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颐和园》教学实录及评析

2019-06-22执教孟祥菊评析李凤君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9年6期
关键词:昆明湖颐和园长廊

执教|孟祥菊 评析|李凤君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顺序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积累优美语言。

2.理解“金碧辉煌”“滑”的用法,品读描写颐和园美丽景色的语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产生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3.知道“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尝试按照游览顺序表达。

【教学过程】

一、直奔主题寻“游览”

师:同学们,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

生:颐和园。

师:(板书课题,“颐”中的“口”用红笔写)“颐”就是保养、修养的意思。颐和园是皇家园林,过去它是供皇亲国戚修养身体的地方。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我再考考大家:本文的游览顺序是什么?(板书:游览顺序)请你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关的句子,画好后请举手示意。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师:同学们找的和他一样吗?

生:老师,还有一句,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师:这下完整了。没画完整的请画完整,画完后将“游览顺序”写在课本上。

师:请大家一起来读读本文的游览顺序。

(生读)

(师出示: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师:同学们,作者的这个游览路线能不能改一改?

生:我觉得可以改,可以先去喜欢的景点再到其他景点。

生:我觉得不能改,上次我去颐和园的时候,导游就是带领我们这样走的。

生:游览路线不能乱改,要节省体力。

师:稍微改一改没有多大关系,但把游览路线交代清楚是写游记最基本的要求。

师:那如果作者只写清楚游览线路就结束文章的话行不行呢?

生:不行,还没有写颐和园里的景色呢。

师:是啊,具体而生动的景点描绘是游记最重要的内容,接下来我们就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描写颐和园的每个景点的。

【评析:从课题中的难字入手,引导学生认清字形、理解字义。“颐”的意思理解了,就很自然地明白了颐和园最初建造的目的。简单了解课题后直奔主题——寻找本文的游览顺序,并围绕游览顺序是否能改展开讨论,体现了在争辩中寻“真理”的学习方法。】

二、巧引情感悟“游览”

1.师生共赏长廊之美

师:我们就先到长廊逛一逛吧。(板书:长廊)谁愿意把第1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一看长廊有什么特点。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朗读当学此生。

师:同学们觉得长廊有什么特点?

生:长廊很长。

(师板书:长)

师: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生: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长、273间。

师:好长的长廊,你能读出它的长吗?

生: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师:你的朗读让长廊变得更长了。因为长廊很长,所以被世界吉尼斯记录评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我们应为此感到骄傲。一起读这句话,读出我们的骄傲与自豪。

(生读)

师:你觉得长廊还有什么特点?

生:长廊很美。

师: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

生:横槛上有五彩的画。

师:几千幅画各不相同,那得付出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啊,真令人佩服!请男生读。

生:每一间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师:有气势的声音让长廊的美更加名副其实。

师:长廊美,它两旁的景色也不逊色。请女生来读。

生: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师:你们的朗读让我陶醉,也让我喜欢上了长廊。(配乐朗读)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我真想在这里拍照,谁来给我拍?

生:我来。

(师摆造型,生拍照。)

【评析:这一环节的教学,孟老师紧扣课后思考题,立足文本,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数据说明颐和园的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孟老师还抓住语言的特点,不断变换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运用“拍照”这一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化解教学目标、落实教学目标的灵巧手法。】

2.自悟其余景点之美

师:观完长廊,接下来怎么走?

生: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板书: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板书:昆明湖)

师:万寿山上有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上有长堤、小岛和十七孔桥,那里的景色各有特色。同学们自由读读第3~5自然段,如果让你选择一处最喜欢的景点拍照,你会选择哪里?说说理由。

师:一会儿咱们来汇报,汇报形式如下。(出示:请同学们看到第___自然段。我选择拍照的景点是___,我来读一读___,我选择这里拍照是因为___。)

(生自学,师巡视辅导。)

生:请同学们看第3自然段,我选择拍照的景点是佛香阁,我来读一读: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我选择这里拍照是因为佛香阁很高,佛香阁的颜色也很好看。

生:我也喜欢万寿山,因为排云殿金碧辉煌,我来读一读这句话: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师:你的眼光很独特,大家请看这个词“金碧辉煌”,“金碧辉煌”是什么意思?

生:我觉得“金碧辉煌”是颜色很多的意思。

师:嗯,那能不能把金碧辉煌换成五彩缤纷或者五颜六色啊?

生:不能。因为这里的建筑是金色、青色为主的,佛香阁、排云殿包括长廊,这些建筑物的颜色大都是金色、黄色、紫色、红色。

师:是呀,金色、黄色可是皇家用的颜色,在古代,老百姓是不能随便用的。金碧辉煌让人感到庄严,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继续分享吧。

生:我喜欢在昆明湖这里拍照,因为昆明湖很静。我来读一读: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这里的“滑”是不是写错了?应该换成“划”吧?

生:我也觉得应该是“划”。

生:不,我不同意你的意见,我觉得作者是故意这样写的,因为“滑”更能体现出昆明湖的静。

(师板书:静、绿)

师:你读懂了昆明湖,也读懂了作者。那你能读出昆明湖的静吗?

生: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师:你故意把声音降低、拖长,让我感到了昆明湖的静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来读一读,感受昆明湖之静。

(生读)

师:请同学们继续分享。

生:我也喜欢在昆明湖拍照,因为十七孔桥上的狮子姿态不一。我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师:这个雕刻家的手艺不一般啊,令人佩服,你要是能把佩服之情读出来的话就更好了。

生: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师:好美的景啊!颐和园的每个景点都是那么有特色,都值得游客拍照留念。所以作者说——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师板书:美)

师:作者还说——

生: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评析:这个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相机点拨,再次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整个过程用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艺术给学生以感染,以点拨,以启发,很有美感,很有作用。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学生的分享也非常出彩,有时候,“咬文嚼字”是理解文本、走近作者的最佳途径。】

3.再次熟悉游览顺序

师:别忘了,游赏时,要按照一定的游览顺序。(出示)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师: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看到的景物就不同了,就叫做移步换景。(板书:换景)

师:除了课文中这几个,还有哪些?

生:拐入、爬上。

生:穿过、踏上、走入。

生:翻过。

师:你们几个说得都很准确。想一想你在旅游的时候还可能用到哪些移步动词?小组内讨论,一会儿我来考考你们。

【评析:再次熟悉游览顺序,并深入学习“移步换景”,这是对语用点教学的进一步深入,这是遵循了学生的由浅入深的学习规律,这是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语文学习学什么?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孟老师引导学生学习表示移步的动词,并让学生联系生活拓展更多的动词,这是在积累语言,也是在为接下来的运用语言做铺垫。】

三、巧练笔盘活“游览”

1.学生练写

师:现在,老师来考考你,请看大屏幕。很多老师想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请你当小导游,写出校园的游览顺序。(出示)

温馨提示:(1)先确定好几个景点再制定游览顺序;(2)用上本节课积累的移步动词。

师:同学们动笔吧,写完后我们来交流一下。

2.展示作品

师:我觉得一位同学的游览顺序写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出示)

进入学校的大门,正对面是升旗的地方;绕过旗杆就来到操场,这是我们最喜欢的地方;离开操场就来到小花园,虽然花园小,但是很漂亮。

师:同学们觉得好在哪里?

生:表示移步的动词多样。

生:游览顺序很合理。

师:这位同学要是把这个顺序用到大作文中,文章一定会吸引好多读者。

师:这是另一个同学的游览顺序,大家觉得怎么样?(出示)

一进入学校的大门就能看到一条又宽又平坦的甬路,离开甬路就来到了人工湖,离开人工湖就来到了大操场,离开大操场就来到了餐厅。

师:谁来点评一下?

生:他用的“离开”和“来到了”太多了,重复。

师:如何改?

生:可以改为:一进入学校的大门就能看到一条又宽又平坦的甬路,沿着甬路往前走就到了人工湖;从人工湖左拐,就能到达大操场;逛完大操场就来到了餐厅。

师:你帮这位同学改得很好。

3.教师总结

师:美好的时光总是这么短暂,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展示其他同学的游览顺序了。下节课,我们再把各个景点的特点写具体,让这篇小练笔成为一篇大作文。这节课我们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孟老师将游览顺序这一语言训练点教得扎扎实实,学生的游览顺序写得清清楚楚。学生写完游览顺序并没有结束,而是再利用下节课的时间将校园的景色写具体,学生的学习是连续性的,而非单纯零碎知识的被动接受。】

【教学反思】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游记,所以,我在教学时充分把握文体特点,将语用点落实到游览顺序上。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来看,不管是人文目标还是语用目标,达成度都比较高。在感悟颐和园之美时,采用了“拍照”的教学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的教学层次,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由整体到局部,从游览到景点,再从景点到游览都注意用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艺术给学生以感染,以点拨,以启发。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在指导朗读方面,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主要是在情感渲染上没有指导到位。另外,评价语过于单一,今后应该多读书,努力提升自身素养。

【总评】

这节课,孟老师立足儿童语言和文本语言,紧扣目标,设置语言实践情境,引领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内容、发现规律、迁移语用,从而提升了语文能力。

一、把握文体特点,落实语用点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游记,游览顺序清楚,语言优美。孟老师抓住文体特点,把游览顺序定为语用点,对教材的解读和把握非常到位。整个教学过程,遵循了语言习得的规律:认知—实践—迁移,由学到用,一条主线。学生的练笔非常成功,充分证实了一课一得的重要性,充分证实了这节课的目标达成度之高。

二、加强自主协作,培养学习力

整节课,孟老师的话语不多,多以学生的自学和合作学为主,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下各抒己见,体现自己的思想。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学习能力也会逐步提高。

三、教学形式多样,重语言积累

孟老师的教学形式多样,以寻找拍照景点来感悟评析文本的环节,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拍照”中发现景物的美,在朗读中想象,在品词析句中体会语言特点、发现语言表达方法,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内化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使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如何进一步开发教材、用好教材,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孟老师的课做出了很好的引领。

猜你喜欢

昆明湖颐和园长廊
颐和园
昆明湖: 京城的生命之水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颐和园中的『园林博物馆』
巧用比喻 选用动词
漫画长廊
北京发布
漫画长廊
漫画长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