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No.1》作品分析与演奏技巧

2019-06-11白斌杨嘉文

中国民族博览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作背景

白斌 杨嘉文

【摘要】波兰杰出的音乐家肖邦在他一生中写了很多种体裁的钢琴作品,钢琴叙事曲这种体裁是他的开创。该曲是他四首钢琴叙事曲中的第一首,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同时也是在所有器乐作品中第一首采用这个曲名的作品。这首作品体现了肖邦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对祖国命运的重视。本文从该作品的创作特点、创作背景、演奏分析这几个角度对这个作品进行剖析。

【关键词】叙事曲;创作背景;演奏技术剖析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创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肖邦,卓越的波兰音乐家,他从小深爱波兰的民间音乐,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核心,同时也受到了巴赫的教化,被大家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肖邦是历史上非常具有感染力和特别受追捧的钢琴作品家之一,是波兰在音乐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中的一份子。在每个时期的音乐家、作曲家中,肖邦一直都是仅有的把钢琴作品创作作为创作最中心的地位的巨匠。他把他全部的智慧和体验都贡献在了钢琴,并且在他青年時期就彻底构成了他所展现出的曲风。所有的这些都排列得很顺畅,音乐就像是他自己演唱的。肖邦创作的很多体裁的作品,其中叙事曲在他所有创作的作品中占有十分珍贵的位置。

(二)创作背景

叙事曲是肖邦第一个创作的钢琴体裁。肖邦在他一生中中创作了四首叙事曲,此中《g小调叙事曲》是肖邦在他的作品中第一首选用叙事曲作为名字的钢琴曲。叙事曲是一个崭新的体裁,是在受到浪漫时期文学的教化之后展现在音乐范围内的。肖邦是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个体裁加入到音乐作品中的人。密茨凯维奇是波兰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人物,他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是他在1828年发布的一个杰作。肖邦仅仅在收到密茨凯维奇叙事诗的启迪才创作了《第一叙事曲》,而并不是用旋律的歌唱性来描绘诗歌的内容。叙事曲表达的是如同闪电般的激昂,叙事诗表达的是惨痛的离别、带着侮辱而死,两种表达不能相提并论。

(三)创作特征

肖邦的钢琴曲特征非常明显,曲子柔美精细,旋律和和声、曲式的变换非常丰富,乐句和乐句之间细腻微妙,同时他的作品非常具有独特的创造性,是浪漫主义风格的代表。该曲是肖邦四首叙事曲中最有难度的一首,它运用两个有明显的比较主题开始了叙事性的阐述,把肖邦急迫的想要故国解放和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密切联系的爱国情感表现了出来。该曲运用了标题性的音乐把听音乐的人引入到曲子的背景中,四四拍的拍子能看得出肖邦叙事曲中,不仅表达出了独到的音乐外在,还能够表达出受到了叙事曲体裁的教化。在该曲中,作者虽然运用的是奏鸣曲式,对不适合的构想的布局作了改变。肖邦的音乐是特别苛刻的。虽然曲子中包括了非常丰富的情绪变化,但音乐十分严谨,并不只是感情上的激动。所以注重和非常严谨地遵守肖邦所想展现的速度、力度以及很多丰富的表情记号,才能准确地体现肖邦钢琴作品的创作特征。

二、音乐分析与演奏技巧

(一)曲式分析

具体结构分析如下图所示:

该曲从以下几方面表现出了混合曲式的特征:

(1)调性。在这首曲子中的倒装再现部中表现出的副部主题并没有表现调性服从,也没有回到g小调,这并不是在传统表现上的奏鸣曲式,但是却因为这样的曲式结构和调性的对称分布,使该作品更加具有对称的准则。

(2)变奏。这首作品上主要表现的是分散变奏,也是说通过好几次在曲式结构上的不同部分运用变奏的发展方法,随着这些主题变奏,在作品的感情方面,同时经历了由呈示部抒情性的阐述,发展成展开部的有豪爽气势的英雄形象,旋律发展到再现部又转换为气势宏伟的、悲惨型的史诗性篇章。

(3)速度。速度变化是套曲曲式的重要象征。肖邦《第一叙事曲》是单乐章的,但在几个部分中有节奏的比较。这些速度之间的改变、对比,使该作品同时具有了鲜明的套曲原则。

综上所述,肖邦灵活地采用了传统曲式,细心地设计了奏鸣原则的同时又结合了变奏原则、回旋原则、对称原则、套曲原则的混合曲式结构。在钢琴艺术的历史上,《第一叙事曲》是肖邦首次用叙事曲体裁和混合曲式运用在钢琴创作的作品。

(二)旋律分析

1.引子:1-7

前面是舒缓的引子,双手一同弹奏像感叹一样,好像在讲述故事,把我们带入到悲愤的氛围中。所以,在弹奏的过程中要放慢速度,弹得稳重些。主部好像是一段感叹,一共28小节,到结尾结束在了V7上。在演奏得过程中的第一个要特别拉长一些,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对下面要叙述的故事拉开序幕。

2.呈示部:8-93

第8、9小节是引子在和声上的解决。主题开头就在属和弦上开始,以弱起开始演奏,调性很明显,速度越来越快,动力性慢慢增强。从21小节开始调性由g小调转向a小调,旋律更加鲜明化,到33小节完成时主部音乐又到g小调。36-37小节有着承接上下句的功能,57-67小节中琶音是主要内容并且运用g小调-降E大调的转调为之后的内容打基础。从68小节开始,音乐越来越有张力并带有旋律性。Pp是旋律更加缓慢,这部分就是肖邦被称作是诗人的完美体现。82-93小节作为一个补充,是在为展开部做准备。

3.展开部:94-165

展开部是整首曲子的中心,是由两个主题和插部组成。94-105小节是a小调,运用的是前面主题的内容,音乐比较悲伤。106-125小节转到A大调,119小节开始,右手非常有劲的八度让和旋更加具有情感的表达,所以,在弹奏时八度一定要不能出错地弹。另一只手运用柱式和弦。126小节开始是插部部分,整个插部部分一口气弹完,不断加快的速度让旋律体现得更为轻巧,再弹奏中每个音都要弹得有颗粒感。

4.再现部:166-207

再现部是一个不同的主题,166-193是第二个主题,调性是降E大调。194-207是第一个主题,调性转到g小调。左手运用了属持续音体现出不稳定,右手回到主旋律,但是旋律要比呈示部略短一些。

5.尾声:208-264

这段旋律演奏的技术性很难,需要做到准学无误地演奏,突然采用一系列六连音和之前形成明显的比较,像是把所有的情感在此刻突然宣泄出来。从256小节开始,一连串快速弹奏的音阶把旋律推到了最高点,音乐的结尾在非常有序的反向八度中落幕。

(三)演奏技法分析

弹引子时,是4/4拍,g小调。两只手需要紧紧地按琴键,跳起来的音符就像心跳一样,慢慢地舒缓的引子令人完全沉入到那悲伤的音调创造的氛围中。第一乐句在分解和弦的时候,弹奏者应该把身体下沉,集中力量在指尖上,这样才能将音乐的沉重感表达出来。第一主题,调式忧伤沉重。主部开始是相对平稳的,情感是抒情的,强音总落在后半部分。在弹奏主部的时候,我们应该注重音色的改变,不应该把重复的地方当作一直哀叹来弹奏,在音色高亢和渐强渐弱的情感处理上要避免与其他作品相同。重音不能弹得太激烈,整段音乐要像在柔和地倾诉着什么。展开部在左手的低音上增加了个属音,表达对内心情感倾诉。左手要弹得十分的连贯,快速地甩开前面的深沉,音阶换成了三组的八度,将音乐推到了另一个中心地带,手指的力度、曲调这个时候应该达到fff,情绪和全身的力量都应该集中在指尖上。再现部与呈示部比较的话,琶音弹奏比较快速,作曲家在这个时候将左手变为八分音符的时值,而右手手弹奏的内容也从单音变成和弦。到206小节,全曲到中心的顶点,速度从慢到快再到poco rit.旋律是狂風暴雨式的,调音不能弹得太跳,只要断开弹成断奏就可以,仿佛在叙述着豪爽的语言。尾声部柱式分解和弦都由右手来弹奏,重音和强音出现在弱拍的弹奏上,节奏就像狂风暴雨一样急切,悲愤欲绝的气氛产生,两手需要配合得很完美,情感才能迸发出来。

参考文献:

[1]肖邦.(波)J·伊瓦茨凯维奇.廖辅叔等译.[M].北京:音乐出版社,1961(第一版):261.

[2]张俊萍.浅谈《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与文学的关联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6).

[3]李忠日.谈《肖邦叙事曲一》的爱国主义思想[J].艺术教育,2006(12).

[4]姜姗姗.论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演奏[J].湖南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2005(1).

[5]石磊.浅析肖邦《g小调叙事曲》op23的音乐风格和演奏处理[J].北方音乐,2014(15).

[6]徐向黎.论肖邦钢琴叙事曲的艺术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2(4).

作者简介:白斌,男,蒙族,硕士研究生导师,预科、研究生、博士就读于乌克兰敖德萨国立音乐学院和南乌克兰国立师范大学;杨嘉文(1996-),女,蒙族,齐齐哈尔大学2018级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研究方向:器乐演奏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创作背景
苏轼散文的个性特征
论述《沁园春·雪》的艺术表现及情感的处理
载着人类光辉思想的列车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从“意会”走向“言传”
表现主义画家如何利用当时的创作背景抒发情感
《云岭音画》的演奏风格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