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分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9-06-21李志伟黄晓明赵春庆
李志伟,黄晓明,赵春庆
(河北昌黎县人民医院骨科 河北 秦皇岛 066600)
胫骨平台骨折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关节内骨折类型,在创伤性骨折中占较大比例,患者常出现关节肿胀及关节淤血等现象,并伴有关节软骨损伤及半月板损伤等情况。由于人体漆关节结构复杂,且软组织附着少,负荷大,因此,对胫骨平台的平整度要求较高,尤其是严重创伤后形成的复杂的骨折形式,如果未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容易引发膝关节僵直及关节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1]。因此,临床医师找准骨折位置,对骨折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有利于后期预后。多层螺旋CT扫描后再开展三维重建,能获得立体又客观的关节图像,有利于疾病的诊断[2]。下面本文以9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对象,抽签时间段为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整理具体的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为9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抽取时间为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期间,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其中46例采用数字X线摄片诊断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46例采用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诊断的患者纳入观察组,观察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8例;最小年龄31.2岁,最大年龄78.5岁,平均年龄(61.36±5.21)岁,骨折位置:左侧22例,右侧24例;对照组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6例;最小年龄30.5岁,最大年龄75.9岁,平均年龄(62.59±5.36)岁,骨折位置:左侧25例,右侧21例,患者以上一般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组间可进行公平对比,所有患者对疾病均有知情权,并签署同意书,经专业评审通过后实施护理措施。
1.2 诊断方法
对照组采用数字X线摄片诊断,患者端坐后,指导患者保持静止状态,不能随意晃动,骨折位置置于摄影床板后,将膝盖伸直,双腿垂直,取径髌骨下端为摄影中心线,并朝胶片中心垂直射入。X线拍摄以胫腓骨上缘为起点,延伸至股骨下缘,如果患者需要接受侧位摄片,则指导患者取侧卧位,使得患者膝关节平行于摄影床板面。
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诊断,多层螺旋CT的电流为240mA,电压为120kV,层厚5mm,层间距5mm,患者取仰卧位后,下肢伸直,膝关节间隙是扫描的中心,从胫腓骨上端出发,扫描至股骨下端。患者使用的三维重建影像属于薄层重建容积扫描图像,0.600mm是其层间距。
1.3 观察指标
(1)对骨折患者进行I型、II型、III型、IV型、V型及VI型等分类,观察其诊断率;(2)诊断结果,包括:敏感度、特异性及诊断正确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20.0软件系统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平均数±标准差数据资料行t检验,当P<0.05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分型诊断率结果比较
经比较,观察组各种类型疾病诊断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分型诊断率结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诊断结果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后可知,观察组敏感度、特异性及诊断正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诊断结果比较
3 讨论
胫骨平台骨折情况较为复杂,是身体软组织附着较少的部位,且生活中稍不注意容易受损,如未及时进行有效的救治,骨折会进一步恶化,影响治疗效果,不利于患者预后。临床上诊断胫骨平台骨折的常规方式为数字X线摄片,该种方式难以准确直观地确定患者骨折固位及分型,且无法明确患者的塌陷程度[3]。随着医疗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临床上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该种诊断方式能从多个角度及平面观察患者骨折位置与膝关节的关系,其能利用表面轮廓重建,保留CT扫描表层数据,能获得立体又客观的关节图像,为疾病的诊断提供科学的指导依据。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诊断,分型诊断率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也得以提升。
综上所述,针对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影像分型及诊断,疾病的分型诊断率与诊断正确率与数字X线摄片诊断方式相比明显更高,极具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