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康复与反馈式教育用于慢性心衰的价值

2019-06-17孙淑敏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8期
关键词:渐进性耐量步行

孙淑敏

慢性心衰为多种心脏病最终结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慢性心衰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严重影响老年人群生存质量[1]。目前,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再住院率已经成为临床治疗与护理慢性心衰的重点。研究将渐进性运动康复结合反馈式健康教育用于慢性心衰护理中,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就诊的慢性心衰患者9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所有患者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22例,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3.25±4.18)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4.02±0.42)年。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1例,年龄53~76岁,平均年龄(63.11±4.12)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4.11±0.45)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遵医嘱指导患者用药,口头健康宣教,指导患者在身体可耐受程度下进行运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渐进性运动康复结合反馈式健康教育:(1)渐进性运动康复:①第一阶段:急性期指导患者取半卧位,先平静呼吸,再进行腹式呼吸10~15次;协助患者进行四肢屈伸运动,在床上完成自主排痰。②第二阶段:病情稳定后指导患者下床进行肢体活动,如坐在病床边缘下垂下肢,来回摆动10~15次;下床自行进食、上厕所、洗漱等,在患者可耐受情况下,指导患者在病房内慢走。③第三阶段:患者完成第二阶段运动后,指导患者进行轻度阻力下肢关节活动10~20次/d,手臂环绕运动10~20次/d;④第四阶段:完成垫脚站立动作15次/d,靠墙抬腿15次/d,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行走速度及时间,以患者不感觉疲惫为度。(2)反馈式健康教育:①信息传递:向患者介绍运动康复的目的、内容、注意事项等,并对运动内容进行示范,以便患者直观掌握运动技巧。②效果评估:列出需要患者复述的4项内容,如“慢性心衰为什么要进行运动锻炼”?“运动锻炼注意事项有哪些”?“运动锻炼内容有哪些”?“运动锻炼频率及运动量”等。让患者复述上述内容,对患者掌握程度进行评估。③纠正:对患者尚未完全掌握的部分进行讲解,纠正不规范动作,必要时重复上述步骤。④确认理解:确认患者能够对所有信息完全掌握,查房时使用反馈式健康教育方式评估患者掌握情况。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干预前、干预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希望水平、6 min步行距离、心功能进行检测。(1)采用Herth希望量表对患者希望水平进行评估,总分为48分,得分越高表示希望水平越高。(2)采用6 min步行试验评估患者运动耐量,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6 min步行距离。(3)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干预前后左心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0.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希望水平及运动耐量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希望水平评分、6 min步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希望水平高于对照组,6 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心功能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的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心衰是一种常见的心内科疾病,是机体在静脉血回流正常情况下,各种致病因素引发的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而产生心排血量低于全身机体各组织代谢需求[2]。以往认为慢性心衰患者应严格限制体力活动,以保护心功能。但是近年有研究发现,运动能降低血液粘稠度,使呼吸肌与心肌得到主动锻炼,使其肺活量与气体交换质量提高,对改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有积极作用[3]。但是常规运动康复患者配合度较差,与患者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较低相关。因此,在慢性心衰护理过程中,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与健康宣教方案,对改善预后有积极作用。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希望水平及6 min步行距离比较(分, ±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希望水平及6 min步行距离比较(分, ±s)

组别 希望水平(分) 6 min步行距离(m)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n=47) 30.15±2.15 42.36±3.69 103.26±12.63 221.36±18.45对照组(n=47) 30.08±2.36 35.01±2.71 102.98±12.47 142.18±15.47 t值 0.150 11.006 0.108 22.545 P值 0.880 0.000 0.914 0.000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n=47,±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n=47,±s)

组别 LVEF(%) LVEDD(mm) LVESD(mm)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观察组 31.02±5.36 57.53±8.63 67.82±12.13 56.32±8.62 57.25±10.23 42.63±5.18对照组 31.08±5.17 45.36±7.18 67.48±12.11 61.17±9.47 57.11±10.19 48.96±7.48 t 值 0.055 7.432 0.136 2.596 0.066 4.769 P值 0.956 0.000 0.892 0.011 0.947 0.000

本研究将渐进性运动康复结合反馈式健康教育用于慢性心衰护理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心功能、6 min步行距离均优于对照组,表明渐进性运动康复结合反馈式健康教育能提高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渐进性运动康复是在常规运动康复基础上改良而成的运动康复方案,是根据患者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而制定运动计划,将运动康复分为不同阶段,不仅能提高安全性,患者也更容易坚持[4]。在患者卧床阶段进行床上肢体简单运动,有助于血液回流;病情稳定后开始下床进行简单锻炼,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增加运动量[5]。患者必须完成一个阶段运动康复计划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循序渐进开展运动计划,可减轻患者运动难度,也能让患者看到康复成果,提高患者康复信心[6]。

经相关研究显示,常规教育后部分患者马上会忘记40%~80%信息,记住的信息有50%是不准确的[7-8]。反馈式健康教育是一种双向信息传递模式,健康教育结束后并未终止信息传递,而是进一步评估患者掌握程度,再根据患者信息掌握程度进行复述及重复示范,直至患者充分认识到运动康复的重要性,掌握运动锻炼正确方法[9-10]。反馈式健康教育的宣教方式易于操作,也能加强护患交流,有利于提高患者锻炼依从性[11-12]。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希望水平高于对照组,可能与反馈式健康教育配合渐进性运动康复能增强患者康复信心相关,对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有积极作用。

综合上述,渐进性运动康复结合反馈式健康教育能提高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及运动耐量,也能提高患者希望水平。

猜你喜欢

渐进性耐量步行
魔方小区
老年前降支单支病变冠心病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运动耐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步行回家
心脏康复联合运动训练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脏储备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
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血液透析患者健康知识掌握及运动耐量的影响
职教英语课堂活动设计的渐进性分析
英语深层阅读的渐进性教学策略
微分中值定理中间点的性质研究
辨证分型治疗葡萄糖耐量低减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