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
2016-12-19杨侯文卿
杨侯 文卿
摘要:本文将对王建民先生创作的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进行演奏者在演奏中需要掌握的呼吸、音色等要素进行逐一分析。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完成筝曲《枫桥夜泊》之初探,来拓展古筝演奏艺术的演绎手法与空间设计。
关键词:创作背景 音色呼吸 基本要素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王建民先生根据唐朝诗人张继的古诗有感而作,描写了张继落榜之后,独对渔火,秋风萧瑟的情景。我们都知道中国的古诗强调画意,注重意境的传达,这首曲子也一样,整首乐曲行进并不是沿着诗句一句一句弹出来的,而是直接以音乐描绘古诗中的画面,同时反映诗人的心理状态。
一、《枫桥夜泊》之创作背景
1.创作背景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创作于上世纪末,是王建民先生创作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王建民先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了民族器乐独奏曲、民族管弦乐创作,是很有影响力的一位专业的作曲家。王老师以传统音乐为素材,用独特的创作思想,加上近现代作曲的技法,创作出了具有艺术价值的优秀作品,促使民族器乐更加昌盛。
王建民先生的筝乐创作始于民族音乐,又辅以现代的作曲技法,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既有耳熟能详的传统主题旋律,又有现代音乐的线条。王建民先生的创作既独特又创新,使他的筝曲具有无穷的魅力色彩。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将中国古朴的意韵与现代作品技法相结合,描绘出一幅典雅、浓妆淡抹总相宜的中国民族音乐画卷。《枫桥夜泊》这首具意向性的作品是浓缩了中国传统音乐精粹的一首典型曲目,旋律中暗藏着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并且有广阔的想象空间,且叙述性很强,将诗中那种静谧、朦胧的意境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唐朝诗人张继古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王建民先生正是根据诗人张继的这首著名诗篇创作了同名筝曲《枫桥夜泊》。这首作品不仅在取材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使人们在欣赏作品时产生的联想有了一定的根据,给人以亲切之感,而且在创作上也展现了古筝传统与现代技法完美结合的特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古筝曲《枫桥夜泊》用迂回婉转、浅吟低叹的旋律,把深夜孤桥边的一弯残月,几盏渔火、两岸霜枫、数声疏钟和一叶孤舟凝结的愁绪,演绎得淋漓尽致,又用高音区急抹重刮、急切浓重的弹奏,演绎了落第士子的一腔哀怨,彻夜难眠的思乡之情。
2.曲目的音乐素材
在这一时期中作曲家们开始在传统素材的基础上尝试一些作品的创新与探索,他们突破传统五声调式的局限,设计了许多新的调式。新的调式色彩和多调性连环叠置的定弦方法,促进了演奏技法的变革。而《枫桥夜泊》亦吸取了昆曲、苏州民歌和江南丝竹等音调特色对中国传统五声调式进行改革。
二、筝曲演奏中音色的重要性
演奏者需把握的基本音色要求:在高音区时音色集中清晰,有穿透力,清脆,余音长;在中音区时音色衔接要好,不能发散,音质集中,饱满;在低音区是要浑厚,深沉。每个音域要有音色上的对比,才会使乐曲丰富。
在《枫桥夜泊》这首乐曲中,指甲的触弦,乐曲一开始出来的散板,三个音程简短而有力的弹出来,而后出来的泛音则只需要轻轻的触碰琴弦,找到泛音位置即可。
引子部分,比较自由、散漫,每个人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有着演奏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这仅仅只是个人的想法。指甲触弦的深与浅,也决定着音色的效果,乐感也决定了音乐的变化,对于整首乐曲的掌握,每一处细节,都需靠自己体会。《枫桥夜泊》描写姑苏城外的景色,我们可以结合当地的色彩:吴侬软语,一些些小女人的姿态,在行板中就能很好的体现出来,指甲前端触弦时,要做到轻但不飘,柔但不弱,感情基调不是一下从底端突然滑上去,而是慢慢到达顶部但又有保留的那种感觉,最后慢慢的降下去,就像小女人说话的姿态,该拉长的音悠远,该简短的就干净利落,我们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练习,即运用我们的手指尖,用自己手指的力量带动到指尖,而后触碰到琴弦,音色出来会让人感到干净舒服。
实际演奏中,音色的产生与变化所需要的条件是多重的,要想达到好的音乐效果是需要注重很多方面的。只有当触弦角度、位置、过弦速度、力度以及配合好呼吸等相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音效。
三、筝曲《枫桥夜泊》在实际演奏过程中的呼吸
每一首乐曲都有它的故事背景,《枫桥夜泊》亦是如此。从引子开始,作者要求是自由、静谧的,从第一个音程开始时,首先就要缓缓地吸气,利落地落在弦上,接着是轮指,从弱渐强,一连串的音符就像呼吸,当我们接后面的琶音时,需延长呼吸换气,当感情到了,身体的肢体就跟着呈现出来了。
在行板段落,需注意的就是节奏不要太拖沓,如果每一句之间气息衔接的太长,会给人带来呼吸不畅的感觉。
在散板段落,自由发挥,乐句的断句,断得恰到其处,有两处节奏型一样,就要有所对比,整体也不能过于拖沓,会显得没完没了。
快板段落,需注意将开头的呼吸处理干净利落,和钢琴伴奏达成默契,突出重音,结尾慢板跟行板有异曲同工之处。每一个小节,每一句,每一个段落都有它的呼吸、扩张与收缩。时而弱起,时而强收,把乐曲的这种律动掌握到位,控制好了,呼吸自然而然的就会跟着旋律慢慢的流动起来,旋律和肢体也就相得益彰,增强了舞台表现力。
四、古筝演奏中的要素
1.技法是古筝演奏的基本
古筝演奏的技法源远流长,复杂多样,由最初的单手单线条弹奏到双手的复杂多线条弹奏,从简单的弹拨按弦到复杂的揉吟按滑颤等技法的发展,将传统与现代的延续与发展,促使了现在古筝曲的欣欣向荣。
《枫桥夜泊》中,主要体现的是右手的摇指,特别在慢板和行板段落时,要注意每次都是由弱渐强,又弱下来,中间的跌宕起伏,使听众有一种似近非远的感觉,起承转合要到位,其次摇指要求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无论是慢摇还是扫摇,都需让音符具有颗粒性、饱满感,不能感觉轻飘飘、断断续续的,这样乐曲也就不能表现出应有的情绪。
在行板与慢板段落中,揉弦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一首乐曲只有右手在弹琴时,那我们的左手就是调味品。其次就是《枫桥夜泊》的快板段,有快速指序和点指,快速指序就是需要我们左右手的除小指外的其余四指,通过不断地变换位置,加上小关节的力量快速移动,并且使每个音都很清晰,这样的乐曲会更加的丰富多彩。再就是点指,要求演奏者右手交替出现在琴弦上,音区跨度大,不仅需要速度、清晰度,还得有力量,该乐曲的难度就在于快、准、稳,所以技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
2.乐感是古筝演奏的灵魂
古筝演奏的目的是将隐藏在音符里的感情与内涵表现出来,而这种表现不是“照本宣科”,在演奏中要掌握好细节,每个音符既要精确、干净,又要注意速度线条的起伏和音乐美,音符的串联让人觉得自己身临其境。
《枫桥夜泊》在演奏过程中,从散板缓缓进入,放佛置身于此。午夜时分,那一轮明月升起,半夜时便已沉落,整个大地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由于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的栖乌发出了几声啼鸣。月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侵蚀了诗人的孤舟,使诗人感到身外的茫茫寒气中正弥漫着悲凉。而这一切都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理解诗人的感受,加上自己的认知,姑苏城外的钟声,作者的寂寥,用音符带给听众,再加上乐感的融入,筝曲引起的共鸣,感人肺腑、扣人心弦。
3.风格是古筝演奏的表现
演奏风格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器乐演奏本身就是一个二度创作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现,更是演奏者高度个性化的自我呈现。深厚扎实的技巧,独具特色的演奏风格,富于个性的表现手法,是演奏者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从筝曲《枫桥夜泊》的表现风格看,引子部分处理得相对自由些,掌握好准确的节奏,注意大线条的控制,使乐句之间有连贯性和完整性,弹奏时表现出悠远的意境,色彩上稍转明亮,引子由两部分组成,前部分和后部分在音响色彩上,给人根据反差很大。而行板与慢板,古筝以一种深沉含蓄的韵味,在钢琴单音的衬托下,缓缓的进入,A段主要表现的是开阔而又飘逸的气质,其中的轻慢的揉弦表现了古代文人的沉稳,主要以静为主,要求音色的纯净,气息的沉稳。B段静中有动,就像平静的湖面泛起一丝丝的涟漪,掌握好旋律线条,在把握整体分割的同时将古筝特有的色彩表现出来,使音乐情绪表达更加精确。
《枫桥夜泊》融入了比较现代的手法、风格特征。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哀怨忧愁,无处诉说的痛,需要演奏者充分的演绎出那份韵味,所以说,演奏者的技巧是音乐表现和风格形成的基本要求,而乐感是乐曲能否达到艺术感染力的灵魂,风格是演奏者与众不同的个性彰显,三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参考文献:
[1]佘艳.如何把握古筝演奏的音色[J].襄樊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3).
[2]焦力.论古筝的演奏音色[J].出版信息不详.
[3]阎林红.筝的演奏技巧发展脉络[J].音乐研究,1993,(0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