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怀伦理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对策

2019-06-26房雪娇

法制与社会 2019年17期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

关键词 关怀伦理   高校辅导员   德育工作

基金项目:人文社科类,2017年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课题,“大思政”教育视野下医学院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实效性探究(项目编号:J17ZC134)。

作者简介:房雪娇,齐鲁医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教育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9.06.199

众所周知,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而高校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能否健康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如何使高校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成才离不开高校辅导员的德育(德育是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教育与引导。2005年教育部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 :“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应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由此,能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辅导员需要付出自己的爱心、责任心去服务学生,去关怀学生,并且和学生建立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本文以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提出的关怀伦理理论为视野,尝试探索高校辅导员的德育工作对策,从而培养高校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 关怀伦理中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是关怀伦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她把关怀伦理运用到教育领域,尤其是她的关怀伦理中的德育思想对高校辅导员德育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由于《现代汉语辞典》中关怀的含义是和“关心”的含义一致,因此二者不做辨別区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学会关心。内尔·诺丁斯在她的著作《学会关心》一书中阐述学校重视成绩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思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心理以及价值观的健康发展。针对此问题,诺丁斯认为教育目的更多是培养学生自身学会关心的生活态度与责任意识。

(一)关怀伦理理论的德育方法

第一是榜样。教师的榜样力量尤为重要。学生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需要教师亲自去实践关怀。当学生做出负能量的行为时,教师需换位思考,在理解与尊重的前提下去关怀学生引导其成长,而不是一味严厉批评,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教师以榜样的方式关怀学生去完善自己。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以教师为榜样学会关怀他人。第二是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平等的前提下进行对话交流,彼此建立关怀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对话的内容没有限制,互相了解,共同思考进步。第三是实践。学生只有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如何关怀他人,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关怀能力的提升。不仅包括对老师同学的校内关怀,学校还需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向学生提供实践关怀的校外机会。第四是认可。认可要求作为关怀者的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实际状况,深入了解学生行为背后潜藏的善意与期望以及最佳可能性动机,以此鼓励并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

(二)关怀的连续性

教育中的关怀关系建立需要时间,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彼此用心的长时间交流沟通,是建立在一种长期牢固的教师与学生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这种信任关系需要长时间的人的连续性。关怀关系的建立需要师生们彼此长期相处建立信任。

(三)关怀尊重个体差异,强调情感高于理性

关怀伦理教育理论重视学生个人兴趣以及自主的选择,注重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反馈。该理论强调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关怀伦理对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顺应国家对青年大学生德育重视的趋势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这一论述为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都体现了关怀伦理的德育思想。

(二)是解决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实际问题的一种思路

高校辅导员 “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 也就是说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内容是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 ”。而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有契合之处 ,但两者展开教育内容的重点和方式有所不同 。”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在于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 “知识传授、品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统一”, 而不仅仅是理论的灌输。因此,关怀伦理中的榜样、对话、实践以及认可、关心需要连续性等理论为解决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现存实际问题提供了思路。

三、关怀伦理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对策

(一)高校辅导员言传身教,做一名关怀型辅导员

关怀理论注重教师榜样的力量,认为身教是道德教育的关键要素。这正和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引导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高校辅导员关心的行为是大学生学会关心的动力源泉和无言向导。辅导员用自身的正能量行为和行动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待学生管理方面的问题中做到以身作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考虑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需要,营造充满关怀的道德情境,让关心与尊重的价值理念在学生中间广泛传播。辅导员老师榜样示范作用还体现在需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的春风细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通过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充分运用情感沟通、思想交流和思维启迪方式,为大学生解答疑惑,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进而不断增强德育教育的情感性,提高德育育人的实效性。

(二)高校辅导员需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怀德育理论主张尊重学生,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和平等交流的关系。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归根到底是人对人的教育,本质上是关注学生的自身价值的实现,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因此,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既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领示范的过程,又是大学生基于自身道德的发展需要,自主接受引导并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因此借鉴关怀伦理理论在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相互关怀关系的基础上,辅导员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相信学生,着力启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自觉地将思想道德规范要求内化为潜在的发展动力。

(三) 构建高校多层面的关怀型德育育人网络

1.重视与高校班级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家长关怀子女的大学成长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孩子成长的最基础的启蒙环境。首先重视与大学生家长的沟通和交流,引导家长重视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或许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已经成人,年满18周岁,不再需要家长的呵护教育和关心。现实看来,这种想法是不恰当的。曾经有学者做过一个调查,一个高校班集体中那些积极向上发奋努力热爱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关心孩子在大学阶段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在和辅导员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比较积极,辅导员老师电话家访时家长都很积极配合,和辅导员老师教育关心孩子的成长思路都是一致的。而要引导家长关怀大学生,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营造关怀型的家庭环境。在家庭生活当中,家长要学会同大学生孩子能够及时的沟通和交流。上大学的孩子学校虽然离家大都很远,但是家长可以适当通过微信、电话和孩子交流,关心孩子成长,大学期间年满18周岁的孩子同样离不开家长的关心和鼓励。同时,家长以朋友的交流方式,给予子女关心,了解其成长发展需要。其次,家长需对孩子有一定程度的认可。对于孩子在大学阶段所取得的成绩,都要给予鼓励引导,进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能力。其实,大学生虽然大都年龄已经18岁,在家长眼里永远是孩子,家长的关心定会激发孩子正能量的行为。只有这样,关怀和谐的家庭氛围才能进一步促进孩子在大学阶段的健康成长。

2.积极塑造高校关怀型的校园文化

做好高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氛围尤为重要。这就需要辅导员关心帮助学生辨别是非,分清正负能量的言行。塑造高校关怀型校园文化,旨在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学生,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做一名发自内心并且有母校主人翁意识“爱操心、爱管闲事”的关心校园的大学生。比如,校园里的草坪没有学生去踩踏,因为大家学会了关怀,关怀学校的一草一木,关怀重视校园里任何角落的生长和生命。高校需通过学生干部榜样带动、各种正能量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形式,充分的塑造高校关怀型校园文化。还可通过标语提示牌、校园广播宣传、校园新媒体等形式形成关怀型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关怀型的道德教育形式更加丰富,大学生也自然的乐于接受。

3.营造关怀他人的社会氛围

社会氛围就是指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大学生在大学的成长阶段只是暂时的,大学生终归毕业走向社会。虽然大学生在校期间是在象牙塔里,但是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大学生都会很自然的接触到一些网络信息。这些网络信息既有正能量的,也有负能量的。无形中大学生通过接触这些网络信息就等于初步了解了这个社会。如何引导帮助大学生关怀正能量的事情,帮助他们正确的关怀他人,辨别网络信息的正确与否,需要辅导员老师对学生进行有关网络信息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哪些是大学生应该关怀的,哪些是大学生禁止去关心的信息。比如辅导员指导引导大学生关怀网络正能量的新闻报道,关心国家大事等内容。在学生的大学生活里营造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的正能量的风气。引导学生把小我正能量的事情做好的同時,心系祖国大我。同时,大学生如果在大学期间做出了具有道德模范行为的好人好事,比如拾金不昧等,也需要社会对其关怀行为给予认可与鼓励。

4.重视提高对高校班级“心理困难学生”的关怀度

高校班级“心理困难学生”指的是由于自身家庭环境异常、自身家庭环境贫困、自身身体残疾、大学人际关系有障碍、学习落后或者学习压力巨大导致的心理与精神敏感的问题学生。这类学生往往也是高校班级中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者负能量行为的群体。因此,辅导员需要重视提高对班级“心理困难学生”的关怀度。对于这一类学生,他们不仅需要来自家庭亲人、老师对他们的关怀,也更需要通过辅导员老师的引导得到来自朋辈的关心和帮助。比如,同宿舍同学给予他们的关心、包容、体谅和理解,而不是他们另类的眼神。而这需要辅导员不断提高德育工作思维的敏锐度,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需更多考虑到这些心理困难学生,引导他们循序渐进从心理困惑中走出来。针对此类问题的学生,辅导员需深入加强对他们的情感沟通关怀。比如适当去他们的宿舍看望这类学生给予关怀,或者经常找他们谈心谈话给予嘘寒问暖式的关怀。同时,在对“心理困难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施中注意因人而异,进行持续性的、长时间的跟踪关注。在学生毕业之前合理规划对其进行每个学期的分步式的关怀。高校辅导员需让这类学生被关心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换位思考让他们学会关心身边的人,给予更多有同样关心需求的人以温暖,让关怀形成相互性。从而促使他们与他人更好的互动与交流,建立良好的关心关系,帮助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才。

综上所述,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心智成熟的关键期。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健康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诺丁斯的关怀伦理理论无疑对高校辅导员的德育教育工作具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辩证运用和辩证借鉴关怀伦理理论来探索高校辅导员的德育工作对策,需要高校辅导员和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关怀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关心心理困难学生,因材施教,发挥自身的榜样示范作用,积极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层面的关怀型的德育网络,做一名关怀型的辅导员,陪伴、持续、包容地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真正做好立德树人,实现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注释: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8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 2014) [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344.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彻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 .

骆郁廷,黎海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解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 ):17-20 .

猜你喜欢

高校辅导员德育工作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发展视域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探析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