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

2019-07-01谭晋

学理论·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习近平

谭晋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公开强调青年教育的重要性,重视对青年的培养,提出的一系列关于青年的观点形成了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青年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等理论符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思想基础,以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为落脚点,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进行探究,以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为新青年。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6-0010-03

青年是一个国家建设的生力军,是一个家庭的支柱,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一代代无私奉献的青年贡献力量。青年教育的好坏,直接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本文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视域下研究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那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与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有什么关系?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究竟要培养怎样的青年?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精神内核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马克思对人的研究是从现实生活中的人出发,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的人”和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人学理论的批判,从而建立起具有自身独到见解、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人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精神内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的本质论。是关于人究竟是什么的回答。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會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有三层意思:首先,人的本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人的实践获得的,是后天形成的;其次,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的,这是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最后,人不是孤立的,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都是处在社会中的,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独立存在。第二,人的存在论。马克思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只有活生生的人的存在才会有人类社会的存在、才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历史的前进、才会形成绚烂多彩的人类文明。人的实践活动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构成有机的统一体。第三,人的价值论。人是一个统一体,由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组成。马克思把人放在社会这个大背景下,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就是看他为这个社会奉献了什么。当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对社会的奉献大于索取,则社会朝前发展;当奉献与索取相等时,则社会停滞不前;当奉献小于索取,则社会倒退。第四,人的发展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最终目的,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

(二)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简述

习近平总书记以会议、座谈会和工作报告等多种形式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青年教育的重要性,国家高度重视对青年的教育。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人学理论为理论渊源,以我国的时代背景和青年教育面临的问题为现实基础,并对以往青年教育实践进行深刻总结,进而针对青年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思想。它科学地回答了在中国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培养什么样的新青年和怎样培养新一代青年”的问题。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是我国进行青年教育的科学理论基础,是我国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科学的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观和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内在联系

1.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是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以“现实的人”为核心,以人为研究对象,是关于人的理论。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不仅来源于习近平自身的实践和对时代的正确把握,更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中逐渐形成的。青年要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理论都能够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找到理论依据。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当代青年更好地融入时代潮流,实现自身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进程。

2.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习近平的青年教育思想是基于我国的现实情况而形成的,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青年为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的运用和发展。青年作为人类的一部分,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国家注重对青年的培养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精神内核,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结合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二、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时代定位——人的本质论

人的本质论是对人“是什么”的回答。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准确抓住了时代的定位,回答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回顾中国共产党近一百年的历史,到处都能见到中国青年的身影。在1949年以前,数以万计的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抛头颅、洒热血,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奋斗;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青年积极建言献策,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而努力;今天,每一位青年都应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自己的责任,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了解决农村问题、缩小贫富差距,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一切发展都牢牢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所得成果都由人民共享;坚持国家对青年的培养,培养出一批批为了祖国的发展甘愿付出一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千年来,我们形成了灿烂的文化,并都以各种形式保留了下来,而且从来都没有中断过,辉煌的历史足以让我们每一位中华儿女为之赞叹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准确定位,有利于国家重视对新一代青年的培养,有利于新一代青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祖国的繁荣富强。哪怕前方的道路如何艰难险阻,身后有千千万万的有志青年作为后盾,国家就有底气。

(二)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人的存在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一个大前提是:现实的人。人处在一定的社会之中,不可能离开现实的社会而独立存在。首先,人的存在要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体现出对物质资料的依赖性;其次,寻求自身的发展,当物质生活资料得到满足的时候,呈现出对精神的需求;最后,获得自由,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是人获得自由。今天,中国在各个不同的领域取得了让我们每个中华儿女为之自豪、为之骄傲的成就,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人们更加注重高尚品格的塑造。我们要融入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之中,青年就必须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避免走入歧途。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时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3]。理想是我们实践的行动指南,信念是我们朝着理想不断前进的精神支柱,唯有理想和信念的叠加,才能到达幸福的彼岸。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人的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强调人是一个统一体,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相比个人价值,社会价值显得更为重要。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青少年阶段是“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要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三观”。当今世界联系得越来越紧密,各种思想正面交锋,我国国内存在层出不穷的青年价值观问题,西方对我国的西化和分化战略一直都没有放弃。习近平总书记用通俗易懂的话来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性:就犹如我们扣扣子,一步错步步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要求: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待事业认真负责、与人交往诚信友善,不仅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更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首先,青年要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行走在理论前沿。其次,不能只停留在习近平青年教育理论的学习层面,更应该将学习到的青年理论知识运用到青年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又反过来提高我们的精神层次。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作我们的行动指南,指引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发展论

自由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生存的自由,在这一阶段,人的独立性是自由的首要原则。第二,意识的自由或是精神的自由,转向认识论的领域。第三,意志的自由,即自愿决定其行动的自由。第四,实践的自由,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由,劳动异化的消除和人的本质的回归标志着实践自由的实现。追求人的自由是我们一直以来不懈追求的目标。党的各届领导集体历来重视对人的全方位的培养,培养与社会主义和时代潮流相对接的人才。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仅注重对人物质的满足度的提高,更加注重对精神的浇灌和滋养。当前,面对我国青年教育培育机制的不足,正在从僵化的应试教育向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转变;面对大学生就业与社会不对口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对高校的改革和创新。面对现在专业越来越细化,国家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否就意味着不需要人的全面发展了呢?这种想法肯定是错的,人的专业化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并不冲突,人的专业化发展是说人在某一方面要下功夫掌握理论精髓,要有深入的研究;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一个人不仅在某一方面有一定的建树,还要了解其他领域,不一定有很深的造诣。面对当前遇到的种种挑战,国家做出了相应的政策调整。针对人才的培养,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培养优秀的人才、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条件。

三、用哲学思维指导青年实践

(一)培养虚实相对的哲学思维

虚和实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虚”是对于理论知识而言,“实”则相对于实践而言。首先,对青年的培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输送和精神层面的培养。青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用科学的理论填充我们的头脑。要多读经典,辉煌灿烂的中华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财富。面对瞬息万变的时代,用理论武装我们的头脑,不断更新头脑中陈旧的知识和观念。将我们学到的新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为实践活动提供行动指南。在实践中,我们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和实践是相互成就的,理论离不开实践的客观标准的检验,实践离不开先进理论的指导。

(二)合理把握青年教育的内在统一性

青年教育是以青年为出发点,关心青年,注重对青年的教育,服务青年,把青年培育成“四有”青年,促进青年全面发展。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忽视对人才的培养,更不会忽视青年对国家的重要性。看待问题应从整体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方向,不刻意忽视一方。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国家对青年培养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青年人才,实现其社会价值。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持续接力,为祖国贡献力量。从微观角度来说,青年教育是为青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精神境界,要求青年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用先进的文化知识满足精神需求,实现自身的飞跃。坚持用整体的观点看待问题,不遗余力地奉献自己,为社会主义建设增砖添瓦,迎接全面小康社会的到来。

习近平总书记将青年比作一块玉,要不断雕琢自己,形成高尚的品格,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为自己的人生和祖国的明天不懈奋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精神之钙”,缺了“钙”就丢失了健康的体魄。广大青年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要严格要求自己、热爱本职工作、对待事情认真负责、待人真诚、与人友善,做一个善良的人比什么都重要。青年是时代的晴雨表,时代的历史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亦属于青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0.

[3]習近平.在同各界优秀代表座谈时的讲话[G]//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8.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5.

猜你喜欢

习近平
习近平,大国抗疫与经济重启
习近平的可持续发展之“策”
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少年儿童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习近平用典
习近平的会议外交:谈问题,交朋友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知之深 爱之切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