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沁园春·雪》的艺术表现及情感的处理
2017-01-19杨蕴之
杨蕴之
摘要:在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涌现出许多非常优秀的文学作品,其中由伟大领袖毛泽东创作的《沁园春·雪》一词广为流传,此词还被改编成乐曲广泛应用于各大高等艺术学院。著名乐曲家生茂通过自身对《沁园春·雪》的艺术理解,融入多年的创作经验和艺术素养,谱写了著名的声乐教材之一的《沁园春·雪》,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和学习。本文分析了《沁园春·雪》的创造背景,以及此词所要表达的情感和艺术表现,并深度从文学的结构上对《沁园春·雪》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关键词:创作背景;作品分析;艺术表现;情感处理
1.《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
《沁园春·雪》是由伟大领袖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创作的,领袖毛泽东率领军队出发于陕北瓦窑堡,命令军队途中休息整顿后,到袁家沟群山登高远望时有感而发。那时,红军刚刚完成了艰难困苦的长征,毛泽东率领剩下的军民辗转抵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全国上下受到非常大的鼓舞。面对紧迫的局势,动荡的政局,毛泽东制定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对时下的战局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那是一个雪花飘飞的景象,毛泽东率领军队决定渡过黄河,前往华北抗日前线,路途经过袁家沟。正巧碰上了大雪,此时毛泽东心中可谓是百感交集,面对着如此壮丽巍峨的江山,再联系如此顺利可发展的革命形势。此时毛泽东更加坚定了革命终将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必胜的决心,于是挥笔写下壮丽的诗篇《沁园春·雪》。《沁园春·雪》一词气势磅礴、雄浑豪放,词中毛泽东借咏雪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贯古今来歌颂祖国的蓬勃发展。
2.《沁园春·雪》的艺术表现
2.1《沁园春·雪》的语言特点
《沁园春·雪》这首词的用词非常之凝练,每一个字及其斟酌而用之,突出了毛泽东的文学内在素养,此词虽短但极具说服力。此词可谓是短小而精悍,通篇寥寥几字就将北国的无限风光描绘了出来,词中涉及到古代的历史人物,描写的角度和力度拿捏的都非常恰当。客观的评论了历史人物,既抒发了毛泽东统一大业的远大抱负,又将北国的无限风光尽展眼前,其中一个“望”字,登高方可望远,准确的描绘出毛泽东观望美景的地理位置。一个“看”字,将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无限美景勾勒出来,尽显作者的欣喜观望之态,字字斟酌而用之,方显其细腻的心思和伟岸的笔法。
2.2《沁园春·雪》的变化之美
《沁园春·雪》一词虚实相应,上阙写景,下阙抒情,从“北国风光”写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文章开头先写北国的无限风光,然后笔锋一转,进而抒发心中的无限感慨与抱负。文章开始描写的是实景,此时袁家沟确实大雪纷飞,此景此情理应赋诗一首,此人首先从大处入笔,由大引小,构造奇妙。提笔就将读者引入到了北国的雪景之中,一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引得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观望,紧接着就坚定了革命终将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必胜的决心,内心更是无比的慷慨激昂。词中毛泽东借咏雪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贯古今来歌颂祖国的蓬勃发展,从赏景到抒情,这其中的变化之美真是不言而喻。
3.文学鉴赏《沁园春·雪》
3.1总体赏析上下阕
《沁园春·雪》总体上分上下阕,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对其进行仔细的阅读。《沁园春·雪》此词一出,引来了无数文人墨客竞相填词,此词大大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由此看来此词真是冠绝千古啊。上阙是因为毛泽东率领军队决定渡过黄河,前往华北抗日前线,路途经过袁家沟,恰逢大雪,然后因雪起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中不先提及雪,而是先写北国的风光,由此可见其伏笔之隐晦,从而深化了作者对北国风光的印象。《沁园春·雪》一词所营造的意境尤其美,其独特的雪景便可统领全篇,起初对美景的大肆描写衬托了作者心中的雄心壮志。
3.2赏析“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沁园春·雪》中的望字尤其惹人注目,单单一个望字准确的描绘出毛泽东观望美景的地理位置,并且此“望”字可观全文。“望”一字,有心怀天下之一,登高方可望远,尽显君临天下之意,所以一个“望”字颇有深意。反观则彰显作者豪迈的兴趣与意思,同时也彰显了我国大好河山的雄伟景象,雄伟的长城、奔腾的黄河、蜿蜒崎岖的山脉和高耸入云的山峰,仿佛尽在眼前。“长城内外”一词所营造的意境尤其美,其独特的景象便可统领全篇,起初对美景的大肆描写衬托了作者心中的雄心壮志。“内外”是从南到北的方向,尽显祖国的大好河山,可见其意境的磅礴之势,彰显了诗人的宽广的胸襟。
结语:《沁园春·雪》一词坚定了毛泽东,革命终将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必胜的决心于是挥笔写下壮丽的诗篇《沁园春·雪》。词中毛泽东借咏雪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通过贯古今来歌颂祖国的蓬勃发展,既抒发了毛泽东统一大业的远大抱负,又将北国的无限风光尽展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