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2019-06-29于丹

北方经贸 2019年4期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于丹

摘要:黑龙江省鸡西市是一座煤炭资源型城市,长期以来依靠煤炭资源的发展模式造成煤炭资源衰竭,产业结构单一,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城市可持续发展受到阻碍。城市生态竞争力对于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重要作用。结合黑龙江省鸡西市生態竞争力发展现状,提升鸡西市城市生态竞争力的对策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体系;开发工业遗产,发展特色旅游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生态城市;吸引高素质人才,完善人力资源结构。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生态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0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4-0011-0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赴东北考察期间召开的“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提出绿水青山与冰天雪地是东三省的生态优势,要落实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生态环境监管,加快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改革举措,打造天蓝山绿水清的生态环境。黑龙江省是我国煤炭、石油等重要矿产资源与能源供应基地,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及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黑龙江振兴。鸡西市作为典型的成熟型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资源基本枯竭,现重点发展石墨资源的开采与精深加工工业,绿色食品产业和医药产业,未来在继续关注主导产业转型发展的同时,还应重视城市生态竞争力的提升,以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城市生态竞争力的内涵

生态城市的概念最初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71年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之后引起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很多学者对生态城市、城市竞争力理论进行了研究,虽然研究的角度,内容及观点不尽相同,但基本都认为城市的发展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环境建设与生态安全,人类自身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社会文明的发展都应与自然相和谐,这样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城市建设情况的综合体现,能够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是由人口、资源、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组成的综合系统。城市系统中的各个方面都会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因此,城市生态竞争力可以理解为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优化资源配置,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最终实现自然、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煤炭资源型城市是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并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主要动力,以与煤炭相关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这类城市往往资源过度开采,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业结构单一,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资源枯竭后经济转型发展困难,可持续发展能力弱。因此,提升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竞争力将有利于其转型及可持续发展。

二、鸡西市城市生态竞争力现状

(一)自然地理环境

鸡西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1957年建市,为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之首,亦有“中国石墨之都”的美誉。鸡西市面积为2.2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85.9万人,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形以山地、丘陵和平原为主。森林覆盖率28%,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11处,兴凯湖、珍宝岛、凤凰山、东方红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兴凯湖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有湿地、草场547万亩,水面424万亩。水资源总量39.4亿立方米。境内拥有探明矿产资源54种,已开发利用二十多种,主要有煤炭、石墨、硅线石、钾长石和镁等。煤炭地质储量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年生产能力3600万吨。石墨探明储量5.4亿吨,居亚洲第一,50%以上为优质石墨,产量约占全国的40%。

(二)经济发展

从鸡西市经济发展相关数据(表1)可以看出,2013年以后,鸡西市经济趋于平稳发展的态势,2014-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保持续小幅度增长,2017年为530.1亿元,同比增长6.5%。2013年以来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经济发展主要指标持续增长。2017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3.9亿元,比上年增长8.7%,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20.5亿元,增长8.7%,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3.4亿元,增长8.3%。全年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金额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投资金额比上一年增长了49.7%,而第三产业投资金额下降了6.0%。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59.8亿元,增长24.0%,占比为63.3%。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761个,在建项目中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113个,共完成投资105.3亿元。

(三)能源消耗

2018年,鸡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为234.8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7.6%。能源消耗主要来自于采矿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等高耗能行业。这些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耗有升有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综合能耗都有所下降明显,为23.5%。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综合能耗116.2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9.6%;非金属矿采选业综合能耗5.6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6.0%;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综合能耗12.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7.8%;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综合能耗10.8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23.5%;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综合能耗85.8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8.6%。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合计为81%,比上年提升2.8个百分点。其中,火力发电和炼焦与制气加工转换效率提升较明显,分别提升2.4和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用电量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19.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3%。工业企业三个行业大类中,采矿业用电量增幅为6.1%,制造业增幅为增幅2.5%,电力、热力、燃气、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0%。

(四)产业结构

鸡西市是依托煤炭资源而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从一二三次产业的发展来看,产业结构并不合理,第二产业长期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很高的比重。近年来,鸡西市以稳增长、调结构为基本目标,持续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升级,使第二产业的比重有了明显下降。从图1中可以看出,2013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为38.5%,到2017年下降到24.3%,同时,第三产业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上升,2017年为40.1%,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使得鸡西市的产业结构更趋于合理。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过程中,注重改变工业产业结构单一的情况,采取多层次的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部门和服务业,使得资源配置更为合理,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目前,煤炭、石墨、绿色食品、医药是鸡西市四大主导产业。

(五)生态环境

鸡西市在发展过程中,煤炭、石墨等矿产资源的开采和加工制造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出现了地表下沉、水资源和土地资源污染,空气质量下降等环保问题。近年来,鸡西市政府非常重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制定了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管理办法与实施方案,强调主管部门的考核问责,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实施生态环境的保护修护工程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2017年全年造林面积1958.5公顷,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2015、2016两年空气质量优良率都在93以上,2017年有所下降,未来还应继续关注空气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控制住PM2.5对大气质量的不良影响。

三、提升鸡西市城市生态竞争力的对策

(一)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生态工业体系

1.降低工业能耗。降低工业能耗要加强对高耗能行业的重点企业的监测与引导。采矿业及石油、煤炭等燃料加工业是鸡西市高耗能行业,也是节能减排需要重点关注的对象。一是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的审批,同时加速淘汰落后产能。二是监测与引导高耗能企业的生产。政府应定期监测高耗能企业的能源消耗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企业应及时淘汰高耗能设备,升级生产工艺、在生产中采用高新节能环保技术,减少能源消耗与工业排放,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

2.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随着传统能源煤炭、石油的不断消耗与减少,发展新能源产业是优化能源产业格局,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目前,鸡西市的新能源产业已经起步,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项目正在投资建设,石墨烯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的生产。我国新能源产业目前发展环境及前景良好,未来鸡西市应抓住有利时机,大力扶持新能源产业发展,加快形成以煤、电、油、气等传统能源为主导,以光伏、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为特色的能源产业格局,逐步改变鸡西市电力生产以燃煤为主的状况。

3.提高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率。节约能源的有效措施就是提高能源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应停止使用能源消耗高的设备与技术,鼓励企业采用节能环保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进行生产,来降低自身能源消耗。采用热电联产提高生产过程中余热余能余压的利用,实施洁净煤技术,合理利用石油和天然气。对于不同的资源进行分类回收利用,例如用开采煤炭过程中产生的煤灰、煤矸石等废弃物进行制砖,废弃物产生了新的经济价值又保护了环境。

(二)开发工业遗产,发展特色旅游业

工业遗产是指为工业活动所造建造的厂房、仓库、机械设备等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或场所。这些工业设施及建筑已经不再进行工业生产活动,但占地面积大,历史悠久,代表着城市工业发展的历史,于是通过对这些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改造和再利用,开发成展示该地区工业文明进程与社会发展的观光休闲文化区,就是工业遗产旅游。国内外许多工业城市都开展了工业遗产旅游,像德国的鲁尔区的转型中,对工业文化遗产的综合开发与改造非常成功,废弃的工矿、旧设备和工业空置建筑成为了艺术家们的创作园地与购物休闲中心。鸡西市可以在发展冰雪、湿地、森林等自然资源旅游的同时,开发工业遗产旅游。这样一方面使闲置的建筑有了新的用途,还能提供就业岗位,解决部分资源型企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还能够打造城市文化,提升资源型城市的形象,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造生态城市

1.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我国2015年1月1日实施了新的《环境保护法》,加大了对于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使环保部门有了强有力的执法依据与执法手段,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态环境监管。各级环保及相关部门应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制定污染防治及环境保护成效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任免的依据。完善生态环境监管体系要加强监管执法力度,要落实企业负责人第一责任制,对于“三废”排放量大的企业要定点监控,随时抽查,对于破坏环境、违法排放的行为要及时通过媒体平台进行曝光,并依法处罚。在审批新项目的时候,要全面评估项目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尽量不批准高耗能项目,这样才不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新的危害,促进经济绿色增长,使资源型城市向生态城市转型。

2.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煤炭资源型城市最初建设时往往围绕煤矿所在地进行建设,城市建设规划与社会功能都是依附于矿区和主导资源型工业,存在城市布局分散,基础设施不足,水资源污染严重,地表塌陷等问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这些问题严重影响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鸡西市在转型过程中应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持续稳定的资金,同时运用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加快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的治理和修复,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和湿地面积,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完善水利设施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3.加大环保宣传力度。环保意识的提升对于建设生态城市非常重要,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只要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才会自觉地去节约能源,减少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环保部门可以定期通过网络对企业和居民进行环保知识的培训,也可以通过社区举办关于环保知识的讲座或竞赛活动来增强环保意识。应定期举办环保进校园活动,宣传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让孩子们学习垃圾分类,从小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吸引高素质人才,完善人力资源结构

人力资源可以说是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资源中最基本、最宝贵的资源,城市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黑龙江省地处北方内陆边境地区,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经济发展水平对人才都不具较大的吸引力,而且近二十年来人口呈加速流出状态,这其中有大量的中青年高素质人才。鸡西市作为正转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人才流失现象非常突出,这对于城市长远发展非常不利。政府和企业都应制定留住人才的相关政策和激励机制,如薪酬的提高,多样化的晋升渠道,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等。同时,也要有计划地引进资源型城市轉型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科技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结构。最后,要加大教育和科技创新方面的财政投入,不断提高全民知识文化科技素养,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的人才供给。

参考文献:

[1] 刘 静.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研究述评[J].资源节能与环保,2016(5):152-153.

[2] 陈文俊,王 荣.城市生态竞争力推进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8(1):123-128.

[3] 2018年鸡西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生产消费情况分析[EB/OL].http://www.jixi.gov.cn /shujv/tjfx/201902/

t20190212_107674.html.

[4] 2017年鸡西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jixi.gov.cn/shujv/tjgb/201805/

t20180516_82614.html.

[责任编辑:方 晓]

猜你喜欢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新时期克拉玛依加强海外引智工作探讨
资源型城市转型中景规格局的优化
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效率评价
资源型城市转型如何“破茧成蝶”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环境行政执法问题研究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