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发言积极性
2019-06-11赵雅珍
赵雅珍
【摘要】一堂课是否成功,最直观的方式就是观察学生上课是否积极思考和主动发言。而在小学高年段我们观察发现,上课学生举手发言的人数较低中年段出现明显的递减趋势。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学生上课发言的情况更是如此。
【关键词】语文;高年段;课堂发言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学生的课堂发言本是师生间的一种亲切的情感对话,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有效反馈。从学生的发言中,教师可以直观地观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从课堂学生的举手发言情况,教师可以大致了解一堂课的教学成效。在语文的教学中,我发现高年段学生在学习生字词较为简单和相对好理解的教学环节时,学生举手发言非常踊跃,而走进文本,开始深入理解课文的时候,举手发言的学生就变得寥寥无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一、不爱举手发言的原因
(一)一成不变的说教
语文教师应该有丰富的语文素养,能够运用准确、生动、有力的语言来丰富教学。语文课堂是需要教师调节的。学生从进入小学最先开始学习的就是生字词,从内容上比较简单,从形式上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多样,因此学生早已掌握学习生字词的方法。在进入高年级以后,学生对此部分的内容表现出相当的自信。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的篇幅越来越长,难度也随之加大,这时候学生上课多表现出不爱发言的情况。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过度地关注教学任务,对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上形式比较单一,多采取提问、讨论交流的方式,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课堂失去了兴趣,不愿意走进课文。
语文学科说来是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的学科,但是真正提到教师的语文素养,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都合格吗?我们有能够适应当代发展需求的学识、能力和技能吗?我们能够做到不断积累新知识,学习新教学媒体的使用,接受新教学方法并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吗?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当教师不能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没有创新,总是一成不变地说教时,学生对语文学科一定是缺少学习动力和兴趣,长此以往,语文教学的成效恐怕要大打折扣。
(二)对学生的发言没有正确积极的评价
在对学生上课发言现状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学生对教师上课的评价语还是有一定的期待的。学生在问卷中提到,当教师提问时,希望教师在学生回答错误的时候能够多鼓励,不要过度为难学生;对于答对的同学,教师对其课堂表现能够有精彩的、多角度的评价。在课堂上,教师经常会提出问题,但是当学生答对或者答错的时候,教师没有积极地给予评价。比如学生在答错问题的时候,教师没有及时地从语言上或者行为上给予学生鼓励;当学生答对问题时,教师更多地表现出一种习以为常。而正是这种习以为常的态度让学生感觉得不到认可,久而久之让学生逐渐开始变得不愿意发言。
(三)对语文学科兴趣不浓厚
语文学科多是语言文字的掌握和运用,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因为教师没有正确把握学情,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个体感受,使学生总是处于被迫地接受知识的无奈中,而没有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文的学习中,去感受语言的魅力。
(四)学生心理变化的作用
作为班主任,能够明显感觉到学生在升入高年段以后,学生的心理也开始处于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过渡的特殊阶段,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个人行为容易受到个人情绪的影响,对周围的学习生活环境变得极为敏感。教师一句无心的话,对一部分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对另一部分较敏感的学生就會出现自信心不足,对学习没有兴趣,产生自卑感,久而久之,课堂发言的人数就越来越少。
二、现象的思考与对策
(一)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发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学情和心理发展特点,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发言。比如当学生答错问题的时候,教师能不能给学生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评价。当学生答对问题的时候,教师是否可以给学生一个积极的肯定,不要一句淡淡的“很好”“请坐”。在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还是比较关注教师的上课评价语。比如有学生提到,在问题回答错误的时候希望老师不要责备,以一种平和的语气让学生坐下,或者是以鼓励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有自信再举手回答问题;当答对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习以为常地以简单的“很好”“请 坐”这样的评价语来进行评价,而是能真正地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真诚肯定的个性化的评价,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评价或敷衍了事。可见,对学生而言,教师的评价语对学生上课是否举手发言还是比较重要。所以教师决不能简单地评价了事,要规范我们的教学行为,结合学生实际做出中肯有效的评价。这种评价,不仅仅是对错的评价,更应该体现对学生的肯定和关怀。
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我们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方式来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精心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让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来当“小老师”,在这种互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有自信去完成学习任务。
(二)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中,语文的工具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有特点,而语文的人文性更是对学生能力、价值和追求的重要培养方式。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注重语文训练而忽视了人文性的培养,或是在公开课中过分追求人文性的体现而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因为两者没有达到一种平衡,致使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教学没有兴趣。长此以往,学生自然对上课发言不感兴趣。
(三)慎用物质性奖励
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采取物质性奖励的方式来鼓励和督促学生学习。但是在教学中我发现,单纯一味地给予学生物质性奖励或者是累计形式的鼓励,短时期内的确对学生学习有一定的成效。但是时间长了,我们就会发现,学生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物质性奖励上,在学习上不但没有进步,反而出现毛躁、坐不住、交头接耳的情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是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单纯地去“贿赂”学生,否则会适得其反。
(四)心贴心的交流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出感慨,学生不像低年段的时候好带,因为高年段小学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强,对家长和教师提出的要求不再一味地顺从,更多地表现出抗拒的情绪。学生表现出抵触情绪,甚至与教师和家长出现激烈的冲突。这时候,教师就要及时关注到学生的异常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而不是一味说教,走进学生的内心,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是关心关注他的,让他感到温暖,进而愿意去交流,去更好地学习。
高年段学生上课举手发言人数减少是共性问题,但是如何从共性问题中找到解决办法,从而改变这种现状,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解决的问题,一切从孩子出发,一切为了孩子。
附 注
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课题名称:提高小学高年段学生发言积极性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3575)研究成果。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