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揭示“结构”:让解题教学更显深度

2019-07-03江苏省常熟市尚湖中学戴晓艳

中学数学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抛物线矩形习题

☉江苏省常熟市尚湖中学 戴晓艳

深度教学是当前一个热点教研课题,不少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追求深度教学.新授课中以针对教学内容的深刻理解,设计出具有深度的教学环节,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新知.但针对习题课的解题教学,如何更显深度、更有品质的题例教学研究并不多见.本文结合最近收集的几则解题教学案例,反思解题教学如何追求深度教学,供研讨.

一、解题教学讲评案例

案例1:如图1,点P是邻边为4、6的矩形ABCD内一点,连接PA、PD,作PE⊥BC于点E.分析PA+PD+PE的最小值.

图1

图2

图3

图4

讲评记录:这是一份模考试卷中的填空题,从批改情况来看,学生都不会解答,几个优秀学生误认为点P恰为矩形的中心时,PA+PD+PE取得最小值,这是一种典型错误.还有少数优秀学生有了一些进展,如图2,先确认P点应该在AD的垂直平分线上,作PH⊥AB于H点,设PE=x.PH=3,AH=4-x.由勾股定理,得AP=.设PA+PD+PE=k,则k=2+x,接下来没有进展了,于是他们放弃了这种思路.事实上,这种思路也是可以走通的,只是运算量太大,比如,整理成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得到3x2+(2k-32)x-k2+100=0.由根的判别式为非负数,可得关于k的不等式k2-8k-11≥0.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分析出k≥4+3,于是问题获得解决,PA+PD+PE的最小值为4+3

顺便指出,我们也可利用高中阶段的基本不等式处理.比如,设点P到AD的距离为b,则PE=4-b,可列出t=2+4-b.注意到

以上解法主要是繁杂的运算,难以顺利“算”出来,所以不少学生选择放弃了这个方向.但从上面求解来看,这是一种“通法”,是值得积累的解题经验.如果止步于这种“算”的思路,只是就题解题,满足于一种解法的获得,属于浅层次教学,我们需要追求深度教学.比如,选择构造图3进行分析,分别以AD、AP为边作两个等边三角形ADG、△APH,可证出△APD≌△AHG,PD=GH,这样分析PA+PD+PE的最小值就是过点G作GE⊥BC于点E(如图4),此时容易求出最小值就是等边三角形ADG的高3与矩形的宽4之和,即4+3.

解后回顾:进一步观察图4,当PA+PD+PE取得最小值时,点P在AD的垂直平分线上,且PA与边AD的夹角为30°.原问题中矩形的边长可以一般化为任意数据,都可使用这种几何构造的方法获得最值,这样也就可以解答以下这个经典问题.

同类链接:如图5,正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如图6,正方形ABCD中,点E、F在AD的垂直平分线上,∠EAD=∠EDA=∠FBC=∠FCB=30°,可以证明AE+DE+EF+BF+FC<AC+BC.

图5

图6

案例2:如图7,梯形ABCD中,∠A=∠B=90°,AD=4,BC=6,AB=14,在边AB上找一点E,当△EAD与△EBC相似时,求AE的长.

图7

图8

图9

讲评记录: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设AE=x,分类讨论(两种可能的相似对应)列出方程,求出x的3个值,就结束该题的讲评,则是典型的浅层次教学,入宝山而空返.我们需要进一步通过解后反思,揭示问题的图形结构.比如,先构造图8,以CD为直径作圆交AB于点E、E′,进一步根据直径所对的圆周角为直角,可得到两种相似的情形;在此基础上,如图9,取点D关于AB的对称点F,连接CF,交AB于点E″,对应着第三种情形.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这道习题的理解走向深刻,解题教学的深度也得到显现.此外,熟悉图9中构造图形的方式,还可以为一些找不到思路的学生打开思路,获得解题念头.讲评之后,再安排一道同类题跟进,巩固效果.

同类链接:如图10,在矩形ABCD中,点M、N分别在边AB、BC上,且AM=AB,将矩形沿直线MN折叠,点B恰好落在AD边上的点G处.若CD边上恰有(有且只有)2个点P,能带来△PGD与△PNC相似,探究的值.(限于篇幅,不再给出解析,答案为

图10

图11

案 例3:已知抛物线y=x2+bx+c经过A(m,n)、

(1)用含m的式子表示b;

(2)求n的值;

(3)求△ABC的面积.

教学记录:(1)根据A、C两点坐标的特征,容易看出抛物线的对称轴为直线x=m+3,即b=-2m-6.

(2)把点A(m,n)、C(m+6,n)的坐标分别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先后解出b=-2m-6,c=m2+6m+n,代入抛物线的解析式,得y=x2-(2m+6)+m2+6m+n,再把点的坐标代入,就可解出n=8.这是重要进展和关键步骤,有些学生因为这一步没有解出导致思路受阻.

(3)学生容易看出AC的长是6,且AC与x轴是平行的,但是对于AC边上的高不容易突破,因为有些学生第(2)问中的n就没能求出.事实上,如果我们深刻理解二次项系数为1的抛物线的形状,也可以直观读出AC边上的高应该是5.如图11,直观揭示了本题的深层结构,讲评时或讲评之后,有必要带领学生理解这种结构,也是加深学生对形如y=x2的二次函数图像性质的理解.

二、关于解题教学走向深度的进一步思考

1.理解习题“深层结构”,想清“多解何以归一”

教师在解题教学的讲评之前需要精心备课,不能满足于习题答案的获得,或者某一种思路的贯通,这样走进课堂,往往只是照着解答的浅层次教学,不能实现深度教学.如考题2只是满足于利用方程思想“盲解”出答案,结束讲评就“看下一道题”,就是没能走向深度教学.值得一说的是,对于有些习题,开展一题多解的教学讲评是必要的,但还需要更进一步,思考“多解何以归一”,以便帮助学生揭示问题的深层结构,使学生感受到不同解法在“高观点”反思之后的和谐与一致.

2.多让学生“讲题”展示,跟进评析并回顾反思

解题教学走向深度还需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的操作要义是“让学”,即海德格尔所说的“让学生学”.在解题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解对习题的理解,思路是怎样获得的,受到哪一句关键词句信息的影响,或者受到哪一种解题模型、解题经验的启示,如果没有求得最后结果,教师要通过追问让学生展示有哪些进展,主要障碍在哪一步,能否攻克某一关键步骤,等等.在讲评之后引导学生回顾反思,思考关键步骤是如何攻克的,哪些是易错点,如何纠错和究错,等等.最后,还可把同类问题进行链接式训练,帮助学生从“解一题”到“会一类”.这样,就使得解题教学走向了深度教学,也就能让学生通过“学解题”达到“会解题”.

猜你喜欢

抛物线矩形习题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巧用抛物线定义妙解题
抛物线高考满分突破训练(B卷)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巧求抛物线解析式
赏析抛物线中的定比分点问题
矩形面积的特殊求法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化归矩形证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