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原点 养根俟实
——访山东寿光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教研员李凤君

2019-06-22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原点学段识字

文|本刊记者

记者:李老师,您和您的团队坚持十几年致力于“小学语文原点教学”研究,请问这里的“原点”怎么理解呢?

李凤君:我们团队的这项研究,从2006年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走过了十几年的时间,形成了我们的研究成果——“小学语文原点教学”。“小学语文原点教学”是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提出的旨在回归语文本体教学的研究。“原点”是“基础”“核心”“根基”“本体”的意思。从宏观上讲,“原点”是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在落实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再适时、适度地拓展恰当的、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扎实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从微观上讲,“原点”是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段、篇。教学中通过扎实有效的训练,提高学生听、说、读、写、书的能力,最终使学生掌握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国小语会原理事长崔峦先生在《小学语文原点教学》一书的前言中这样写道:“读了这部书稿,我的认识是:原点,就是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就是我们希冀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语文教学的初心。回到原点,就是语文教学向教学目标的回归,向学生本体的回归,向语文能力的回归,向既学语文又学做人的回归。语文原点教学,就是洗尽铅华、还原本真的语文教学。”

记者:李老师,那你们是如何坚持这么久进行一项研究的呢?

李凤君:这项研究是在两个已有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而来。

一个是始于2004年的“三点一线识字教学”,这是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识字评价研究”,该课题于2007年结题,被教育部评为优秀研究成果,这项研究侧重于低年级识字教学。一个是“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始于2006年,是教育部、人事部“特级教师计划”语文实验项目,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新学校行动研究”的重点内容,也是“十二五”规划课题。在实验中,我们总结出了“单元整合教学”模式,侧重于中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在这两项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原点教学”研究。这项研究把小学1~6年级作为一个整体,是一项基于课程标准,扎实进行各学段教学目标的研究;是一项基于国家教材的研究——以教材为本,准确解读教材,发挥教材的例子作用;是一项基于语文学科本体性的研究——重视语用,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是一项基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不仅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记者:从您对“原点”的解释可以看出,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色回归。您认为这项研究有什么特点呢?

李凤君:语文教学要回归原点不能只喊口号,要真正落实在教学中,让教学发生真正的变化,让学生真正受益。我认为这项研究有四个特点。

1.找准语文要素,做到一课一小得,一单元一大得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目标不清楚、随意性大、一篇文章要教的内容太多、各年段间知识缺少系统性与联系性等问题,导致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语文素养低。“小学语文原点教学”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学情,把小学各年级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的教学目标与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提取与整合,构建了“小学语文原点教学”知识目标体系,使小学1~6年级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形成了完整的训练体系。

2.突出教材的“例子”作用,注重用教材“教”方法,借助主题学习实验丛书“用”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小学语文原点教学”充分发挥了教材的例子作用,做到教师用教材教方法,学生借助丛书用方法。原点教学采取“1+X”的课堂教学模式,“1”是指教材中的文章,是教方法;“X”是指教材或主题丛书中的文章,是用方法学。如统编本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四季》一课,在教学时确定的语文要素是认识叠词、积累叠词。学完课文后,拓展丛书中的《山青青》引导学生阅读,边读边找出文中出现的叠词,进一步认识叠词,拓展积累叠词。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观潮》,教学时确定的语文要素是学习“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学课文时,通过阅读文本,认知、感悟这一阅读方法;在群文阅读课中,引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阅读方法阅读教材中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翠湖心影》《黄山云海》《密西西比河风光》三篇文章,阅读时进一步练习、巩固这一阅读方法。这样的教学,做到了用教材教方法、用丛书练方法、变过去的“教过”为现在的“教会”。

3.找准结合点,巧妙整合,实现课堂大容量

“小学语文原点教学”采用单元整合的教学方式,就是把一单元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不受教材编排顺序的限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内容(教材+丛书+其他)的重新整合。在整合时,可以是人文主题的整合,也可以是语用主题的整合(我们更注重语用主题的整合)。整合不是简单的堆砌与相加,整合时文本与文本之间有内在的关联。教学时,围绕一个读写训练点,整体把握内容,获得阅读感受,发现可以借鉴的写法,迁移练写,拓展阅读。如送别诗一组(《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教学,是按人文主题进行整合的。教学时,通过学习既让学生体会四首古诗的相同点——送别,又要感受它们的不同点——不同的送别方式。通过诵读,体会、感悟、积累诗句。再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草虫的村落》和主题学习实验丛书中的《昆虫》《昆虫的世界》两篇文章的教学,这三篇文章是按语用主题进行整合。它们共同的语文要素是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教学时,通过学习《草虫的村落》,教师引导学生抓关键语句体会、感悟作者是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学完《草虫的村落》,再补充拓展阅读《昆虫》《昆虫的世界》这两篇文章,运用在《草虫的村落》一课中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进行学习。这样教学,不仅加大了阅读的量,更体现了教方法与用方法学。

4.原点教学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

“小学语文原点教学”规定了每个学段的重点教学目标。第一学段:快识字、早阅读、写好字;第二学段:爱阅读、广积累、乐表达;第三学段:读好书(整本书)、习方法、会表达。第一学段以识(写)字、阅读为重点,第二学段以阅读积累、片段练笔为重点,第三学段以阅读整本书、习作为重点。三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有两条线贯穿其中:一条线是阅读,一条线是练笔。阅读时各个学段做到:第一学段在阅读中识字,第二学段在阅读中积累优美句段,第三学段从阅读中习得习作的方法。练笔时各个学段做到:第一学段注重句式练习,第二学段注重片段练笔,第三学段注重组段成篇的表达方法。这些目标的提出,让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明确而具体,使学段与学段之间的目标衔接,同时又螺旋上升。教学目标的落实是到位的,解决了“越位”与“缺位”的问题。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快乐。

记者:这项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作为一名教研员,您又是如何在区域内进行成果推广的呢?

李凤君:把原点教学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推广,让更多的教师受益,学生受益,也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对此,我们具体做了四方面的工作。

1.改革备课方式,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小学语文原点教学”秉承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理念与要求——课内大量阅读。如果再按原来一课书一课书的方式进行教学,根本不可能实现课内大量阅读。“小学语文原点教学”采取单元整合教学的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方式。为提高备课质量、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达到优质资料共享的目的,我们改变了过去备课是教师个人行为的做法,采取了集中优秀教师集体备课、备课案例资源共享的备课模式。

从2015年9月开始,教科研中心组织全市各级教学能手、骨干教师组成各年级中心备课组。每年级的中心备课组人员中有两名备课指导教师负责本年级的备课指导,每单元一个单元备课组长,负责本单元的备课组织与指导,每单元5~6名备课教师,负责本单元的课时备课。每学期开学前,中心备课组在各年级备课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本年级的备课研讨与交流。备课的一般流程为“集体研讨—分工备课—研讨交流—修改提交—教案共享—边用边改—案例评选”,最终实现优秀案例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每学期开学前,教科研中心组织骨干教师深入学校,与老师们面对面进行备课研讨。

2.改革教研方式,以研促学,以研促教

首先是成立中心研究团队。2015年,我们组建了以语文学科教研员为组长、各级教学能手为组员的原点教学研究中心团队。团队的成员分年级组建专题研究团队,开展各年级的专题教学研究。如,第一学段的原点识字教学研究,第二学段的原点片段练笔研究,第三学段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等。中心研究团队的成立,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学科引领和组员间的交流互动作用,达到了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目前,中心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

其次是组织名师送课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改革教学研讨的方式,组织名师送课活动。每学期各基层学校提出送课申请要求,教研员再对各单位的送课申请进行统筹安排调配,学校需要哪方面的研究,我们就派出全市最好的老师进行送教,做到有求必应,依需而研,让教研真正落地、发生。2017年、2018年中的两个学期,我们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组织名师到基层学校送课达36场次,参与教研的教师达2700多人次,送课活动让基层教师不出校门就能与名师面对面交流。通过教研,基层教师很快熟悉并掌握了原点教学的方法,并落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这样的教研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研效果很好。

3.改革教学常规的设置,以适应实验的开展

小学阶段语文学科的作业相对其他学科来说种类多、内容多、批改工作量大,存在有些作业常规的实用性差、形式大于内容的问题。为此,我们本着“整合、实用、创新”的原则,采取常规设置权力下放的方法,由各学校或任课教师根据学校、班级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特长设置适合的作业数量与种类。

整合就是把能合并的作业进行合并、优化,以减少作业的种类与数量。如,有的学校将读书卡与读书笔记进行整合,设置阅读积累本;有的教师将识字与说话整合,设置识说练习本;有的学生将诵读与练笔结合,设置诵写本。

实用就是设置的内容、批改的方式等以实际、高效为主,以提高作业的质量。如,有的学校达到学生人手一套主题学习实验丛书;为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培养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大胆改革,在三、四年级取消读书笔记,采取让学生边读边在书上学着做批注的阅读方式,学校在检查作业常规时看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的情况,这样做的原因是三、四年级学生的书写速度慢(等到五、六年级学生的书写速度快了,再指导学生记阅读笔记),记笔记占用了不少时间,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负担,从而影响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而上述做法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创新就是学校或教师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设置教学常规,创新作业的设置形式,教科研中心不做统一要求。创新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能降低质量。如,有的低年级教师为加强识字的研究,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识字量,引导学生建立识字粘贴本;有的教师侧重写作教学研究,引导学生建立循环日记,取代原来的日记;有的学校开展国学诵读的研究,各个年级建立诵读积累本。常规的创新为学校、教师提供了空间,促进了特色常规的形成。

教学常规的改革,使常规的设置与原点教学研究相匹配,促进了原点教学的实施。

4.改革评价制度,以考促研,让原点教学研究真正落地生根

为促进原点教学的研究,我们以改革评价为抓手,做到以评促研,以评促改,努力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评价做到多层面、多角度、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既有书面测试,又有素养展示;既有专项测试,又有综合检测。

(1)书面测试做到教、学、评一致。

每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的内容,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做到教什么考什么。原点教学目标体系中的语文要素,就是检测的重点。如四年级下学期期末检测时,在“阅读理解”题目后设计了小练笔题目:请结合短文展开想象,把借钱男生在路上狂奔的情景运用连续动作描写的方法(最少三个动作)具体写下来。这个检测内容是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这个语文要素的考查。这样的检测,做到了教、学、评的一致,保证了语文要素在教学中落到实处。

(2)素养测试做到全员化、过程化。

教学中开展多层面全员参与的展示活动,以促进各项素养的落实。将素养的检测放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过程管理,以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能力与素养的形成。比如,识字量的检测,在一年级学生一入学时就进行识字摸底,教学时,班内每周评选识字之星,每月评选识字大王,一学期结束时,进行学期识字量的检测,评选班级年度识字大王;诵读积累的检测,建立诵读积累记录卡,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诵读情况,又为教师及时调控提供了参考;书写能力的检测,采用每学年举行班、校、镇、市四级书写素养展示的方式。先由班级对每个学生的书写进行等级评定,选出优秀的参与校级展示,以此类推,最后选出参与市级展示的优秀学生。对于素养的展示,采取权力下放的办法,鼓励百花齐放,由各学校、各班级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评价方式,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记者:今天的访谈,让我深刻感受到贵团队做的“小学语文原点教学”研究的重大意义,解决了语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的问题。这既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更是课程的改革;既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又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既有教学常规的改革,又有教学评价的改革,是一项综合的研究与改革。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同时希望贵团队的研究越走越远。

猜你喜欢

原点学段识字
数轴在解答实数题中的应用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紧扣教材原点 巧解创新型实验探究题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识字谜语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
巧妙引导,快捷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