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如何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019-06-29何鹏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6期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新媒体

何鹏

摘 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的培养是一个持续发力,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拓宽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渠道、优化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环境、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自我培养能力,构建起自觉内化的内在机制和自觉外化的外在机制,使之相互作用产生效应,从而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产生积极效应。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一、新媒体的运用为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条件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它的内涵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延伸,并伴随着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出新的形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文化传播方式不断发展呈现多样化特征,新媒体形式如两微一端、各种学习类APP以及直播平台等应运而生,成为大学生获取文化资源的重要渠道。其次,大学生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网络音频视频、电子书籍以及大数据搜索等,以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来获取文化资源,满足了大学生的文化情感需求和文化探知欲。伴随新媒体的广泛使用,海量信息数据实现了共享,多元文化思想以不同形式通过新媒体得以展现,国际间跨文化传播和交流日益加深。首先,新媒体平台用户分布全球。新媒体平台用户的国际化促进了多元文化的沟通交流;其次,新媒体降低了跨国文化交流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为大学生了解多元文化提供了更多可能。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冲击

文化自信包含对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本质上是一种思想价值体系的自信,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在现代社会,社会物质财富快速增长,以追求物质财富来代替精神上的满足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同时,伴随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网红电商和以虚拟礼物、付费订阅为盈利手段的各种网络直播和短视频APP不断被催生,部分平台用户为博取关注度和流量制造传播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虚假信息。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受到各种难以甄别的网络信息的冲击和刺激,促使他们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麻木不仁,产生同情疲劳,甚至出现群体性道德冷漠的现象。

(二)网络文化生态环境遭到污染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新媒体形式也日益丰富,人们可以更加灵活、方便的获取互联网的信息,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新媒体已不仅是作为工具,而是作为一种环境,甚至于作为人体的某个无法割舍的器官而存在。它打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空间、速度上的限制容易给他们带来“信息污染”。新媒体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伴随着网络文化的侵略。虽然网络文化是多元的,但它在互联网上体现的是由网络技术所承载的政治意识形态,信息的传播可以摆脱学校、老师、家长的控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阻碍。

三、当代大学生对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现状

(一)学习理论文化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

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日益浮躁的社会氛围。大学生无论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还是科学理论的探究,一定程度上都变得愈来愈急功近利。在这个时代,大家更多关心的是物质利益,崇尚“金钱主义”,认为“钱能够解决一切”,忽略精神文化的培养,导致的后果就是做事情不专注,不信仰“坚持”,不重视理论修养,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二)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

如果说让大学生说出当前最火的电影、游戏名称可以说是轻易而举、人人皆知。但让他们说出“四书五经”是什么,这就成为了一件难事。当前,大学生普遍对于传统文化不了解、不热爱,自己身上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不足,出现出“无意识”“无了解”“无深入”的状况。

(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不足

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的21世纪,由于西方非主流文化的渗透等影响,大学生群体对于党政国情、时政知识的关注度不高,对马列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政治存在冷漠,主人翁精神不足。

四、发挥多元主体力量增强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一)让家庭教育成为“第一导师”

家庭教育是启迪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中国的俗话一直讲“看父母知儿女”,家长的情感表达、肢体行为也透露着孩子的影子。父母自身要主动积极去了解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党政国情知识,重视国学传统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感化、鼓舞孩子学历史、懂国情,在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初期和关键时期要以切实的细节行动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二)发挥社区教育的“精神家园”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居委会”“村委会”已经成为每个家庭看得见、摸得着的“第三方组织”,在城市和农村的现代化治理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同样更是“学习型社会”的强力助推器。社区可以举办“优秀传统文化进家园”“古诗词大比拼”“每月一讲”等系列居民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让居民有效参与进来,形成“处处是传统文化课堂人人学中华优秀传统”的社区良好文化氛围;组织社区干部走访进家庭普及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及党政国情,让党的政策、方针、路线进入到每一个家庭,达到入心入耳的效果。

(三)凸显好校园的思想教育主阵地

学校充满教育气息和文化氛围,拥有一大批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这是相对于其他社会组织没有的独特育人优势。学校应该以课堂为中心、活动为主体来加强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政国情时政的了解学习,设立书法、绘画、棋艺、武术等具有代表性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时事政治相關公共课程,纳入考试范畴,让学生想学有的选、学又有所获;组织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比赛”“诗词接龙大赛”“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演讲比赛”“纪念12.9运动长跑接力赛”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相关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传统文化课、思政课以及辅导员教师队伍建设,重关怀提待遇,增强其在发挥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自觉作用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以及大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配合学校开展系列相关活动,让大学生骨干在基层学院、班级内带头学习,主动承担引领青年思想的时代责任。

(四)营造重传统学时政的社会氛围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21世纪经济政治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党和政府可以协调推进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体系,在制度上、政策上下力气,不断扩大学习资源供给,重视全民终身学习。扩大文化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公园及传统文化景区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开放程度,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教育制度上要让传统文化和党政国情知识扎进校园、深入课堂、贯穿考试,覆盖从学前教育到大学的各个时段,将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党的政策、路线融汇到教材体系里;企业单位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党政国情知识融入其中,发挥在职人员“充电站”的重要功能,引导青年在优秀文化氛围中学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提升员工社会责任感及综合素质,促进企业单位效益、社会效益的双实现。

五、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五千年历史检验而不绝的重大人类文化宝库,对于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情怀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塑造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让青年学生汲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积极养分。发挥多元主体的聚合效应,让家庭、社区、学校、企业单位、党和政府协同发力增进大学生文化自信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功立业,贡献青春不息磅礴正能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02).

[2]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周慧敏.华东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新媒体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思索
浅析“文化自觉”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以文化人 增强自我净化能力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小传统的危机与乡村学校的文化使命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