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市渝北区国有林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模式探析

2019-06-11龙家黎何邦亮李建平

南方农业·上旬 2019年3期
关键词:国有林场

龙家黎 何邦亮 李建平

摘 要 探讨了重庆市渝北区国有林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中3种改造模式(慈竹林改造模式、马尾松林改造模式、丝栗栲林改造模式)的具体做法和具体效益,结果表明:通过“抽针补阔、抽竹补阔”等森林抚育措施,利用楠木、香樟等优良珍贵乡土用材树种和枫香等彩叶树种,将原有马尾松低效残次林、慈竹低效林逐步改造成针阔或阔叶混交林,能提升森林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和景观特色,实现森林数量和质量并举。

关键词 国有林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重庆市渝北区

中图分类号:S72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7.010

通过对重庆市渝北区国有林场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中不同改造模式的探讨,希望通过“抽针补阔、抽竹补阔”等森林抚育措施,利用楠木、香樟等优良珍贵乡土用材树种和枫香等彩叶树种,将原有马尾松低效残次林、慈竹低效林逐步改造成针阔或阔叶混交林,达到全面提升森林生态效益、经济价值和景观特色,实现森林数量和质量并举等目的。现将具体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1 试验区域基本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渝北区现有3个国有林场,即统景林场、华蓥山林场、玉峰山林场,位于重庆主城东北部,地跨东经106°27′30″~106°57′58″、北纬29°34′45″~30°07′22″之间。主要分布在龙王洞、铜锣峡、明月峡3条背斜低山上部,地貌为低山,东高西低,自东向西高程逐渐降低。东靠山脊线,西邻沟谷集体林区,海拔350~900 m;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年降雨量1 170 mm,年平均气温17 ℃,年总积温6 149 ℃,年日照1 280 h。土壤母质由泥页岩、沙岩、夹簿层页岩组成,土壤属冷砂黄壤,微酸性,土层深厚疏松,多数地块厚度大于50 cm,分布最多的慈竹林内土壤腐殖质层厚2 cm左右。

1.2 森林经营状况

3个国有林场经营总面积6 820.37 hm2,其中有林地面积6 564.90 hm2。活立木蓄积量53.5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8%。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种类多,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现森林植被主要以人工林为主,优势树种为马尾松、杉木,同时分布着柳杉、柏、栎、栲等林木。林下有少量枫香、毛桐、栎类等阔叶树种,灌木以杜鹃、盐肤木为主,草本以蕨类、狗脊蕨、茅草为主。

1.3 试验区植被情况

试验区位于统景林场东泉管护站、华蓥山林场南天门管护站、玉峰山林场旱土管护站范围内,现有植被类型主要为慈竹、马尾松林分。慈竹林分由于经营附加值低,经营力度不够,加之受雪压倒伏影响,林地生态、经济价值低,急需对慈竹林进行抚育改造。马尾松林分内分布有小面积天然马尾松和丝栗栲林地,马尾松林地近年来受松材线虫影响严重,多数马尾松林地郁闭度下滑至0.3左右,林地下木除天然生长慈竹外,没有乔木更新层,需要对其进行阔叶化改造。丝栗栲林地为天然林,分布面积较少,可结合本次经营进行保护性抚育,促进林木生长,促进林下天然更新。

2 三种改造模式的具体要求

2.1 慈竹林改造模式

采用透光伐和卫生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竹丛为单位进行竹林抚育间伐。首先伐除老弱病慈竹,伐除雪压倒伏破损的慈竹单株,每丛慈竹保留8~10株健康立竹。每丛保留立竹冠幅要分散均匀,为林下更新阔叶树幼苗提供均匀的遮光环境和光照强度,促进阔叶苗木快速生长。保留竹林内零星分布的杉木、楓香等具有一定价值的原有乔木树种。竹阔混交林中保留原有乔木的基础上,只对影响更新的杂木、杂灌进行清理,对不影响更新的灌木特别是具有观赏价值的灌木进行保留,以免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2.1.1 慈竹林抚育间伐

试验区抚育间伐前,建设方需编制详细抚育采伐方案并提交林地主管部门审批,获得采伐许可后,方可动工。施工前做好对林分现状照片留存,纳入工程档案管理必要内容。

2.1.1.1岗前培训

慈竹采伐必须由专门的采伐人员进场采伐,施工方必须向建设方提交人员相关资料,获得批准后才能进场。进场后建设方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采伐作业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学习有关采伐技术规程以及安全生产规范,约定采伐方式、可以采伐的林木类型,最大限度保留原生乔木和灌木种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破坏。

2.1.1.2采伐

采用透光伐和卫生伐。竹林透光伐和卫生伐要预先用油漆或工具对保留竹进行定株打号。施工过程中加强巡查管理,防止误砍。施工人员注意采伐安全,根据被伐林的立地条件,结合地形,在有利于采伐、集材和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选择正横山或斜横山倒向。各种生产原始记录要归档,并记录准确、细致、清晰。采伐时尽量降低慈竹伐桩高度,不留高桩,慈竹伐桩需要平整,不能留尖桩。

2.1.1.3剩余物清理

采伐剩余物必须全部清理出林区。慈竹伐倒后按照一般采伐作业流程进行打枝造材、集材、归楞、装车。

2.1.2 慈竹林清林与整地

2.1.2.1清林

清除对更新苗木产生较大影响的杂木和灌木,严禁清除对更新苗木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杂木和灌木,清除病木、枯立木、雪压木、风折木。清林工作可结合抚育间伐同时进行。

2.1.2.2整地

整地规格统一采用50 cm×50 cm×40 cm,鱼鳞坑整地。土穴挖好后,在土穴外缘增加20 cm清除杂草环带,清除土穴和外缘环带内的杂草、枯落物及树根、竹根。

2.1.3 慈竹林下更新

2.1.3.1更新苗木

1)种苗选择。根据试验区气候和立地条件,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将慈竹林下更新种苗设计为楠木、香樟和枫香3种苗木,其中:楠木和香樟作为优良珍贵乡土大径材培育,能够有效提高单位面积林地经济价值,同时具有很好的生态、观赏价值;枫香主要栽植于山脊或地块中相对瘠薄地块,主要用于土壤改良和林地增色使用。

2)种苗质量。①楠木采用2年生实生苗,地径≥0.5 cm、苗高≥50 cm,轻基质苗;②香樟采用1年生实生苗,地径≥0.4 cm、苗高≥40 cm,轻基质苗;③枫香采用2年生实生苗,地径≥0.8 cm、苗高≥70 cm,轻基质苗。要求各种苗木无机械损伤,经检验检疫无病虫害等。

2.1.3.2林下更新配置模式

试验区采用2种人工更新配置模式,分别是“7楠木2香樟1枫香”和“7香樟2楠木1枫香”,以植生组混交方式进行栽植。

①“7楠木2香樟1枫香”林下更新模式。造林树种以楠木为主,混交香樟和枫香,楠木、香樟、枫香的混交比例为7∶2∶1。在具体小班内,香樟和枫香尽可能的安排在土层相对瘠薄,坡度相对较大的小地块栽植。本模式以楠木作为混交主要树种,选取沟槽、中下坡土层深厚肥沃的地块栽植。

②“7香樟2楠木1枫香”林下更新模式。造林树种以香樟为主,混交楠木和枫香,香樟、楠木、枫香的混交比例为7∶2∶1。在具体小班内,香樟和枫香尽可能的安排在土层相对瘠薄,坡度相对较大的小地块栽植。本模式以香樟作为混交主要树种,选取山脊、上坡土层相对较薄的地块栽植。

2.1.4 慈竹林栽植密度及方式

根据造林地小班现状,竹林采伐后每丛慈竹保留8~10株健康立竹,对小班内原有马尾松、丝栗栲、枫香等乔木进行保留。原则上按照2 m×3 m的密度进行造林,根据原生保留树(竹)密度不同而有所不同,每667 m2总体平均密度在40~76株。栽植过程中遇竹林、保留木栽植不下的,在附近栽植。根据地形造林疏密有致,不能全部严格株行距造林。

小班内混交栽植的楠木、香樟和枫香,按照植生组混交方式进行混交,即小班内栽植最少的3成苗木(分别2香樟1枫香或2楠木1枫香两种情况)按照不少于3株一组的方式栽植,不得单株和优势树种苗木混交。3种苗木栽植顺序要分先后,小班内优先栽植占1成苗木量的苗木,后栽植占2成苗木量的苗木,最后栽植优势树种苗木。

由于楠木苗木对立地条件要求高,小班内优先栽植于低洼、地下水汇集、土壤相对湿润、土层深厚的位置。香樟和枫香栽植于山脊或土层相对较薄的位置。

2.2 马尾松林改造模式

采用卫生伐结合的方式进行,试验区马尾松林地属于松材线虫疫区,且平均郁闭度为0.3或者以下,郁闭度较低。抚育时原则上不进行采伐,但对于林区内病木、枯立木要进行伐除。林下植被较为丰富,只对更新产生较大影响的杂木、杂灌进行清理,对不影响更新的灌木特别是具有观赏价值的灌木进行保留,以免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2.2.1 马尾松林抚育间伐

2.2.1.1岗前培训

参见“2.1.1.1岗前培训”。

2.2.1.2采伐

采用卫生伐。伐除病死木、枯立木等,预先对采伐木进行定株标记。施工过程中加强巡查管理,防止误砍。施工人员注意采伐安全,根据被伐木的重心轻重方向,结合地形,在有利于采伐,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选择正横山或斜横山倒向,安全生产。由于试验区属于马尾松松材线虫疫区,必须按照松材线虫采伐处置办法严格进行采伐、清理和处置。各种生产原始记录要归档,并记录准确、细致、清晰。

2.2.1.3剩余物清理

采伐马尾松林木必须按照松材线虫处置的相关规定进行操作。

2.2.2 马尾松林清林与整地

2.2.2.1清林

清除对更新苗木产生较大影响的杂木和灌木,严禁清除对更新苗木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杂木和灌木,清除病木、枯立木、雪压木、风折木。清林工作可结合抚育间伐同时进行。

2.2.2.2整地

整地方式与规格参见“2.1.2 慈竹林清林与整地”。

2.2.3 马尾松林下更新

马尾松林下更新树种选择和林下更新模式与慈竹林更新相同,详见“2.1.3 慈竹林下更新”。

2.2.4 马尾松林栽植密度及方式

根据造林地小班现状,对小班内原有马尾松、丝栗栲、枫香等乔木进行保留,伐除部分枯立木、病死木。原则上按照2 m×3 m的密度进行造林,根据原生保留树密度不同而有所不同,每667 m2总体平均密度在40~76株。栽植过程中遇保留木栽植不下的,在附近栽植。根据地形造林疏密有致,不能全部严格株行距造林。

2.3 丝栗栲林改造模式

采用卫生伐进行,对原生丝栗栲不进行采伐,对混生慈竹进行疏伐,对天然更新的丝栗栲幼树幼苗进行严格保护,主要目的是促进丝栗栲林木生长,解除干扰,促进丝栗栲林地复壮与天然更新。针对于林下基本无更新的丝栗栲林地,在天然林窗下可进行人工阔叶化更新。

2.3.1 丝栗栲林抚育间伐

2.3.1.1崗前培训

参见“2.1.1.1岗前培训”。

2.3.1.2采伐

采用卫生伐。伐除病死木、枯立木等,预先对采伐木进行定株标记。施工过程中加强巡查管理,防止误砍。施工人员注意采伐安全,根据被伐木的重心轻重方向,结合地形,在有利于采伐、集材,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选择正横山或斜横山倒向,安全生产,各种生产原始记录要归档,并记录准确、细致、清晰。

2.3.1.3修枝

部分保留木由于树冠层对更新层产生严重干扰,需对该林木单独做修枝处理,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进行透光修枝。

2.3.1.4剩余物清理

采伐剩余物必须全部清理出林区,伐倒后按照一般采伐作业流程进行打枝造材、集材、归楞、装车。

2.3.2 丝栗栲林清林与整地

2.3.2.1清林

不采用全面清林,只清除有害藤本,清除对更新苗木产生较大影响的杂木和灌木,严禁清除对更新苗木无影响或影响较小的杂木和灌木,清除病木、枯立木、雪压木、风折木。清林工作可结合抚育间伐同时进行。

2.3.2.2整地

整地方式与规格参见“2.1.2 慈竹林清林与整地”。

2.3.3 丝栗栲林下更新

丝栗栲林下更新树种选择和林下更新模式与慈竹林更新相同,详见“2.1.3 慈竹林下更新”。

2.3.4 丝栗栲林栽植密度及方式

根据造林地小班现状,原则上按照2 m×3 m的密度进行造林,根据原生保留树密度不同而有所不同,每667 m2总体平均密度在40~76株。栽植过程中遇保留木栽植不下的,在附近栽植。根据地形造林疏密有致,不能全部严格株行距造林。

3 三种改造模式的效益分析

3.1 生态效益

通过本次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的实施,可在林区产生较好效益。消除了林内杂灌,能抑制有害物种生长,使林内透光、透气,林分生长环境和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有效地降低了病虫害发生率和森林火险等级。此外,能逐步扩大珍贵树种面积,能有效地提高林分质量,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更好地改善林区生态环境,使得森林在涵养水源、防止泥沙流失、防止土壤养分流失、提高土壤肥力、减少减轻自然灾害、净化空气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日益强大。

3.2 社会效益

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可增加试验区群众收入来源,提高群众收入,工程实施中,苗木生产、造林整地、抚育管护等,可以吸收当地部分剩余劳动力,对稳定社会、繁荣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森林自然景观得到改善,并向社会构造了又一森林美景。除此之外,本试验的开展将为探索森林经营技术模式和管理机制积累丰富经验,为全面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奠定基础。

3.3 经济效益

工程实施后,对工程建设地发展观光、旅游、休闲业有积极的带动和促进作用,能给当地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该试验主要以培养优良珍贵乡土大径材为目标,预订采伐年限为50~80年,50年经营期内,通过透光择伐、伐除干扰树等抚育措施,能够持续少量产生木材收益;50年经营期满后,建议每667 m2保留目标树10~15株,林分持续提供优良大径用材。此外,该试验增加了林业投入的投融资,扩大了林业发展的空间,逐步增加了林区的经济收入,使得林业发展健康、持续、和谐。

(责任编辑:敬廷桃)

猜你喜欢

国有林场
曲靖市国营海寨林场林下经济发展
国有林场生态公益林建设管理价值初探
桂西国有林场人力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国有林场改革存在问题分析
新时期国有林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问题探析
活化经营管理机制 促进国有林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