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古筝颤音虚实之美

2018-09-04熊凌月

世界家苑 2018年8期
关键词:颤音虚实古筝

熊凌月

摘 要:古筝演奏技法很多,而古筝的颤音技法是最为常用的技法,也是最重要的演奏技法,是依靠人手指的弹性压弦和滑弦使古筝产生波状音响效果的演奏技巧,在不同风格的乐曲、不同乐段使用不同的颤音及演奏手法会有不同效果的艺术美感。颤音的目的是为了美化声音,让点状的音色产生出线状的音波,让音色更柔美,连绵细腻。虚与实的矛盾,存在于事物的各个范围、阶段和层次之中(这就是它的绝对性),二者关系可以说是“虚无实则死,实无虚则亡,虚实相合则生”。笔者就虚实在颤音实际演奏中所透射的审美情趣,初窥其美。

关键词:古筝;颤音;虚实

古筝是汉族的传统民族乐器,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二十世纪以来古筝的的迅速发展非常引人注目,许多名家都说过“左手是古筝的灵魂”而颤音这一技法在古筝左手演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各大流派乐曲的风格和表现力中凸显着它独一无二的作用与特色,它是遍及各大筝派中最基本的演奏技法之一。艺术中的虚实观念,源自先秦道家哲学中以虚无为本、有无相生的理论。《老子》曰:天下万物有,有生于无。无为无形的“虚”、“无”是认识的最高境界,是本体。就颤音本身而言,其主干音为实,辅助音为虚,虚实交错出现,使音乐旋律产生动感,富于生机变化,其中韵味之美须联系实际演奏中不同乐曲、不同乐段方可透射。

一、表意无言

颤音是古筝演奏技法中最常见的技法,按实际演奏手法主要分指重颤和滑颤。颤音应用范围很为广泛,在很多的古筝乐曲中皆有使用,且随乐曲情感的需要速度快慢皆有变化,其音乐表现力极强,对音乐形象的刻画以及受众听觉审美上有着丰富的美感功能性。虚实相生的艺术审美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审美语言特点,无论在书画、医学等等方面都有着影响,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响更是“此中有真义,欲辩已忘言”,就中国传统乐器古筝演奏表演的影响更不必多说,古筝颤音技法虚实交错之美只是其冰山之一角。清代王夫之对虚实注之曰:“惟性则无无不有,无虚不实,有而不拘,实而不滞。”从本体论上探索了虚无与质实辩证统一的关系。颤音就虚实关系其表现在乐谱上的音符以及实际演奏声音效果是实,引导听者进入思维想象境界的心理活动是虚,诸如在古筝演奏家王中山教授的《雪山春晓》一曲就多次使用滑颤音,其技法要求手指配合琴弦的张力的强弱变化抹滑琴弦由慢到快,使人听觉上达到由远及近的音响效果;通过想象,其秀美景色渐入听者眼帘。继滑颤音之后乐曲又使用了重颤演奏手法,其演奏力度突强到弱再渐强的重颤音技巧,其技法要求手指在琴弦上压颤,介于颤与不颤之间,使琴音达到冲击状的波状声音效果,其境似乎给人扑面而来的感觉(按此,如上之情景仅笔者个人所想)。由此可见,演奏者要将音符通过乐器弹奏出来,化音符为音响,再将情思寄意音乐,使人心理思维上达到共鸣,把乐曲要展现的音乐画卷通过受众主体各自不同的艺术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使之铺陈,其实际在表演上即化实为虚,其美感实则是演奏者及听者丰富思想情感的艺术性内化。

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颤音无论在音响效果上主辅音交错有致给人飘逸美感,还是在表演上化实为虚引人入胜的意蕴美感,皆给人很强的听觉冲击及艺术想象力的延深。真与假其实也亦是虚与实,在听颤音时,主辅音似乎介于二者之间,真假难辨,其主音为实,辅音为虚,主音在明,辅音在暗,但其韵味却在让人真假混淆的辅音上,有崇虚的嫌疑。其 ‘真假二字在王希廉《红楼梦总评》曰:“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真假之揉和、虚实之交错正如笔墨之浓淡,就看人如何使用与审视。颤音之美用虚实透析,正如中国山水画小景写意,淡淡几笔把山水融合,艺术地以简胜繁,深遂含蓄,耐人寻味,而颤音恰以如波状的恬淡之音,让人品味,这就是虚实相生。

二、意与韵味

虚实既可相生,表明虚也是一种存在,虚不是没有,是靠实引发的。颤音所能给人展现的音乐画卷,也是由演奏者寄意音符化实为虚演绎曲意,给以听众品其神韵,但着眼点还是在其“虚”上,正如老子在道的众妙之门认识上,称之为两玄:常无和常有。其曰:“常有,欲以观其皦,常无,欲以观其妙。”即是说,尚实,可以看到有形(实物),尚虚可以看到无形(精神、感性世界),那么对于颤音最后要体悟的也就是乐曲要给予听者在感性世界中所能感受的思维想象,这给演绎颤音的演奏者在技术上也是要有很高要求和思想追求的,毕加索有句格言说:“有的人画了一个黄色的斑点,人们相信他画的是太阳;而另一些人画了太阳,人们所看到的只是一块黄色斑点。”在技术过关的基础上,我们方可讲其“韵味”,讲古筝演奏的精气神形。在“韵”上:人们常说的意、境、韵、味、神等,均属于“韵”的层面。笔者认为书画也罢,音乐也好,按住单单的颤音技法演奏不谈,中国传统艺术所要展现的也就是“传神关照”“气韵生动”。这里的气是生命运动,与古筝弹奏所用气息之气无关,是音乐表演中体现出的一种音乐进行气势,也即音势和气韵,实际上是人对精神世界的一种把握方式,从道家虚实观上来说,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大音希声”。其主张是从逻辑与感性两端互成,逻辑与语言只能部分把握道,而妙道之丰富性、有机性还必须依赖感性,载营魄抱一,将精神与气神统一在一起,在直觉中明白四达。道音不是音响层面,其本质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一种通过尚像思维实现的精神活动。由此可知颤音的演奏所要给人抒情放松很美的感官享受,也亦是通过塑造的音乐形象给人美感的精神活动。就其精神现象的实现用道家的阴阳虚实来说,是阴阳运动的结果,这种结构外在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在其深层则是“深不可识”“微妙通玄”。大凡颤音无论指颤音还是虚指颤音,其妙不在技術上的高深难度,而是在其“常无”上,如诗所说:“最喜小中能见大,更求弦外有余音”。

在很多古筝独奏乐曲中颤音所蕴含意境的广度深度折射在他极强的艺术表现力上,随感情需要颤音可以快慢有致,随情景的转移颤音可以介于颤与不颤之间,为乐曲深层内涵的外化实现了艺术技巧的丰满,诸如各种不同音程的颤音可以表现不同地域音乐风格与当地的语言特点,三度或四度颤音就易表现内蒙与西藏地域的人文风格,蓝天白云、一望无边的草原,宽广豪爽的胸襟一展无遗;在《月儿高》一曲适当的使用滑颤音,能给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浩渺之感,其至清至静的高远境界,也只有“虚”才能赋予其美,《庄子·人间世》亦曰:“唯道集虚”。“无”是认识的最高境界,是本体。古筝是弹奏弦乐器,技巧主要以指弹拨奏变化贯穿其间,颤音的微妙变化,也是靠手指变化支撑推动,手指力度变化是实,对其演奏所要表达的意蕴情景,其气势与音韵,则是人艺术修养、知识结构的内化,是摸不着看不到的“虚”。正如《谿山琴况》对“远”况的解析:“盖音至于远,境入希夷,非知音未易知,而中独有悠悠不已之志。”对于颤音所寄意乐曲的气韵,要化音乐音符之有限为思维活动之无限,其有限为实,无限为虚,这种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也就给这一技法拓展了尚像思维的空间,达到“体玄识远”的审美境像与审美体验。

结束语

有人说颤音是古筝音乐的灵魂,在演奏筝曲时,必须讲求感情投入,做到移情入景,颤音是古筝演奏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法之一,作为初级阶段的技法,它常常被人们所忽视,进而影响到乐曲的弹奏与表现。颤音技法的虚实交错之美,笔者就实际演奏的感悟与有限知识结构,搜肠刮肚穷期辞藻初窥其美,其虚实既是哲学命题,又有美学意义,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经典语言。虚是对应于实,奥妙无穷,甚至于用语言也不能将其全部透析。用虚实审视颤音之美,实则探窥颤音技法的内涵与意义,非“格物穷理”究虚实之妙。文字不妥之处,望大方之家斧正。

参考文献

[1]《全国古筝演奏考级曲集》王中山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16年7月

[2]《谿山琴况》探赜 王耀珠[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海南省民族歌舞团有限责任公司)

猜你喜欢

颤音虚实古筝
春天的证词(外二首)
一千零一个愿望
解读钢琴作品《筝箫吟》
浅谈肖邦夜曲Op.9No.2颤音技巧的训练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论彩铅素描与古典油画直接画法的共性
以传奇京剧《化人游》为例谈戏曲虚实论及审美规律
第一次弹古筝
我爱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