的NIHSS评分及BI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减低,BI均升高,差异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组(t=14.316,P<0.001),而治疗组的B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
表1 治疗前后两组NIHSS评分比较分,n=69)
表2 治疗前后两组BI比较
3 讨 论
急性期脑梗死是一种高致死、高致残的疾病,根据我国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人口死因顺序中脑血管病排第2位,急性期病死率为5%~15%〔5〕。本病发生是因为脑组织血液循环障碍,血液供应不足,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出现坏死或软化,神经功能受到损伤〔6〕,进而出现一系列神经功能受损表现,如肢体瘫痪、失语、吞咽功能障碍、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7,8〕。本病致残率高,经一般治疗手段治疗后,患者仍会遗留后遗症,如肢体活动不灵,语笨,情绪低落,心理障碍等,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或对生活丧失信心,这些都给患者本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9,10〕。
脑梗死主要是因脑组织缺血、缺氧所致,而神经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能力低,数分钟后神经细胞开始死亡,而脑梗死病灶由中心的坏死性区域和周围的缺血性区域组成,已经死亡的是中心的坏死性区域,而周围的缺血性区域,即缺血半暗带中的受损细胞尚未死亡〔11〕。尽快改善脑血流灌注,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尽量挽救缺血半暗带,便能尽快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减轻患者神经功能受损〔12~14〕。目前临床主要治疗手段是静脉溶栓和动脉内溶栓、取栓。对于不能及时就诊的患者和无溶栓、取栓条件的医疗单位,除常规的治疗手段外,需要更多的治疗方法,以达到对患者神经功能受损的挽救〔15〕。丁苯酞能改善缺血脑组织循环,增加梗死病区的侧支血流,改善缺血区脑供氧,从而减轻患者神经损伤,改善患者预后。丁苯酞为人工合成的消旋正丁苯酞,与天然的左旋芹菜甲素结构相同,其活性成分为人工合成消旋体dl-3-型正丁基苯酞,赵景茹等〔16〕发现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有效降低全血和血浆黏度,降低红细胞聚集性,显著改善临床疗效,说明了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张录清等〔17〕发现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时可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对脑细胞造成的损害,从而起到脑保护作用。宋晓明等〔18〕发现丁苯酞序贯治疗能抑制同型半胱氨酸(Hcy)、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表达,进而改善急性进展期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国外文献〔19〕研究显示,丁苯酞可刺激血管内皮一氧化氮合成酶和前列环素的表达,从而抑制谷氨酸分泌,并抑制钙超载,进而起到保护缺血性损伤的神经元作用。刘俊杰等〔20〕动物药学研究显示,丁苯酞可阻断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具有较强的抗脑缺血作用,可明显缩小大鼠局部脑缺血的梗死面积,减轻脑水肿,改善脑能量代谢和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血流,抑制神经细胞凋亡,并具有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综上所述,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对于急性期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显著,可以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失,显著帮助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