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影响农村产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9-06-11赖柄范
赖柄范
[摘要]农村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党和国家为破解农村发展困境,提高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提出并实施了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振兴的关键就是要实现农村产业振兴,当前我国部分农村产业发展受到了缺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土地流转效率低、农村劳动力流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和经济的发展。为此,将综合农村产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影响农村产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产业;土地流转;劳动力流失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也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农业经济发展的好坏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城乡融合的进程,更会影响到我国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国梦伟大战略目标的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艰辛曲折的探索和实践,农村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农民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农村产业也在向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快速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趋紧密,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仍然存在着跟不上市场变化的節奏、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问题桎梏着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在党的十九大上,党和国家为了更进一步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决策,农村经济也将再一次迎来腾飞的契机。因此,本文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分析探讨影响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为乡村振兴、农村产业发展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和思考。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制约农村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1.1 缺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队伍
由于土地整合难度大、农业生产成本投入比重高、农产品价格低、劳动力需求大,许多农民不愿意尝试大规模的种植,宁愿维持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种养,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而部分种养大户,也因自身农业技术专业素质较低,对农业专业技术缺乏掌握,粗放式的经营方式和单一的种养结构,导致其抵御灾害的风险能力较低,不能发挥带动作用。近年来兴起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也因组织结构松散,混乱的内部管理机制、融资难度大、协作水平低等原因经营不下去而破产,严重挫伤了农户加入合作组织的积极性,所以我国农业最基本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的格局。
1.2 土地流转效率低
1.2.1 社会保障供给薄弱,农地流转意愿不强。一是受中国千百年来的农耕文明的影响,农民对土地具有强烈的依赖意识和价值意识,农民对土地流转存在思想误区,流转意愿不强。二是加上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农村与城市在医疗、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投入上存在巨大的差距,无形中加剧了土地在农民心中的重要性。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民在流转土地上“有所保留”,往往是把条件最好的土地留给自己耕种。三是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大、风险高与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低之间形成的剪刀差,导致有承包意愿的农户望而生畏。
1.2.2 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建设滞后。一是农村缺乏规范、合法的土地流转机制,农村土地存在着许多无序流转、非法流转、流转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二是管理主体对土地管理和监管上存在失位,乱作为和不作为致使土地纠纷时有发生,土地流转经济效益得不到真正发挥。三是缺乏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土地流转信息阻塞,导致需求端与供给端无法有效对接,土地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土地评定缺乏科学的标准,不能给予合理、公正的土地价格。
1.3 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
中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经济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收益低,逼迫许多农村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谋求发展,农村目前的人口构成主要是老人、儿童、妇女,职业农民的减少导致农村产业发展乏力,尽管国家制定了多项返乡创业支持政策,但扶持政策没有落实,且农村公共供给与城市存在一定差距,中青年劳动力回流率较低,致使大面积的抛荒现象出现。另一方面,从沿海向内陆转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受用工、物价、土地成本上升,暂缓了对内陆地区进行开发与投资的步伐,从而降低了劳动力返乡的吸引力,从事农村产业发展的农业企业也受到劳动力不足的影响,致使农村产业发展缓慢。
1.4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差,以县为主的财政投入远远满足不了农村交通、水利、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量,项目建设资金除了国家补助外,省市的配套资金少,县财政无力配套,致使建设进度慢,工程质量相对较差。农村项目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往往是为了解决眼前某一问题。许多基础设施工程主体设计标准低,抗灾减灾能力差,使用的生命周期短,目前很多农村路面窄、路况差、电网改造进度慢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是影响农村产业发展的软件。由于城乡二元化结构发展,城乡的医疗、教育、养老保障水平存在巨大差距,农村无法提供较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致使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空心化问题严峻。
1.5 农产品营销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中家庭散户、种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忽视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缺乏现代农业生产的流通主体,农副产品滞销、跳楼式的贱卖现象时有发生,分散、弱小的农户进入市场后竞争能力弱,容易受到市场强力竞争者在价格、销售等方面的排挤,在信息获取方面滞后,种养结构上盲目跟风。并且“重生产”、“轻营销”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难针对根据市场需求提供相应的农产品。农产品销售渠道过长,致使许多需要快速送达消费者手中的农副产品出现不同程度的损耗和变质,在价格方面因为渠道过长,农户卖出的产品价格往往很低,扣除投入成本、人工费用后所剩的寥寥无几。农产品同质化强,且不注重品牌建设,很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还会出现较差标准的农产品破坏品质较好农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当前农村农产品受运输配送条件限制,流通半径过小,很多农产品有很强的地域限制,往往只能在当地销售,很容易导致市场的饱和,出现滞销困局。
2 助力农村产业发展的对策探讨
2.1 培育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
农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是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要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就需要培育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主体。第一,培育新型的职业农民。当前新型农业发展离不开懂技术、管理能力强、营销水平高的专业农业人才,因为当前农村农户年龄大、文化水平低很难再对其进行专业农业知识教育和普及,就需要挑选出一批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年富力强的农户对其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农业生产培训,优先培育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职业农民,通过他们以“传帮带”的方式扩大知识覆盖面。第二,政府牵头,带动科研院所、农业高校帮助农户建立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政府需为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金融支持,保障合作组织的长远发展,科研院所和农业高校需为农业合作组织提供技术、信息服务、职业技能培训、新管理理念和方式等服务。第三,培育和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在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有着巨大优势,各地需要对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帮扶措施,以扩大农业企业的带动辐射面,没有农业龙头企业的地区需优化当地产业发展环境,加大引进力度,增强地区对企业的吸引力,做好引进后的配套服务建设。
2.2 提升土地流转效率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对农村的关注也越来越高,当前农村产业和综合开发正在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土地流转效率则成了农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那么为了提升土地流转率和利用率,一是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财政投入力度,让农民充分享受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淡化土地对农民功能性保障意识。二是需要构建完善的土地流转机制。从法律上明确土地所有权归属,厘清土地产权边界问题,制定规范、合法的土地流转程序。三是要加强对土地管理职能部门、基层组织的监督,规范管理主体的管理方式和强化管理主体的责任意识,保障农民对土地的基本权益。四是在乡镇、村居要建立服务于农村的土地流转信息服务站或信息咨询中心,并做好对土地流转信息的采集、统计、归档等工作。政府也要积极支持培育市场中介机构,借助快速高效的互联网、手机等线上网络平台,加速土地信息的流通。五是可以尝试设立专门的土地流转风险基金,最大化增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
2.3 构建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才兴旺是关键,第一,需要建立县(区)、镇、村三级返乡就业服务体系,定期对返乡的中青年劳动力做好信息摸排,做好返乡就业服务。第二,努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一主多元”体系,抓好农广校建设,强化基础依托,改善专门培训机构设施条件,组建专业的培养基地。第三,以农广校为平台载体,加快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和导师制度,建立“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等丰富的授课模式。第四,研究制定农民田间学校建设方案,通过政策推动、扶持拉动、任务带动和机制联动,引导农民合作社普及农民田间学校。第五,要围绕产业开展从种养到销售全过程培训,在培育目标上实现与现代农业的无缝对接。
2.4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与否,离不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支撑,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则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关键。首先,需要中央、省、市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及社会保障水平,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缩小与城市的医疗、教育、交通、食品、文化等方面的差距,提供良好的返乡创业环境。其次,健全完善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在争取上级财政的同时,加大引入社会资本进行项目招投标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民间资金参与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来,政府做好资金引导,制定相应措施,坚持“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健全多渠道的农业投资体系。最后,政府要完善信貸担保机制,鼓励金融机构给予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更多的贷款利率优惠和资金支持。
2.5 完善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
完善的农产品营销体系能有效的为农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也能促进农村产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第一,培育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产品流通主体,协助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专业销售协会或引导农业企业为农户提供物资供应、加工仓储、产品运输、需求信息等服务,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第二,政府为主导协助建立相应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集散中心等,这样可以将分散的生产经营主体集中起来,达到帮助其农产品的快速分销。第三,构建和优化营销渠道,减少营销环节,可以有效的减小农副产品在流通中损耗,可以建立大型超市+农户、消费者+互联网+农户、农业公司+农户、政府单位+农户等多样的营销渠道,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第四,建立配套的物流运输服务体系,引入物流市场中的专业物流公司,与其合作搭建快速运输的物流体系,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减少运输环节带来的损耗。第五,注重农副产品的品牌建设,着眼重点市场、针对消费人群明确产品的卖点,综合运用广告、活动推广、互联网等手段,树立富有特色的产品形象,以此提升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 张瑞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8(14):12+14.
[2] 张秀生,单娇.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03):17-24.
[3] 高雅.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思考[J].山西农业科学,2016,44(05):686-689.
[4] 仝若贝.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影响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31(08):86-88.
[5] 程小芳.城市化背景下振兴农村经济的困境分析[J].农业经济,2018(09):37-38.
[6] 胡创业.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构建及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06):89-92.
[7] 王定祥,谭进鹏.论现代农业特征与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J].农村经济,2015(09):23-28.
[8] 卢泽羽,陈晓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04):114-119.
[9] 夏莉艳.农村劳动力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01):14-19.
[10] 李勇亮,万妮,张学芳.现代农业与生产经营[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