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安得”句探究
2019-06-13贺逍遥雷慧萍
贺逍遥,雷慧萍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一、语表形式
语表形式是一种可见的形式,也是研究的基础。以疑问代词“安得”语表形式的研究为基础,能够更好地探究其语里意义以及语用价值。以下从“安得”在五、七言诗句中的位置及其句法结构特点来探讨其语表形式。
(一)“安得”在五、七言诗句中的位置
1. “安得”处于五言诗句的第一二字。如:
(1)安得清瘦人,新秋夜同宿。(白居易《苦热中寄舒员外》)
(2)安得天上雨,奔浑河海倾。(元稹《春蝉》)
(3)安得山中信,致书移尚禽。(包融《酬忠公林亭》)
(4)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李白《横吹曲辞·紫骝马》)
(5)借问月中人,安得长不老。(薛耀《相和歌辞·子夜冬歌》)
(6)士贫乏知己,安得成所好。(肖颖士《仰答韦司业垂访五首》)
例(1)(2)(3)“安得”处于前句的第一二字,例(4)(5)(6)“安得”处于后句的第一二字。
2. “安得”处于五言诗句的第三四字。如:
(1)行行安得辞,荷此蒲璧荣。(韦应物《送令狐岫宰恩阳》)
(2)中途安得返,一日不可更。[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愈时在徐籍往谒之辞去作是诗以送)]
(3)岁暮寒益壮,青春安得归。(刘驾《苦寒行》)
(4)赠远累攀折,柔条安得垂。(孟郊《横吹曲辞·折杨柳》)
(5)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八首》)
例(1)(2)“安得”处于前句的第一二字,例(3)(4)(5)“安得”处于后句的第三四字。
3. “安得”处于七言诗句的第一二字。如:
(1)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杜甫《杂歌谣辞·大麦行》)
(2)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元稹《寄乐天》)
(3)安得长梯上摘实,下种七泽根株连。(韩愈《古意》)
(4)潇湘浪上有烟景,安得好风吹汝来。(李商隐《留赠畏之》)
(5)我今与子非一身,安得死生不相弃。(张籍《各东西》)
(6)青衫玉貌何处去,安得红旗遮头白。(元稹《和乐天示杨琼》)
例(1)(2)(3)“安得”处于前句的第一二字,例(4)(5)(6)“安得”处于后句的第一二字。
4. “安得”处于七言诗句中的第三四字。如:
(1)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李贺《啁少年》)
(2)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杜甫《题壁画马歌》(一作题壁上韦偃画歌。偃京兆人善画马))
(3)不入重泉寻水底,此生安得见沈魂。(周昙《后汉门·曹娥》)
(4)朝欷暮唶不可解,我心安得如石顽。(韩愈《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斯立))
(5)不入重泉寻水底,此生安得见沈魂。(周昙《后汉门·曹娥》)
例(1)(2)“安得”处于前句的第三四字,例(3)(4)(5)“安得”处于后句的第三四字。
5. “安得”处于七言诗句中的五六字。如:
(1)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李白《相和歌辞·猛虎行》)
(2)青天漫漫覆长路,远游无家安得住。(张籍《送远曲》)
(3)王侯无种英雄志,燕雀喧喧安得知。(周昙《秦门·陈涉》)
(4)碧海沧江深且广,目尽天倪安得住。(钱起《病鹤篇》)
这四例“安得”均是处于后句中的第五六字,在语料中,未出现“安得”处于七言诗句前句中的第五六字的现象。
从语料《全唐诗》来看,“安得”在五言诗句中共出现206次,占总数的77.15%;在七言诗句中共出现54次,占总数的20.22%;其他一些类型共有7例,即既不是五言诗,也不是七言诗,占总数的2.62%。[1]“安得”一词在五、七言诗句中出现的频率如下表所示。
“安得”在诗句中所处的位置“安得”一词出现的次数占比五言诗前句第一二字83次31.09%五言诗后句第一二字95次35.58%五言诗前句第三四字2次0.75%五言诗后句第三四字26次9.74%七言诗前句第一二字26次9.74%七言诗后句第一二字17次6.37%七言诗前句第三四字2次0.75%七言诗后句第三四字4次1.50%七言诗后句五六字5次1.87%其他位置7次2.62%
(二)“安得”在诗句中的句法结构特点
1.“安得+V”标记反问句。
即“安得”后直接加动词构成反问句。例如:
(1)凡鸟已相噪,凤凰安得知。(张九龄《杂诗五首》)
(2)此乐从中来,他人安得知。(白居易《对酒示行简》)
(3)树心半为土,观者安得知。(白居易《寓意诗五首》)
(4)君今职下位,志气安得扬。(张籍《赠姚怤》)
(5)行行安得辞,荷此蒲璧荣。(韦应物《送令狐岫宰恩阳》)
(6)青天漫漫覆长路,远游无家安得住。(张籍《送远曲》)
在以上的例子中,“安得”均处于五言诗的第三四字或七言诗的第五六字。此处的“安得”后大部分都是加一个单音节动词。[2]
2. “安得+VP”标记反问句。
即“安得”后加动词性短语构成反问句。如:
(1)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李白《紫骝马》)
(2)举头向苍天,安得骑鸿鹄。(杜甫《三川观水涨二十韵》)
(3)安得生羽翰,雄飞上寥廓。(宋齐丘《陪游凤凰台献诗》)
(4)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5)不入重泉寻水底,此生安得见沈魂。(元稹《后汉门·曹娥》)
(6)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元稹《寄乐天》)
(7)安得尔辈开其群,驱出六合枭鸾分。(杜甫《王兵马使二角鹰》)
(8)安得瑶池饮残酒,半醉骑下垂天鹏。(皮日休《奉和鲁望早秋吴体次韵》)
以上例子中的“安得”绝大部分都处于五、七言诗的句首,作状语。(1)(2)(3)(4)(5)例是疑问代词“安得”后直接加动词性短语构成反问句。(6)(7)(8)例是“安得+名词+动词性短语”构成的反问句,中间有“故人”“尔辈”“瑶池”。[3]
3. “安得+NP”标记反问句
即“安得”后加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反问句。如:
(1)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李白《游泰山六首》)
(2)安得神仙术,试为施康济。(钱信《平望赠蚊》)
(3)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李白《焦山望寥山》)
(4)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杜甫《望岳三首·其二》)
以上的例子中“安得”后跟的“不死药”“神仙术”“五彩虹”“仙人九节杖”均是名词及名词性短语。从句法结构的特点上来看,“安得”后跟的大多是动词和动词性短语,其后也跟名词及名词性短语,和“得”的义项“得到”“获得”有关。[4]并且在这种情况下疑问代词“安得”大多处于句首。
二、语里意义
1. “安得”的语义
“安得”作为一个复合词,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安”为疑问代词,在句中作状语,相当于“什么”“什么地方”“怎么”。《史记·项羽本纪》:“沛公安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第二部分“得”为助动词,表示“不能”“不可以”。[5]“安得”连起来相当于“如何能”“怎能得”,含有不可得的意思。“安得”既能用于肯定句式中,对于事件的实现持否定的态度,表示“不可能”“不能得”;也可以用于否定句式中,这时表达的意思刚好相反,表示“一定能”“能得”。如:
(1)因风望既远,安得久踟蹰。(董思恭《咏云》)
(2)安得弯弓似明月,快箭拂下西飞鹏。(陆龟蒙《早秋吴体寄袭美》)
(3)青衫玉貌何处去,安得红旗遮头白。(元稹《和乐天示杨琼》)
(4)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李白《猛虎行》)
(5)二崔向金陵,安得不尽觞。(李白《送崔氏昆季之金陵(一作秋夜崔八丈水亭送别)》)
(6)蹭蹬多拙为,安得不皓首。(杜甫《上水遣怀》)
(7)人生系时命,安得无苦乐。(元稹《别李三》)
(8)念君宿昔观物变,安得踌蹰不衰老。(张说《同赵侍御乾湖作》)
例(1)(2)(3)(4)(5)是肯定句式,表示了否定的态度;例(6)(7)(8)(9)是否定句式,表示了肯定的态度。否定句式中大多用否定词“不”、“无”来表示否定。
2. “安得”的内涵
“安得”式的反问句大多是诗人表达心中的期冀,但这个愿望又是基本无法实现的,所以此时心中充斥着万般的无奈。如:
(1)安得配君子,共乘双飞鸾。(李白《感兴其五》)
(2)志气与形骸,安得长依旧。(白居易《不二门》)
(3)君今职下位,志气安得扬。(张籍《赠姚怤》)
(4)安得头长黑,争教眼不昏。(白居易《六十六》)
(5)干戈未偃息,安得酣歌眠。(杜甫《寄题江外草堂》)
例(1)是李白对美女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内心希望能与君子相配,共同乘坐双飞鸾。但是这个愿望无法实现,内心充满了失望与无奈。例(2)是诗人白居易感知自己已经年老日渐衰弱,表达了志气不衰但雄风不再的无奈之情。例(3)是诗人在寄予好友的信件中表达了对好友位处下职,无法发挥其才能及志气的境况的无奈,与此同时,诗人也鼓励好友,终有一日定能得到重用,施展自己的才能。例(4)也是作者对自己逐渐老去的无可奈何。例(5)是诗人杜甫过着隐居的悠然生活,但战乱未停,自己又如何能安然睡去。表达了作者想到外界正经历苦难但自己又无可奈何的态度。
三、语用价值
(一)运用“安得”句,加强反诘语气
以疑问代词“安得”构成的反问句是明知故问,不需要做出回答,唯一的答案就藏在问题里。反问句的形式相对于普通的陈述句语气更为强烈,更能突出说话人的重点以及引起他人的注意。如:
(1)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白居易《新制布裘》)
(2)宽猛政不一,民心安得淳。(白居易《赠友五首》)
(3)但歌大风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李白《相和歌辞·胡无人行》)
(4)少年安得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李贺《啁少年》)
(5)朝欷暮唶不可解,我心安得如石顽。(韩愈《雪后寄崔二十六丞公(斯立)》)
例(1)突出了万里裘的不可得;例(2)强调的是民心的不可淳;例(3)表达的是守四方的猛士不可得;例(4)强调的是少年不可能长久为少年,劝解少年要珍惜时间;例(5)表达的是心不可能像顽石。以上的例子都借助“安得”的反问形式加强了语气,强调了说话者的重点。
(二)“安得”句与其他辞格的联用
“安得”句常用来表达诗人自己无法企及的美好愿望。正因如此,“安得”句最常与“想象”、“夸张”这两种手法联用,来突出诗人的种种美好愿望或抱负的不可及。如:
(1)安得五彩虹,架天作长桥。(李白《焦山望寥山》)
(2)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白居易《新制布裘》)
(3)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杜甫《大麦行》)
(4)安得此生同草木,无营长在四时间。(戎昱《寂上人禅房》)
例(1)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希望能得到五彩虹,架在天上当作长桥,自己便可登天成仙。例(2)是作者希望寻得一件有万里大的棉裘,足够覆盖四方,使得贫苦百姓能够温暖。夸张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心怀天下的博爱情怀;例(3)是诗人想象自己能像鸟儿一样有翅膀,让白云托着自己回到故乡,是对故乡思念之情的抒发;例(4)是诗人想象自己与自然中的草木一般,能够拥有自由恬淡的生活。
(三)灵活运用“安得”式反问句,倾诉离愁别绪,抒发人生感慨
诗歌是古代文人抒发自我情感以及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的体裁。反问句以其强烈的语气,被需要抒发壮志难酬之情、相思不舍之情、忧国忧民之情等等人生感慨但又无可奈何的诗人所青睐。问句的运用,使得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变得更加强烈。也正是诗人对“安得”式反问句的灵活运用,体现了“安得”式反问句的内在价值。
1. 运用“安得”式反问句,倾诉离愁别绪,寄托家国情怀,表达人生志向。如:
(1)坐中无知音,安得神扬扬。(孟云卿《伤怀赠故人》)
(2)安得回白日,留欢尽绿樽。(沈佺期《送陆侍御馀庆北使》)
(3)诚知天至高,安得不一呼。(白居易《哭王质夫》)
(4)挥鞭万里去,安得念春闺。(李白《紫骝马》)
(5)我今与子非一身,安得死生不相弃。(张籍《各东西》)
(6)安得故人生羽翼,飞来相伴醉如泥。(元稹《寄乐天》)
(7)安得妾身今似雨,也随风去与郎同。(晁采《雨中忆夫》)
例(1)是作者孟云卿在“众乐互喧奏,独子备笙簧”的一片欢乐喧嚣的环境之中突然黯然神伤,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没有知心的朋友与我坐在一起,心神怎么能得到安慰呢?通过“安得”式的反问句,来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也体现出他们之间的情谊深长。例(2)是作者沈佺期送朝廷同僚远行,见其长路漫漫崎岖因而抒发了对他的离别不舍之情。怎样才能回到过去的时光,留客欢宴尽情喝酒。作者用“安得”式反问句抒发了对过去时光的不可重返来表达对友人即将远去的不舍。例(3)是作者白居易在得知自己的挚友王质夫去世的噩耗之而作。生时难相聚,死后更是两相离,“毒蟒”“狐妖”都比挚友要长寿,所以作者怎能不向苍天提出质问,如此的诘问突出了作者对挚友逝去的无比悲痛。例(4)是作者李白描绘了一位征人远戍,思念在家的妻子形象。边关寂寥,路途遥远,奔波忙碌,但也总是放不下闺中的佳人。例(5)是作者张籍与友人短暂相聚之后即将分离而作。道路长远,远游不安定难以互寄书信,会合终将别离。“安得”式的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即使含有不舍之情也重要面对现实的感慨。例(6)是作者元稹任越州刺史兼浙东观察使时,在看到会稽山早春的优美风光之后,希望自己的好友白居易能生出羽翼,飞来与他共赏美景,共饮美酒。“安得”式反问句的强烈语气反映出当时当地的元稹多希望见到自己的挚友。例(7)是作者久居闺中对远在异乡的郎君的思念,怎样才能化作绵绵细雨,随着风一起来到郎君的身边。“安得”式的反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郎君无限的相思,多么地期望与他在一起。
2. 运用“安得”式反问句,寄托家国情怀
古代文人大多对国家兴亡、百姓疾苦抱有一颗关切之心。特别是国家处于战乱、民不聊生的状况下,古代文人都通过诗歌将自己的万般无奈与期冀表达出来。如:
(1)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杜甫《九日寄岑参》)
(2)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白居易《新制布裘》)
(3)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中。(李晔《菩萨蛮·登楼遥望秦宫殿》)
(4)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杜甫《大麦行》)
(5)巨鳌未斩海水动,鱼龙奔走安得宁。(李白《猛虎行》)
(6)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例(1)是作者杜甫给予好友的信件中表达了对大雨给苍天百姓带来灾难表达了关怀与同情。怎样才能去除可恶的云师,谁能补全破漏的天。“安得”式的反问句表达了作者强烈希望能帮助百姓抗衡天灾,突出了他对苍生百姓疾苦的关心和同情。例(2)是写作者自己过着舒适的生活,但是想到寒冬之中还有许多贫苦的百姓仍旧忍受饥寒交迫的痛苦。于是发出“哪里有万里的大衣,将广阔的大地全都包裹住”的反问。体现了作者对广大平民百姓的无限同情但同时又表现出万般无奈。例(3)是天子李晔面对国家危亡、形同傀儡时,发出“怎么样才能有一个英雄豪杰,铲逆贼,平叛乱,迎接我们重新回到长安的皇宫里边,继续我朝之大业”的感慨。反问语气突出了一个被逐出宫殿的皇帝为重新掌握国家大权,为国家今后发展担忧的形象。例(4)是作者杜甫写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王朝割据,平民百姓生活得不到保障,士兵也不能保护平民的情形。看到这种状况,杜甫发问:“怎样才能像鸟一样拥有翅膀,在白云之间安身回到故乡。”显现了作者对和平的渴望、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当时朝廷的批判。例(5)是作者李白自己目睹了安史之乱之后的国破家亡,生灵涂炭。故而发出“安禄山这只安禄山这只翻江倒海的巨鳌不斩除,那么举国上下不可得到安宁”的感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国家面临危亡,人民百姓经历灾难而忧心忡忡。例(6)是作者杜甫从自己的苦痛经历联想到战乱之中残破不堪的国家社稷以及痛苦的百姓。“哪里有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表达了作者宁愿自己冻死也想要广大百姓有安稳的居所的崇高理想,将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发挥到了极致。
3. 运用“安得”式反问句,抒发人生志向
古代文人或有着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亦或是淡泊明志,向往隐居生活。诗人们都通过诗句将自己的人生志向表达出来。如:
(1)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李白《临江王节士歌》)
(2)安得舍罗网,拂衣辞世喧。(王维《菩提寺禁口号又示裴迪》)
(3)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李白《天台望晓》)
(4)安得此生同草木,无营长在四时间。(戎昱《寂上人禅房》)
例(1)是诗人李白因得罪朝中权贵因而收到排挤不受重用,即使自己仕途不顺,也要发出“怎样才能够得到倚天长剑,跨海去斩除长鲸”的豪言壮志,这一句“安得”式的反问,将一个立图报效国家,斩杀敌人的豪迈的浪漫主义诗人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例(2)是诗人王维反问“怎么能舍弃落网呢,拂衣辞别尘世的喧嚣”,突出作者向往着亦官亦隐、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例(3)是李白得知好友逝世,来到天台山看到天台山的美景不禁感慨:“怎样才能身长羽毛,千秋万代都在蓬莱仙岛逍遥自在呢?”诗人在经历生死之后,许下一个化作仙人从此逍遥自在的浪漫美好愿望。例(4)是作者戎昱对尘世喧嚣的生活心生厌倦,因而发问:“怎样才能此生如同自然界里的草木一样,不必营营役役悠闲地活在四季之中。”表现出诗人对无拘无束恬淡自然生活的强烈追求。
结 语
本文通过对以“安得”标记的反问句的语表形式、语里内涵、语用价值三个方面的探究,发现“安得”在唐诗五、七言诗句中所处的位置较为灵活;在诗句中既能表达肯定,也能表达否定;有着加强语气以及帮助诗人抒发强烈的人生感慨等作用。认为“安得”式的反问句构成的诗歌语言形式独特,语义深邃,功能显著,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