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9-06-25李世忠
李世忠
摘 要:小學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点环节,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革新教学方式,根据实际设计教学并创设情境,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不断地尝试和创新,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创造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情境等,着力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培养,使其形成灵活的、敏捷的思维意识、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兴趣;创造性思维
当代社会高科技迅猛发展,信息激增,要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放在重要地位。"为创造而教,为创造而学"的思想已成为教学发展的根本趋势。
一、激发认识兴趣,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雪莱曾说:"想象就是创造!"没有想象,谈何创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材料,调动他们知识库存,让其展开想象,拓展其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进行《大瀑布的葬礼》学习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快速地读完课文,而后简单的说一下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接着,教师可以提出"同学们,闻名的赛特凯达斯大瀑布是如何葬送的?"这样的提问就会引发学生的激烈争论,可谓众说纷纭,各执观点,经过这样巧妙的提问,不但让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且开动脑筋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三个特征,也叫求异思维。运用这种思创造思维的特征是新颖性、独特性,学生的创造思维表现为在学习活动中有所"发现"或有创新地解决遇到的问题。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思维就有了动力,便能做到执着追求,大胆探索,积极思维。在语文教学时,教师在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应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尽可能使学生感兴趣,以便使他们的大脑皮质层形成两个占优势的兴奋中心,从而使学生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教材的重点和知识的深处。
教师必须酷爱自己所教的学科,要真正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在备课和讲课时,不但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更重要的是要精心安排教学程序,从激发兴趣着手,使学生的被动情绪转化为愉快、积极、自觉的学习情绪。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
二、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的教学要打破以往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大胆探索,多几个设想?在学生提出众多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中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摆脱习惯性认识程序的束缚,用思维独特性,以新奇、异常、罕见、首创的思维去探索问题,建立评价标准,筛选出最佳方案。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多提问、提怪问,启发学生活跃思维,允许学生超过教师。用发展的眼光爱护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起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从小具有一定的创造力。
三、打破"思维惯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一)在教学中,利用开放型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不仅思考条件本身,而且要思考条件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条件运用各种综合变换手段来处理信息、探索结论,这样有利于思维灵活性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探索的态度,勤奋好学、不断进取的学风。
(二)以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来促进思维灵活性的培养由于思维的各种品质(如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广阔性、敏捷性、独创性、批判性等)是彼此联系、密不可分的,处于有机的统一体中,思维其他品质的提高能有力地促进思维灵活性的提高。
(三)用灵活新颖的教法、学法指导,间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的学法。例如,用引人入胜的教学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以"创设情境"、"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迅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
四、纠正"思路狭窄",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考问题时,思维主体能对客观事物作出敏锐快速的反应,它反映了思维活动中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使学生的思维具有敏捷性,就是使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快,在转瞬之间能够把应该想到的内容思考完毕,这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就是思考问题要做到合情合理。
①、设情境 所谓"设情境",就是教师运用语言描述或其他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某种状况、某种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宛如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条件下,请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由于学生已置身于某种情境之中,他们已经暂时变成了该情境中的某个角色,此时思考问题就必须与与该情境的节奏相吻合,不能任意拖延时间。这样,他们思考问题就会是主动的,积极的,因而也是敏捷的。
②、求速度 所谓"求速度",就是教师安排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有时间要求,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某种速度上进行。当然,教师提出的速度要求,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应用学生可能达到的速度要求学生。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某项训练内容的速度要求可以逐步提高。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就会逐步增强。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发展思维的天地,引导他们学会多向思维,使他们的思维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曹明海,周均平.理解与建构――语文阅读活动论[M].青岛海洋出版社.1998.
[2]俞国良.创新教育理念中的学校教育[M].2001.1.
[3]张棣华,陶伯英.语文目标定向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