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文面的相关研究
2019-06-11霍涛
【摘要】文身是人类最古老、最普遍,也是传承和持续时间最长久的文化形态之一。传统的文身习俗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社会和学术研究价值。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里有文身文献记载的就达到18个以上。其中云南省现存文面遗迹中长期处在积雪冰封的文面民族独龙族显得非常神秘。
【关键词】文身;独龙族;文面
【中图分类号】J51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目的与背景
独龙族是云南独有的1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目前约有6000人左右。独龙族深居山谷,鲜为人知,直至20世纪60年代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独龙族所在地区的社会形态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独龙族的妇女文面是罕见的民俗之一,而且,这种民俗现仅存二十几位,最小的一位也在七十岁以上,十年左右文面女将全部消失。独龙族居住在云南省独龙江两岸,所居住之地在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时间都被大雪封山,与外界隔离多年。直到1999年独龙江乡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重要通道——全长96公里的独龙江公路建成通车,由于天气恶劣的原因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5月仍有长达半年的冰雪封山期。在2014年又完成独龙江公路的改建工程实现全年通车,才结束了独龙族祖辈大雪封山长达半年的历史。但在年降水量超过3000毫米的恶劣条件下,山高陡坡仍常导致道路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也正是由于地理位置及天气的特殊性,使独龙族的文面女更加神秘。
2017年,云南大學“独龙江和七个小睡袋”调研团队对独龙族文面老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可得知,现存的独龙族文面女还有24人,其中最大的103岁,最年轻的64岁。现存24位文面女的年龄分布见下表:
二、研究方法
本人2017年8月在中国云南省进行了实地考察,对云南民族村及独龙江乡的迪政当村进行了照片记录,对当地原居民进行了询问笔录,而后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研究,力求详实,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研究特征
(一)文面起源及目的
关于独龙族文面的起源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大约是在300多年以前从怒族那里学来的,也有人认为是在藏族察瓦龙土司统治时期,以文面作为他的统治区与外地的区别点。文面是独龙族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记也具有区分氏族和地域的象征意义。独龙族少女长到十三四岁就要文面,文面在独龙族也是一种成年礼的标志。当然,在某种意义上对也是传统审美观念和对传统宗教观念的表达。在实地探访期间寻访的文面老人时,大部分文面给出的理由是因为美丽。关于审美观念的说法在《滇缅北段未定界境内之现状》就有记载:“自高黎贡山以西,女子脸皆以刺刺小孔,涂以黑色,使成花纹以为美观,否则必然人所笑耳”。资料中的高黎贡山以西的区域就是指独龙族生活的区域。独龙族妇女把自己认为美的事物文在脸上,感受着同一族群内的人才可以体会到的美感和愉悦。
国民党时期,曾下令禁止文面,声明文面要罚款,有人也就不再文面了。但察瓦龙土司告诉说不文面汉人就要来抢人,有人的也就信了土司的话,继续文面,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又有一种说法是近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傈僳族奴隶主的势力不断深入独龙族地区,对独龙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特别是藏族察瓦龙土司,每年都要向独龙族人民强收名目繁多的贡赋,甚至连嘴、耳、鼻、头发都要征税。如缴纳不起,便强掳妇女到藏族地区为奴。特别是年轻、漂亮的独龙族妇女,常常面临着被掳走他乡的危险。在这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独龙族妇女为了免遭掳掠、逃避土司的蹂躏与践踏,只好采取一种消极的自救办法:用锅烟子涂抹脸颊,甚至宁愿忍痛把自己的脸染刻成永远洗不掉的“黛墨青纹”,使生人望而生畏,不敢近前。久而久之,形成了文面的习俗,并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本人对云南怒江州考察期间,通过询问当地老人及独龙族研究学者们得知,除了美的象征意味,更多数独龙族人对关于藏族察瓦龙土司侵略防御一说最为认可。然而,关于独龙族文面习俗的真正起源时间和原因至今不曾得知,只能通过多方的文献参考及实地探访进行研究推测。
独龙族文身的目功能总结如下:
第一,妇女文面是一种美的象征。
第二,文面是原始习惯所要求。
第三,文面是原始部落的成年礼仪。
第四,文面是原始部落的图腾标志。
第五,文面后可消灾避邪、一生好运。
第六,为防止察瓦龙藏族土司及外族掳独龙妇女为奴。
(二)文面的图案
从目前调查的资料及实地调查发现,独龙族妇女文面纹样大体相同,只是纹路的走向、数量、粗细略有不同。而现在人根据独龙族妇女文面面积的大小不同,将独龙族文面女文面简单的分为“全文”“半文”半文”两种形式。“全文”的文面女主要分布在独龙江上游“上江(指独龙江上游)的女子,头面鼻梁量颧上下唇,均刺花纹,取青汁叶和锅烟揉擦入皮肉成黑色,洗之不去。”而独龙江下游一带“女子面纹,只刺一圈,下唇刺二三路不等”。有的地方“女子仅颚部刺以黑花,并不满脸刺也”。探访时询问当地人得知,当地人很多都可以根据文面图案判断出文面人所在的具体村落。
1.“全文”图案
“全文”是指上下唇、鼻翼两侧至颧骨突出部上下、上至两眉间或稍上位置有纹痕。本人田野也只是访查到了独龙江上游“全文”的文面遗迹。
2.“半文”图案
仅在下嘴唇下部至下吧或嘴角两侧文几条竖纹或简单的图案。
实地探访时也发现,文面女的文面图案沿独龙江上下游逐渐简单化,生活地域的不同使文面面积的大小存在比较大的差异,这也让我产生了好奇。本人与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及云南省民族村相关的学者进行了探讨,大家同样提出了藏族察瓦龙土司侵略防御一说。因独龙族是沿独龙江畔,村落路程较远,交通十分不便,土司对上游侵犯相对严重,面临迫害的频率高,为了防御而使上游的妇女文面面积比下游更大,这也使藏族察瓦龙土司侵略防御一说更具有说服力。
(三)文面方法
先将铁锅锅底刮干净,放在三角架上,然后点燃松明,烧燎锅底。后将锅底粉末刮下,放在竹碗中用水搅拌并经过两三天的充分溶解,成文面用的墨汁。文面针是用村边藤条制作,采来截成20多厘米长,然后稍加修整,留下一根硬刺就可以使用。蘸点墨用的竹签,是用竹片削制而成的,一头尖细。拍针棍可以用竹片制作,也可以使用小木棍,长短粗细以便于抓握和敲击藤针就可以了。手术时,文面师左手操针,右手握竹签或拍针棍,不断点墨、打刺,墨汁顺着针眼渗入皮内,留下了永久的印记。为防止伤口感染,几天之内不能用水洗脸。五六天后,伤口就会结痂并逐渐脱落,清晰的花纹也随之显露。
四、结论
文面习俗早已经成为独龙族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这一习俗承载着民族文化和民族记忆。研究文面习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独龙族的这一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考察中发现独龙族文面女的文面图案沿独龙江上下游逐渐简单化,生活地域的不同使,文面面积的大小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因文献缺失等原因导致文身的具体起源目前无从而知,除了对现存文献整理保存之外,对现存的二十几位文面老人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影像记录等抢救保存工作更是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向昌隆,中国历史上的各文身民族[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3.
[2]刘达成.峡谷往昔 独龙族纹面女[J].中国民族,1996(9).
[3]刘军.肌肤上的文化符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4]李惠.独龙族纹面初探[J].黑龙江史志,2008(20).
作者简介:霍涛(1991-),山东人,研究方向为妆容学;Lim Hee Kyung(1967-),韩国首尔人,研究方向:妆容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