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及其引导

2019-07-01司潇敏

学理论·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引导特点新时代

司潇敏

摘 要:新时代的大学生成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互联网全球化社会背景下,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校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了一定变化。既有多样化、兴趣化、准备充分化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着功利化、理想化的就业价值取向偏差。深入挖掘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原因,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合力,着手于课程体系、制度体系、实践运行体系建设,对于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实现个人价值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6-0159-03

根据数据统计,2018年有820万名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高校扩招的背后一方面大大提升了新时代青年人的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如此庞大的毕业生队伍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新时代大学生受其生活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展现出新的特点。科学的就业价值取向是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就业的保障。

一、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特点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亮点

择业范围多样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新兴就业资源,给新时代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新时代的大学生受互联网影响较大,在接受大量新鲜事物的同时不断更新自己的价值观念。腾讯公司公布的“95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大数据显示,只有52%的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求职就业后走常规求职就业道路,且其中近4成属于专业不对口就业,而另外近半数“毕业不就业者”的去向也是五花八门[1]。比如,部分学生选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创业。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催生的诸如游戏直播、微商等职业也逐渐受到大学生的欢迎。“95后”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保持多样化的就业途径,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实现充分的就业择业。

职业选择兴趣化。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前的大学生毕业“统一分配”,新时代的就业环境给大学生以充分的就业自主权。“95后”的大学生是充满个性化的群体,个人本位思想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新时代大学生开始从自身兴趣出发,在自己喜欢擅长的领域寻求工作岗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兴趣选择职业,有利于践行爱岗敬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以兴趣为切入点,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现在自身工作岗位上的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新时代大学生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强、思维敏捷、敢于尝试的特点使得他们的就业前景更加广阔。

就业准备充足化。面对严峻复杂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积极倡导帮助下,初步具备一定的职业判斷和从业能力。高校通过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初步引导学生明确工作岗位的内涵,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树立从“被服务”到“主动服务”意识。家庭是大学生就业选择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对大学生职业规划至关重要。家庭对于大学生职业选择的重视以及对大学生进行的就业指导使得大学生就业准备更加充分。社会发展对人才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为大学生准备了充分的就业实践机会,为正式踏入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偏差

延缓就业倾向明显。新时代部分大学生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受从众心理和逃避就业心理的影响开始选择延缓就业。延缓就业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专升本热、考研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成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重视,为适应社会发展对于创新型、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补助优惠政策进行扩招,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其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提升了学历准入门槛,学生对于心仪职业的追求是促使其接收更高层次教育的主要原因。再次,学校鼓励专升本、考研成为一种趋势。部分学校将学生深造作为就业率的指标,为提升就业率,大力倡导学生进行专升本、考研,受从众心理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在对自身没有充分定位的条件下选择了考研的道路。对于自身定位不准确、单纯以提高学历来延缓就业的学生而言,这些举措并非明智之举。

功利化表现突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良莠不齐,给愚昧低俗思想的传播带来可乘之机。网络娱乐化带来的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产生不利影响。受这种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就是集体意识的薄弱、奉献精神的欠缺。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功利主义倾向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在大学生就业观引导上不到位、存在偏差。“三支一扶”计划、西部计划等政策的出台旨在增强大学生的奉献服务意识,但大学生普遍表现出来的是不愿意去艰苦的基层工作,也有部分学生借此机会作为走上更高工作岗位的跳板,没有从内心树立起科学的就业价值观。勤劳勇敢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牢牢把握网络发展主阵地,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目标期望过于理想化。由于大学生接触生活实践较少、社会经验匮乏,因此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身专业前景、用人单位需求以及就业竞争力等因素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对就业薪酬、福利待遇表现出理想化的期望。一旦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意识到实际环境与理想水平之间的差距,便会产生心理落差,这也是导致毕业生离职率高的主要原因。我国每年庞大的毕业生人才队伍给就业带来了一定压力,但同时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也不断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基层一线、西部偏远地区表现出了强大的人才需求。固有的铁饭碗、不切实际的理想化择业观限制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毕业生“就业自我定位的不恰当,毕业生择业预期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错位现象,使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就业不难择业难的现象。”[2]大学生目标期望过于理想化在创业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受国家政策鼓励以及大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由于缺乏对市场经济的准确判断、困难预期估计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面临创业危机,进而丧失创业信心。

二、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因素

(一)家庭观念的影响

中国家庭受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父母在孩子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强调求稳,追求“铁饭碗”、考公、考编、进国企成为家庭引导孩子就业的主要方向。在城市选择上,为追求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东部沿海城市成为工作地点首选,相较而言,西部边远城市则无人问津。家庭环境对于孩子成长的过分干预,不利于孩子个性发挥,导致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出现矛盾心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固守传统思维不利于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全面展开。

(二)高校教育的不足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实现高校育人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统一是保障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互联网时代下,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高校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的供需之间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匹配。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的专业设置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势在必行。其次,在课程设置上,缺乏专门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或者是教学的效果不明显。很多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只注重大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在于引导大学生增强职业认知、挖掘自身潜能、找到自身合理定位,为从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应尽可能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最后,大学生社会经验浅薄,缺乏实践锻炼是导致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隨着社会对应用型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高校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等形式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认知。

(三)个体意识的强化

新时代的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其成长环境较为优越。他们的个性意识较强、思维活跃,但同时也存在着缺乏吃苦耐劳观念、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等现象。网络互联网媒体时代的到来拓宽了大学生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与传统的就业价值观相比,新时代大学生更加倾向兴趣选择,更加注重工作福利待遇而不是社会价值的实现,这种就业价值取向导致的结果是人才地域分配的失衡,基层单位和西部偏远地区人才供给不足。功利化、物质化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不仅影响着大学生合理就业择业,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四)社会环境的转变

“外部环境是决定全体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因素,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取向必然会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3]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无论是就业人数需求还是就业质量要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简单的重复劳动者的数量需求正在下降,技术创新型的人才需求趋于旺盛,产业结构的调整不仅对于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更深层次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文化市场信息的良莠不齐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零散化、碎片化的信息充斥在大学生周围,大学生社会判断能力较为薄弱,容易给腐败落后文化的传播带来可乘之机。净化社会环境、营造风清气正的就业氛围,对于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确立至关重要。

三、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路径

(一)健全大学生就业课程体系

深入开发完善大学生职业教育网络平台。大学生职业教育网络平台的设计应时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第一,平台的设计要以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基础,满足不同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当前大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大学生由于对职业教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在课程学习中认为与自身专业知识不相关,从而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出散漫的学习态度。第二,新时代大学生对于教育的实践性提出了更高的诉求。大学生是社会群体中最为活跃的一个群体,单纯的职业教育理论学习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第三,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之所以如此受重视,在于大学生的就业涉及多方面因素,包含着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的期待。大学生受到传统就业价值观与信息化时代下新型就业观的双重影响,在面临就业时容易产生茫然的心理。因此,网络教育平台在强调主流课程学习的功能外,也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从而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科学合理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作用。通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新时代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引导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开辟师生互动的第二课堂,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主题宣讲作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深受学生欢迎。一是组建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从自身实际出发,基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进行广泛宣传。二是多渠道整合社会资源,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展主题报告、讲座等,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于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社会是一个由各行各业组成的庞大群体,每个工作岗位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独到的认知。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邀请各行各业的榜样力量讲述心得感悟等,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改革大学生就业制度体系

完善基层人才引进制度,调节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基层人才引进存在引不来、留不住、不能充分利用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人才引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政府主体明确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目标并制定合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使其成为连续化、全程化的制度体系。加大对大学生基层就业扶持力度,完善财政税收、公共服务政策等各方面对基层人才引进的支持。第二,健全基层人才引进的配套制度,如完善户籍制度,消除地域限制;健全工资激励机制,提高工作积极性等。同时健全制度监管体系,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就业政策落实不到位,制度建设不规范的现象及时予以更正。第三,党和国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核心力量,承担着对全社会包括大学生进行正确价值引领的使命。加强宣传与正面引导,树立国家观念和集体意识,基层就业兼顾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在满足个体发展需求基础上能够彰显自身社会价值与意义。

完善法律法规,畅通大学生就业利益表达渠道。针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侵权现象,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规。从法律层面加大对大学生就业的保护力度势在必行,要进一步明确高校、政府以及用人单位等方面在保護大学生就业方面的主体责任。加大监管力度,对于损害大学生就业权益的行为坚决依法惩办。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搭建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解决就业后顾之忧,努力为大学生营造风清气正的就业环境。其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是每个人的向往,同样也是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在指导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知法、懂法、用法,积极用法律武器同侵权行为做斗争。最后,强化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规范用人行为,与大学生之间形成双赢的就业关系。

(三)构建大学生就业实践运行体系

深化校企合作,打造就业指导实践基地。“实践育人是高校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是坚持理论学习与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相统一的重要路径。”[4]将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职业内涵,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学校依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培养计划,大学生在参与企业实习过程中进一步提升从业技能。学校和企业双方应该明确责任意识。一切以学生为本,本着对学生负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进行就业指导实践。学校与企业单位之间开启互评模式,针对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反馈修正,从而保证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运行。学校方面,就业指导教师扮演着重要角色,组建一支具备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的专业化就业指导队伍,及时协调沟通学校、学生以及企业三方的关系,发挥好沟通桥梁纽带的作用。努力为学生就业,为学校育人,为企业选才服务。通过校企合作、打造实践基地的形式,克服了传统课堂就业教育引导的局限性,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意义重大。

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激发大学生创业意识。第一,家庭、高校、全社会凝聚共识,明确新时代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需要。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成立专项基金支持大学生的创业,寻求多方面合作,拓宽融资渠道,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强大的动力。高校加强人才指导队伍建设,提供精细化的创业孵化服务。设立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与服务。定期邀请专家讲座,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开展创业竞赛等活动深化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第二,明确定位和创业思路。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应突出地方特色优势,结合地方实际发展创新型项目,致力于服务地方经济,形成创新、协同、开放、共享的发展路径,坚持市场化、规范化、企业化的创业思路。第三,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引导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中来,为新时代大学生营造和谐的创业文化氛围。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家庭创业观念更新到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再到社会创业文化环境的塑造各方面协调促进、共同发展,共同致力于培养新时代的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罗茹晏.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对高等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J].时代金融,2018(5).

[2]王占魁.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分析及引导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3]吴在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及引导[J].新课程研究,2018(7).

[4]花长友,韩宝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强化实践育人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2(9).

猜你喜欢

引导特点新时代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微信辅助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