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孩子们“安静”地阅读

2019-06-11黄丽萍

课外语文·上 2019年4期
关键词:整本书安静阅读

黄丽萍

【摘要】随着小学生阅读量的增加,整本书阅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但是活跃热闹的阅读课堂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正确的学习认知,懒惰的学习思维,往往导致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本文将以提高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效率为目的,提出在阅读方式、交流反馈以及动笔过程中的三点建议。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安静;效率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儿童阅读推广人蒋军晶老师曾提到“让孩子们安静下来,不是简单地让他们闭上嘴巴,不要说话,而是想办法让他们投入更高层次的探究学习中”。整本书的阅读已经走进学生的阅读生活,篇与篇之间的联系整合,需要学生通读整本书之后才能做到,而有限的时间内,要将众多的信息进行选择归类,对于小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如何在更高的探究学习中提高整本书阅读的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阅读方式中的“静”

读整本的书,首先就是读书时间上的紧张。单篇的文章,我们可以反复读,有感情地读,慢慢欣赏体会文章中的点滴,而整本书阅读既不能走马观花,又不能漫步欣赏,这在阅读方式上就要有所变通。阅读教学一向以朗读作为首选的阅读手段,因为以读促悟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方法,但是整本书的阅读更需要以默读、浏览、略读等无声的阅读方式加快速度,提高阅读的效率。

新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阅读部分就提出“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里的默读、略读不要求学生咬文嚼字,但也不是囫囵吞枣,而是更关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只是把有声的阅读潜化于心,注意力高度集中,兼顾文本的前后联系,提取主要信息。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中有25个相对独立的故事,相当于25篇短文。其中《皮皮过生日》的故事,我曾尝试大声朗读,用了近20分钟的时间,而对于学生來说,时间只会更长。因此,我指导学生在熟悉几个主要人物及性格特征的基础上进行默读或略读,了解文本信息,掌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情节,逐步养成静心读书的习惯。

二、交流反馈中的“静”

我在与同事讨论小组合作问题时,一位老师说“课堂上小组合作时,是不是越热闹越好”,我说“当然”,“你认为每个孩子都会认真交流吗?也许有的是在说闲话”,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开口总比不说好,开口了才有交流的可能”,现在想来觉得自己真是可笑。这样追求表面形式的交流效果,确实没有多大的意义!

同样的道理,整本书的阅读反馈过程也并不是越热闹越好。对于简单的问题不必问,例如问一句:“《长袜子皮皮》中皮皮最要好的邻居是谁?”“杜米、阿妮卡。”这就是流于表面的假象反馈。而当你的问题设计有了难度、深度,需要大家静下心思考的时候,交流反馈的过程会出现“冷场”,但不要害怕这样的安静,不要急于在学生中寻找经常举起手的熟悉的身影。急于得到想要的答案和想要得到的阅读效果,很多时候却硬生生地打断了大多数学生的思维。老师很快公布正确答案,久而久之,学生的思考就流于形式了。

在问题设计中要留有余地,问有质量、有价值的问题,有宽度、有弹性的问题。在《长袜子皮皮》的读书笔记的指导中,我提问:“皮皮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生活中的你跟她有什么不同?你们羡慕她吗?”第一问难不倒学生,都知道皮皮是一个活泼、开朗、热情、独立生活能力很强的小女孩。第二问,有学生无奈地笑了,觉得自己跟皮皮的差距太大。最后第三问是个思辨性较强的问题,答案并不唯一,但学生似乎很乐意去思考。等读书笔记完成后,我看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回答,有的觉得皮皮的习惯太差,有的羡慕皮皮的自由,有人同情皮皮,种种感受都是学生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由此可见,交流反馈中无须急于求成,给孩子们思考的空间,耐心地等待,片刻的安静也许可以换来思维之花的绽放。

三、动笔沉思中的“静”

(一)静心做批注

在阅读中安静地思考,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文本旁边做批注,这样的一种个性化阅读,是属于学生独有的阅读体验,突出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根据平时的观察,学生做得最多的批注就是画出好词、好句。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安静地思考,做好批注呢?

嘉定区清水路小学的王芳老师在《浅谈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能力培养》一文中提出了要“随文而批,随感而注”。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总有说不完的想法,总喜欢打断别人,抢着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论观点是否成熟,都觉得是独一无二的。阅读初期,可以引导学生在文本最有趣的地方写上自己想要说的话,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让学生了解批注阅读的形式和目的;接着以小组交流的方式,互看同学之间的批注,发现更多的有趣之处,体会不一样的想法。在这样的一次次互动当中,充分点燃做阅读批注的热情。

在此基础之上,再渗透更加丰富的批注点。比如抓住文本中的“矛盾”文本中的留白,或者是经典的语句。在《皮皮接待小偷拜访》一文中,学生对我说,“老师,真好笑,小偷还要接待,应该轰出去,或者报警”;我说,“对的,但是皮皮没有这样做”。这样的一处矛盾,学生很快给我答案,“因为皮皮聪明,她靠智慧战胜了小偷”,“不对,是因为皮皮力气大,小偷抢不过她”,还有学生说是因为皮皮很善良。通过学生的答案我知道他们很认真地读过故事,正是这一处矛盾,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皮皮的形象特征。我鼓励他们及时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想法,这都有助于他们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做批注的能力。

(二)运用“阅读单”

“阅读单”不是新生的事物,这是让孩子们静下心来思考的又一种形式。通过阅读单,老师可以将主要的问题和任务呈现给学生,学生也会认真地完成阅读单上的题目,带着问题和目标阅读。但是有部分学生把重点放在了阅读单上,为完成题目而阅读,快速地在文本中检索相关题目的信息,寻找答案。这么“闪电式”的搜索,看似有了结果,却忽略了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所以阅读单的设计要兼顾创意和深度,既贯穿文本之中,也可以延伸到文本之外;既要提升学习的兴趣,也要检测阅读的效益,从而让阅读具有回味无穷的心灵体验。

比如在有关皮皮的阅读单中,可以设计“如果我们是皮皮的小伙伴,你最想参与到哪个故事当中?为什么?”,或者进行比较,“皮皮带着两个好伙伴经历了那么多的趣事,跟我们熟悉的哪一部动画片相似?并找出两者之间的不同”。诸如此类的问题设置,除了能提升阅读兴趣之外,也能在整本书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阅读体验。

总之,要让孩子们在阅读中获得有分量的阅读效果,不能生拉硬拽,热闹的课堂可以是孩子们阅读思维的碰撞,也可能存在急于求成的隐患。我们需要给他们安静的阅读空间,在阅读方式上扎实地训练默读、略读等方法,养成默读的习惯,提高一定时间内的阅读量;在交流反馈中,给孩子充分的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在安静的环境中愿意去思考,积极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孩子们静心做批注的习惯,跟着自己的心里所想,表达真实的阅读体验。这样的体验未必是最好的,但属于孩子们自己的,静心阅读,这样的体验会越来越多,加之老师的引导,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有更加深刻的感悟,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佳径,让孩子们“安静”地阅读吧!

参考文献

[1]蒋军晶.让学生学会阅读——群文阅读这样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徐根荣.上海市小学语文教学优秀论文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整本书安静阅读
深入敌后,保持安静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楼上请安静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