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2019-06-11吴纯桔
吴纯桔
【摘要】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阅读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比重,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推动学生思维发展,培养语文素养与传承传统文化等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导向,探究适合于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改革浪潮下语文教学新的教学要求与目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由此可见当前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提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同时也给予了语文核心素养新的教育内涵。核心素养作为语文教学改革新的创新点与突破点,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巧与方法的创新转变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据调查,一个喜欢阅读的学生的语文成绩平均要比不喜欢阅读的学生语文成绩高出10分以上,近80%的高考状元都有阅读的习惯,加之高考制度的改革,“得阅读者的语文,得语文者的高考”。所以,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标准的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语文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阅读兴趣是提升阅读能力的基础,没有阅读的兴趣与想要阅读的冲动,学生想要提升阅读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无疑会产生很大的困难。阅读是语言表达的基础。有些人能说会道,说话引经据典,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后天的阅读积累。作为一名学生,应该树立“能说会道”的理想,只有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想法或观点,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但前提是要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教师的积极引导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小学生的引导。
例如,在学习《秋天》这篇课文时,如果一开讲就让学生自主对课文进行阅读,如果阅读过程中遇见生词,学生很可能产生厌读情绪,很可能不愿意融入课堂中。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文章,融入课文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地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和秋天相关的美景或是视频,通过视觉与听觉,加深对秋天的初步印象,从而让学生能对课文可以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且在阅读过程中对秋天中的一些景色进行联想,同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把自己认识的秋天与同学老师们一起分享。整个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的兴趣。
二、坚持“以生为本”,训练思维发展
课堂最忌讳的就是老师一个人的“表演”,而没有学生的互动参与,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拿着书本照本宣科,学生跟着老师读书的节奏走,结果不说,大家也心知肚明。好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完善,许多新的教学理念经过不断的实践而得以广泛运用,比如情境化教学法、立体化教学法、微课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之所以得到广泛运用,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尊重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兴趣,发散了想象与创新思维,活跃了课堂气氛。由于小学生活泼好动,所以这些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效果最为明显。在教授课本知识时,如果通过再现课文情景方式,对于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教学《養花》这篇课文时,在阅读课文之前,老师可以先提问学生问题:大家有没有养过花?你认为养花可以带给你什么体验?先经过学生的回忆再现养花的经历,回忆养花时的情景,为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在学生预习及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养花?养花给作者带来什么乐趣?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找出重要语句和关键词,然后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以再现生活的形式融入课文的内容中,结合课文情境,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三、培养语文素养,提升审美能力
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审美能力有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可以不注重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相反,教师在上课时,应该适当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当在教授一篇美文或者是一篇简单的古代诗歌时,除了讲解文章的段落大意、文章宗旨之外,对于个别优美的句子或佳句进行鉴赏,提出“好在哪里?为什么好……”等相关问题,通过老师的讲解与学生的阅读,深刻体会美的内涵。久而久之,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审美意识与鉴赏能力的培养,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审美能力的提升,需要用心感受“美”的存在。比如教《江雪》一篇时,或许学生可以隐约感受到诗歌中所体现的意境美,但是不经过教师的讲解,这种感受美的印象是模糊的。通过教师的讲解,找到关键词“鸟飞绝”“人踪灭”“孤舟”“江雪”等,尽量再现诗歌里的悲凉意境。通过关键词,感受诗歌的意境,一旦学生体会到这种意境美,那么就会使其记忆深刻,渴望再次阅读,从而提升审美的能力。
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于不断地阅读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阅读到的现象与状况有着自己的思考。如在教学《水》一文时,教师在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后,逐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当地百姓面对极度缺水的状况下的遭遇,然后教师以水为线索,开始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节约用水上来。当学生开始联想到节约用水的时候,教师再适时地引出了该单元练习中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节约用水”。这样整合课程资源其实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通过教师提跟水有关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各种跟节水有关的知识,教师也可以积极组织与节水有关抢答类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整个的教学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节约用水意识,这种通过文章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形式,其实就是语文素养的培养。
四、坚持正确引导,传承传统文化
小学语文的阅读篇目,都是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育状况,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作品,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语文素养之外,还有就是从小培养小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基因”,比如小学阶段的语文课文中有大量的古诗词。但是小学生不会自觉产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需要语文教师的正确引导。所以怎样引导是关键,这对语文教师本身也是一种考验。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以自己带动学生喜欢阅读,重视阅读。其次,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不得不说,没有阅读,就没有继承。阅读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是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点。学生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获取文化知识,才能“知情趣,明事理,敢作为”。所以,阅读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教师在讲《游子吟》时,除了带领学生会读、能读、读懂,了解文章大意,更需要对诗歌的主旨思想进行延伸。在赞美孟郊的孝顺以及母爱伟大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通过相关亲情文章的阅读,联系生活,孝顺父母,传承中华优秀的“孝廉”文化。再比如说,对于《悯农》这首诗,在歌颂农民勤劳耕种的品质的同时,也要注意传授节约粮食的知识,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这些都是“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关注的重点。
五、结语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永远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但是又不能操之过急,以免适得其反。笔者相信,只要坚持“核心素养”理念,基于“核心素养”的正确引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定可以更上一层楼。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语文阅读教学也将被赋予新的时代要求,越来越科学、完善。
参考文献
[1]冯桂梅.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8(5).
[2]陈国华.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加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当代教学论丛,2018(11).
[3]井枫屏.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2017(11).
[4]林淑真.略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J].教学研究,2019(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