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生态思想的二重向度及逻辑体系研究

2019-07-01向真真

学理论·下 2019年6期
关键词:生态文明

向真真

摘 要:习近平以“两山”论为核心表述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哲学与人本二重向度,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两山”论在哲学上表现为自然优先的唯物论、保护与发展相统一的辩证法、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性思维。人本向度表现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维护人民的生态权益,保障人民的生态安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以绿色发展为路径,以创新驱动为动力,以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的严密逻辑体系。

关键词:生态文明;二重向度;逻辑建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06-0004-0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作为习近平生态思想的重要来源,尤其是“两个和解”思想对习近平生态思想具有重要影响,“两山”论是对习近平生态思想的高度凝练与概括,是其生态思想的核心表述。“两个和解”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哲学与人本意蕴,习近平生态思想同样蕴含著丰富的哲学思考以及生态民生价值导向。民生问题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重点问题,他紧紧围绕如何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生态环境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论断,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生态福祉,拥有更多公平感、获得感、幸福感。

一、习近平生态思想的哲学向度

人与自然的“和解”回答了资本主义社会技术理性指导下科技异化带来的对自然生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以“两山”论为核心表述的生态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解”的继承与发展,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他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一)自然优先的唯物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坚持用唯物主义的立场去分析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坚持自然界的优先性、客观性。在时间上,自然界在人类诞生以前就存在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在逻辑上,自然界为人类生存与活动提供物质基础,而人类社会依赖自然而存在。“人与自然的和解”将自然放在优先位置,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习近平生态思想同样坚持了自然优先性、客观性的唯物主义立场,“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1],要“进一步树立生态意识,深刻认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是人类创造生活的舞台。”要树立充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他还强调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进行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二)保护自然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习近平“两山论”思想对于如何理解与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重要回答与理论指导,破除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悖的观点。他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笔巨大的财富,生态优势不仅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还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2]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生态思想以实践为基础,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内涵和实践真髓。

(三)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性、系统性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3],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对于环境治理,强调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国内,更要放眼全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中国将会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为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共同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4],生态文明建设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无疑,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二、习近平生态思想的人本向度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关注与思考人类的前途与命运,他们对人性的辨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对生态危机的洞见及其社会批判,都表达了深切的人本关怀。习近平生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民生思想,坚持实现人民主体地位,契合民生福祉,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本思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关系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指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5]

(一)享受环境福祉是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

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人与人“和解”这一层面而言,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于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社会公共产品对于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全部需求的满足程度。“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6]优美的自然环境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人居环境,清新的空气、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生态权益,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底线,不能以牺牲生态、牺牲人民最基本权利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就是切实保障与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享受环境福祉,提供更多更优质的生态产品。

(二)生态需要是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快速发展,虽然经济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却积累了不少的环境问题。人民群众对环境问题高度关注,环境问题往往容易引发群众不满,环境问题事关群众生活幸福指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环境质量、人居环境的期望越来越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变得广泛而多元,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等生态需求越发迫切。对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态需求,明确提出“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

猜你喜欢

生态文明
基于TOPSIS法新疆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测度评价
读《有机马克思主义》
论周秦生态伦理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浅议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落实策略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发挥检察职能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