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声乐演唱中颤音的使用及文化美学意义

2019-06-11李婷婷

北方音乐 2019年1期
关键词:颤音

李婷婷

【摘要】中国声乐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珍宝,也为中国现代音乐艺术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颤音”作为声乐演唱中特有的技术形态,是表现声乐作品中丰富情感的重要技巧之一,它能够对声乐演唱的完美诠释有锦上添花的效果。本文以此为背景,研究了中国式颤音的定义、技巧方法发展及其不同的表现特点。

【关键词】颤音;中国声乐;中国戏剧京剧;中国式颤音技术技巧;文化及美学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什么是颤音?

颤音的定义最早是由音乐界非常著名的美国权威专家西肖尔博士提出的,他对颤音的概念定义为:自然颤音是伴随着音色与音量的自然颤音的同步波动,集音高、音色和音量三种因素在一定频率和速度的波动,使得在欣赏音乐时更加流畅、饱满圆润而且更加悦耳动听。

二、颤音概念的现实意义

颤音(vibrato),作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和歌唱者来说,这是我们学习声乐时经常接触到的一个物理声学概念。虽然经常接触它,但是我们普遍对声浪音的使用和理解只停留在物理学层面,往往没有去细致的解读它的表现内涵,而是只把它作为一种音乐表现的自然属性来看待。特别是在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今天,在声乐演唱中所触及到不同的作品以及所需要表现的不同的文化时,我们时常显得不知所措。主要表现在对颤音的技术表现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学院派的正规教学和训练,让我们在掌握声乐演唱的常规技术技巧方面得益不少,但在对颤音的运用以及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方面,多数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主要表现在我们在演唱一些中国传统音乐以及用传统音乐改编的曲目,特别是戏剧、曲艺还有一些古诗词,古曲时,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听众听着会感觉缺少些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再者吐字不清;有时候甚至感觉把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作品演绎的过于西洋化。而在这些问题当中,颤音的不当使用,是上述问题的关键所在。声浪音在声乐教学中的文化提示也不太引起关注,把声浪音看成单纯的技术技巧,及比较简单的表现形式,但是对如何看待声浪音的使用上没有太深入的文化研究,不知道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时对声浪音的使用与歌曲的表达不仅从技术上,更从文化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颤音”作为声乐演唱中技术技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声乐作品情感、表现力和歌者所具有的艺术文化修养的重要技术体现。从文化层面上声浪音的使用也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美学概念。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提升对中国式颤音的认识,通过对中国式颤音的技术技巧的分析研究,从而达到从技术层面到文化层面的飞越。

三、中国声乐演唱中颤音的技术应用分析

京剧艺术中的颤音演唱是最具有中国试颤音的典型代表,在中国的音乐传统文化中京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其他艺术门类有着很深刻的影响,我们以对京剧艺术演唱中颤音的使用加以研究和分析。

(一)摇腔

摇腔是指声浪音所产生幅度的大小所致,“摇”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摆动,这种摆动若达不到一定幅度就称之为“抖”前面所谈到的美声唱法的颤音的技术动作是在相对的时间段所产生的颤音波动达到一定的频率。因而它所表现出的技术特点从听觉上是快速且富有弹性的感觉,而摇腔从技术表现上则与之相反。摇腔可分为如下表现;

上摇音的技术特点是通过喉结的摆动和对声门的控制来完成,多强调口腔与头腔共鸣,突出喉底力量,旋律常以主音的上方来构成大二度或小二度波动颤音,京剧中的老生、花旦两个行当的颤音唱法以上摇音最为典型。京剧艺术家谭鑫培、余叔岩等都擅长这种颤音唱法。

谭鑫培先生的经典唱段《卖马》中,首句“店主东带过了黄缥马”的“马”字在主音下方辅以小二度助音构成颤音,颤动速度快而均匀,振幅较大,属于长颤音,但助音處理得轻而微弱,若隐若现。接下来“小山得秦叔宝两泪如麻”句中,“两”字运用上方小三度助音构成颤音,颤动速度较快,共颤动两次,频率均匀,振幅较大,助音清晰。其后“提起了此马来头大”一句中,“马”字的拖腔上用了上方大二度、下方小三度等多种助音来构成颤音,但主音与助音多只交替颤动一次,颤动速度较快而均匀,振幅较大,拖腔中的多种助音形成上下环绕式旋律,具有较强的装饰性。

(二)京韵大鼓音乐中的颤音技巧的运用

说起京韵大鼓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老先生,骆玉笙(1914一2002)京韵大鼓演员,天津人。打小就有极好的艺术天赋,二黄清唱有板有眼,韵味十足,骆先生吸收白派和少白派的唱腔和唱法,在细节、含蓄和情感上下功夫,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真善美丑。

骆派唱腔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使用颤音,以情造声,溶情于曲,以情带声。从刘宝全到骆玉笙,京韵大鼓历经形成、发展到成熟。从原来的以“说”为主到以“唱”为主;从原来的叙述故事到依事酿情和以情造声,这是京韵大鼓成熟的标志。骆玉笙不擅长表演,而是利用优美抒情的声音和对鼓曲深刻的理解,把以叙述故事为主的京韵大鼓变得更加抒情化、韵味化。她利用缠绵排恻、婉转细腻的颤音,迂回曲折,如小桥流水,曲径通幽,明亮华丽。然而她的颤音决非现在美声唱法中的花腔,也不是中国戏曲中的“抖音”,更不是行腔中偶尔带进来的装饰性音符,而是在她高如行云,低音迂回的唱腔中贯穿始末的。这种颤音是骆玉笙与生俱来的,别于任何一派的音乐天赋,这种颤音与她厚积薄发的艺术气质和修养相结合,凭借诗化的鼓词语言,如泣如诉地抒发着内心深处的情感。她化壮美为柔美,转叙事为抒情。

对新作品《故乡是北京》、京腔京韵的运用和表现这是一首以北京戏曲、曲艺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歌曲,由李谷一演唱。李谷一具备了深厚的戏曲声乐的功底,加之通俗歌曲演唱的丰富经验,故这首歌曲的演唱,可说是此种类型的典范作品。

演唱这首歌曲,我们要十分注意它的戏曲风韵和京味儿。在咬字、行腔、韻昧甚至包括外部形体的表演上,都有那种“份儿”。歌曲开头是“引子”,恰似戏曲的“散板”或“倒板”,用外松(即唱腔缓慢松弛)内紧(即内心情感的充实与伴奏音乐的紧凑)或称紧拉慢唱的方式,用松弛而连贯的声音,带出歌曲的主题。例如“最爱我的北京”。这一句,演唱时艺术家饱满的气息,明亮而有力度的声音把这个主题明朗地展现给观众。其中“我的北京”四个字饱含感情唱出韵味。第l、2段,歌词的口语化,字字清晰而流畅,声声圆润而传情。颤音的运用丰富了旋律的内涵,每一段最后“情”字的拖腔要在母音(qing一情)“ing”上进行,但收音要到最后才能收入鼻韵母“ng”。在行腔时,气息轻巧灵活,若笨重了,就会影响声音的流畅。最后一段是第一段的重复。节奏比前稍慢而稳,演唱时不可拖拉、要唱得紧凑、连贯。第一个“静”字与“爱”字均比第一段加长了节拍,更突出了情感的表现。

四、结语

有着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中国声乐艺术,是广泛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之荟萃,声腔唱法所形成的颤音异彩纷呈魅力无限,它所集中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在声乐艺术审美的艺术创造中所具有的独特表现力,呈现在世界东方的音乐文化传统的历史与时代的积淀中,更凝聚着中华民族在声乐艺术美学的创造中所体现的民族审美意识与智慧。中国民族声乐体系的确立,不仅要有在丰富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也要我们在积累学习中认识到的缺陷和不足来加以改进。如何在理论上全面的认识它,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和发展它,使我们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不仅要在技术上掌握和运用,更要从理论层面加以研究和探索,使我们更好的理解它的文化内涵,从而真正达到从技术层面到文化层面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第二次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2]孙继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1989[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0.

[3]《中国音乐词典》续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6).

[4]孙继南.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

[5]王石玲.浅谈戏曲音乐[J].北方音乐,2011.

[6]余灼.梗桔与反梗桔:大陆刮起“港台风”的前庭后院[J].四川戏剧,2011.

[7]杨维仕,闻童.流行歌曲演唱之我见[J].大舞台,2011.

[8]孙道东.谈中国戏曲音乐与民族民间音乐的关系[J].艺术教育,2011.

[9]刘光华.老歌星的伯乐[J].音乐生活,2011.

猜你喜欢

颤音
春天的证词(外二首)
莫扎特作品中颤音的演奏探讨
浅谈古筝颤音虚实之美
浅谈声乐的歌唱技巧
桑植情歌中润腔的“情味”
浅论高校古典萨克斯管专业教学中颤音的应用
一千零一个愿望
探析颤音在长笛演奏中的运用
探析颤音在长笛演奏中的运用
解读钢琴作品《筝箫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