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综合疗法治疗儿童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临床观察*
2019-06-29梁喜章
梁喜章
儿童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常见症状为突发性斜颈、颈部疼痛、颈部活动受到限制[1]。儿童寰枢椎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寰枢关节的关节囊以及寰枢椎周围韧带松弛,比较容易受到外力作用或者长时间固定某一姿势而引起半脱位,也常因上呼吸道感染、颈部炎症、咽喉壁感染等病理原因导致自发性脱位[2]。因易与其他颈部疾患相混淆,加上小儿依从性较差,故可能导致失治误治,从而影响疗效。笔者随机选取在本院近2年诊断为自发性环枢椎半脱位患儿,采用中药热奄包配合颌枕带牵引,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我院收治确诊为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患儿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最小5岁3个月,最大11岁9个月,平均(8.12±1.20)岁;病程1~8 d,平均(2.01±1.80) d。对照组35例,男17例,女18例;年龄最小4岁3个月,最大11岁6个月,平均(7.63±1.30)岁;病程1~6 d,平均(2.05±1.40) d。病因方面:观察组有颈部损伤史者19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8例,无明显诱因者8例;对照组有颈部损伤史者17例,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者9例,无明显诱因者9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1.2 纳入标准1)按照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的症状和体征,同时参照《小儿骨科学》[3]诊断标准拟定如下:有头颈部外伤史或落枕史;头颈部疼痛、活动受限,常伴有斜颈;影像学检查环齿前距>3 mm;齿状突与前侧块间隙不对称,且两侧块的宽度不一;齿状突与前侧块间隙的差值>3 mm。2)年龄4~12岁。3)充分配合医生治疗和影像学检查的患儿。4)发病时间在2周内。
1.3 排除标准1)寰枢椎存在先天发育畸形或肿瘤、结核骨质破坏者。2)出现脊髓、神经系统症状者:如四肢麻木、瘫痪等。3)局部有皮损,不能接受中药热奄包或对中药过敏患者、不能配合牵引者。4)年龄不在4~12岁。5)发病时间超过2周者。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患儿均取仰卧位,选取合适规格枕颌带,兜住患者下颌及枕骨粗隆,在枕颌带和下颌之间垫棉垫,松紧适度,再用三角挂钩分别钩住枕颌带两上端的金属环,将枕颌带两上端分开呈V形,保持中立,向头顶方向牵引,抬高床头15 cm,患儿颈枕部连接处后垫一长×宽约15 cm×10 cm、高度4~5 cm的垫枕,保持颈部轻度过伸。选取牵引重量1~3 kg,为患儿体质量的1/12,最大重量不超过3 kg;牵引过程中保持牵引锤悬空,牵引绳上不能放置任何物品或被床栏等物品阻挡,除进食、大小便、洗澡等外,持续不间断牵引,以免影响牵引效果。牵引过程严密观察肢体感觉、意识、呼吸、心率及脉搏等生命体征,注意受压部位及患者的忍受程度,保持颌枕带干洁;伴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患儿给予抗生素或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治疗5 d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间休息2 d。
1.4.2 观察组加用中药热奄包:将1 kg海盐和中药组方(吴茱萸、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各60 g)混合装入布袋中,制成布袋规格厚度4~5 cm、长×宽约15 cm×10 cm,使用之前将布袋放入微波炉中,采用中低火加热120 s,取出后待温度降至适宜温度(36~40 ℃),以防烫伤,然后置于患儿颈枕部,每天2次,每次放置15~20 min,连续治疗5 d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2个疗程间休息2 d。
1.5 观察指标
1.5.1 疗效评定治疗2周后对2组患儿进行总体疗效评定。治愈:颈枕部、肩部疼痛消失,颈椎生理曲度存在,查体时寰枕部未有阳性体征,颈椎活动度恢复正常;好转:颈枕部、肩部疼痛明显减轻,查体时寰枕部未有明显阳性体征,颈椎活动度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4]。
1.5.2 影像学观测分别与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行低剂量螺旋CT扫描,观测寰齿侧间隙距离差值(LADS)及寰齿前间隙(ADI)数值,上述指标测量和计算均由2个医师各自实施,最后取其测量和计算结果均值进入分析结果。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观察组治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的68.57%,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2.86%,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1)P<0.05
2.2 2组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比较治疗前观察组、对照组2组ADI、LADS比较无差异(P=0.38,0.25>0.05);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组寰枢关节ADI、LADS比治疗前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2<0.05),对照组寰枢关节ADI、LADS比治疗前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3<0.05),观察组ADI、LADS均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0.04<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治疗前后影像学指标比较 (例,
注:治疗前2组比较,1)P=0.38,0.25>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观察组:2)P=0.01,0.02<0.05,对照组:2)P=0.01,0.03<0.05;治疗后2组对比,3)P=0.01,0.02<0.05,4)P=0.02,0.04<0.05。
3 讨论
寰枢椎作为脊柱运动范围最大的关节,头部旋转运动主要靠寰椎完成并围绕枢椎齿状突进行,也是最难维持稳定的关节,寰枢关节吻合面浅,关节囊薄而松弛,包括寰齿关节及左右寰枢侧关节,周围附着有齿突悬韧带、寰椎十字韧带、翼状韧带等韧带结构。寰枢关节的运动功能灵活,其解剖结构复杂,对其损伤机制尚未完全了解,目前主要有感染和创伤学说[5]:创伤或感染导致关节囊滑液向外渗出,引起关节局部出现肿胀,同时刺激肌肉收缩,导致韧带和关节囊出现挛缩,引发自发性半脱位。寰枢关节自发性半脱位尤其以儿童常见,这是因为儿童头颅相对较大,寰枢关节周围韧带还没有发育完善,同时颈部肌肉不够坚韧,该年龄段孩子自我保护能力差,出现危险时难以维持颈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儿童免疫能力较差,上呼吸道感染、咽后壁感染等炎症容易扩散浸润,引起颈部肌肉痉挛发生该病[6]。第2脊神经感觉支广泛分布至颈枕部、颅顶等处,该神经行走在寰椎后弓与枢椎弓板之间,当寰枢椎失去正常位置关系时,此神经容易受到牵拉、挤压,产生充血水肿、炎症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因此寰枢椎半脱位可引起肌肉痉挛(斜颈)、颈项强痛等症状。
寰枢关节半脱位具有关节错位、颈项部疼痛、眩晕等特征,属于中医“骨错缝”“筋出槽”“骨痹”“眩晕”等范畴[7],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颈项部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经络痹阻导致肢体麻木疼痛,其病在骨、在筋、在肌肉[8]。中医药治疗方面可采用正骨手法、按摩、针灸、中药内服、中药外敷等方法,以温经通络、活血散瘀、舒筋活络等为法,辨证施治,综合治疗。
中医正骨主要有扳法、端提法、旋转复位法等,对施者手法要求高,否则易造成医源性损伤,引起患儿的延髓及椎动脉的压迫,危及生命。枕颌带牵引通过砝码与患者自身重量形成对抗,可以及时调整牵引重量,作用缓和,是治疗儿童寰枢椎自发性半脱位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作用机制可能在于以下几方面[9]:1)限制颈椎活动,减少对组织刺激,减轻寰枢椎韧带水肿,改善循环;2)通过牵拉放松颈部肌肉群,解除肌肉痉挛,恢复颈椎平衡,减轻甚至解除神经根所受的挤压和牵拉;3)牵开椎小关节间隙,解除滑膜嵌顿。
本课题中药热奄包由吴茱萸、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等4味中药组成。其中吴茱萸温中,止痛,理气,紫苏子主下气,主寒中,本品富含油脂,可促进皮肤药物吸收;莱菔子外用善治跌打损伤,瘀血胀痛;白芥子辛温善走窜,温通经络,消肿散结止痛,善治肩臂肢体疼痛麻木,或筋骨腰背疼痛,白芥子,其含有的白芥子甙经水解后对皮肤具有刺激作用,可使局部感觉温暖;诸药合用,可奏助阳行气、活血散瘀、祛风散寒、舒经通络之功;4味中药质硬而脆,可对局部形成刺激,加上热力作用, 使局部的微小血管扩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水肿和炎症,同时药物渗透力极大,经毛窍渗透进入血脉、枢机之中,使皮肤肌肉、肌腱痉挛者复舒,萎者复满,僵者复柔,关节经络功能恢复[10]。
低剂量螺旋三维CT扫描检查速度快,患者容易配合,避免拍摄X线因体位不能配合带来的数据误差,所得CT图像能以任意轴为支撑进行三维旋转,更准确、立体和直观观测寰枢椎骨结构和寰枢关节空间移位情况。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辐射量约1 mSv,相对普通CT辐射剂量小,对儿童健康影响小,可以放心使用,但是也应该做好防护工作,将伤害减到最低。
患儿治疗期间需要长时间的卧床保持有效的牵引,我们医护人员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智慧和技巧,做好牵引期间的安全管理、并发症的积极预防,向家属做好健康宣教,积极发挥家属的作用,运用示范和视频教育等方式,使患儿能很好地配合治疗,尽早康复,减少后遗症。
综上所述,中药热奄包配合枕颌带牵引治疗儿童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