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研究

2019-06-11齐慧杰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

齐慧杰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实现乡村振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目标,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措施和途径。在总结贵州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状的基础上,分析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并依托于贵州独特的绿色资源和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几条路径建议,助推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山地特色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

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新常态下对农业的优质高效发展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农业发展的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农业主要矛盾的变化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引了方向。此外,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它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以往学者们主要从宏观层面探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重点和具体措施,较少的将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联系起来研究。本文从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部联系出发,以贵州省为例,具体探索贵州省如何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助推乡村振兴。

1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1.1 乡村振兴战略赋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的时代内涵

与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们的追求逐渐由“量”变为“质”,在农业发展方面出现了结构性失调、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的矛盾共存、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为了弥补农业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实现“四化同步”和“五位一体”,助力乡村振兴,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去库存”、“调结构”、“强科技”。乡村振兴战略涵盖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方面,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引方向,赋予时代内涵,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也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2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由之路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个落脚点、主要方向、重要突破口、最优途径和坚强保障,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开出的一剂良方,治标治本,既能破解农产品结构性失衡,又能减缓资源浪费带来的环境压力,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脱贫攻坚增添“新动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2 贵州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的现状和

挑战

2.1农产品产品结构调整合理化,但适度规模化和标准化程

度低

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贵州省准确把握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取向,抓好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强省建设的重点任务,实施一系列农产品产品结构调整措施,增加了有效优质农产品供给。但贵州省土地类型复杂、气候多变、土地质量较差,有效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016年的农用耕地较2015年减少1.53万hm2,减少比例高达23.06%。贵州省立足于建设特色农产品的现代农业高效示范园区,但标准化的综合利用程度不高,且由于农业标准化起步晚,投入资金少,农民素质低且积极性不高等原因,这种标准化的示范园区很难实现规模化。

2.2 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发展,但三次产业融合效

益低

近几年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探索,产业化推动脱贫攻坚。如黔西南州兴仁县的薏仁产业、罗甸县的火龙果、修文县的猕猴桃等“一县一品”特色农业绿色产业正实现精准扶贫。但从贵州农业发展实际来看,农业产业链不够完善,茶叶、中草药、蓝莓、辣椒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与产业规模发展不同步,农业产业链不完善、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制约了贵州特色农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以现代农业为依托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如全域旅游背景下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顶层设计不完善、旅游产品同质化水平高、基础配套设施落后,成效不突显。贵州省依托于大数据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积极同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合作,但农户的电商意识薄弱、互联网意识普及率不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少,各部门之间的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上交通、物流技术、冷链系统等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黔货出山”和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

2.3 现代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完善,但创新科技成果转化

不够

2017年贵州农委指出贵州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以提高农技推广服务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针对贵州省“五大重点产业”和“九大重点农产品”,创新农技推广体制机制,并结合贵州现代山地特色产业,完善农业产业技术服务体系,推广绿色高效适用技术。但结合贵州实际,农业绿色创新科技成果较少且转化率低,2017年度第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计划项目公示中可看出,农业领域的成果转化项目较少且还处于计划期。科技投入经费不足,2017年全省的科学技术支出88.29亿元,增长27.4%,但仅占财政支出的2%左右,使得现代高效山地农业经济得不到科技上的强力支撑。

2.4 新型职业农民不断发展壮大,但专业技能的培训体系不

完善

贵州省以服务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为导向,加快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为推进贵州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助力脱贫攻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供人力支撑,如“9+3”计划、“阳光计划”、“雨露计划”等。2017年,全省计划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少于2.405万人。但在培育的过程中,问题逐步凸显,具体体现为:农民及各地的主管部门对农民培育工作在思想上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农民的积极性不高;培训方法化,“阳光工程”培训固化,形式化严重,培训的对象不明晰;职业化农民培育体系不健全,制度化、规范化不到位,与市场衔接不紧密。

2.5 现代农业发展导向明确,但农业体制机制改革支撑力度

不够

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以现代产业园区为载体,依托于山地特色,念好了“山字经”,种下了“摇钱树”,打出了“特色牌”。2017年,贵州省各级农业园区共1042个,通过园区建设,累计总产值达到4739.5亿元。但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体制机制改革的支撑力度不够,具体体现为:农村“三权”确认工作存在问题;农村产权流转的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文件不完善;农业补贴覆盖类别和范围较小,农业支付补贴机制不够合理。

3 多途径共推贵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

乡村振兴

贵州省特殊的农业资源决定其农业供给侧改革与其他地区存在不同的思路。改革的关键在于坚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依托山地特色农业园区建设,立足资源禀赋,瞄准市场需求,变“全面开花”为“重点突破”。从乡村振兴战略的视角下去构建贵州省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发展路径,提升贵州省农业经济效益和竞争力,为脱贫攻坚增添“新动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目标。

3.1 着力促进农产品结构和规模调整,助推乡村振兴

继续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围绕贵州省“五大重点产业”和“九大重点农产品”布局,推动农产品种植结构“脱胎换骨”,继续减少玉米的种植面积,继续扩大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坚持质量兴农,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紧盯“山地、小型、特色”的特点,放活土地经营权,推广股份合作、经营权流转、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坚持绿色化生态导向,将农业同“大数据”和“大健康”结合起来,构建生态农业大数据资源和信息系统,推广“生态贵州˙绿色产品”这一公共品牌,发展特色生态产业,形成覆盖全贵州的新型生态产业经济区。

3.2 着力促进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加速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繼续推广“5个100工程”,规范现代山地特色农业示范区;规范进行农产品深度加工,可培育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模式的带动作用,向优势产区集中;推广农超、农校等产销对接形式,同时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搭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平台,制定“互联网+现代农业”专项行动计划,开展“大数据全民O2O项目”,建立农产品企业联盟,创建标准化的现代物流业产业园区,打造全民智慧农业,推动“黔货出山”;积极探索新产业、新业态,结合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深入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基于自然和文化资源特色,积极发展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和农业公园等新业态,促进农村产业兴旺。

3.3 着力促进科技兴农战略举措实施,助推乡村振兴

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进现代种植业和山地农业机械化,培育优质新品种,分坡度机械化作业,夯实现代山地特色农业发展基础;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集成推广力度,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提高技术成果转化,探索建立“科研院校+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体系+新型经营主体”的成果转化模式,完善以“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确保主导品种覆盖率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到100%,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科技的力量。

3.4 着力促进专业技能培训体系完善,助推乡村振兴

加大农业培训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配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经费;健全新型职业农业培训体系,着重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组织,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紧贴农业实际落实培训质量,整合教师资源,聘请专家并结合贵州省山地农业和各地农业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对培训内容和方式进行适度创新来适应实际需要,不可盲目照搬其他模式。

3.5 着力促进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助推乡村振兴

支持龙头企业等多元主体同发展,发挥其在规范行业管理、引领现代农业的作用;实现小农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贵州92.5%以上的山地和丘陵的地形条件和农户传统的土地观念也决定着小农经济不可能被完全替代,利用两者的互补优势,实现土地利用最优化,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注重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探索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扶持小农户借助贵州特色资源发展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实现小农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以及二者的效益最大化,激活乡村振兴中经营主体的活力。

3.6 着力促进农村体制机制深化改革,助推乡村振兴

继续贯彻“三变”改革政策,贵州省应总结之前县试点经验,由点到面,继续深入推广“三变”改革,将“三变”改革作为农村发展的“新引擎”;安排“三变”改革专项资金,并从推动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贵州省发改委继续将“三变”改革纳入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并鼓励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PPP项目建设;规范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贵州省政府全面推动农村集体土地等各类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试点工作,提供科学化和规范化产权交易的平台,推进“三权促三变”的深化改革;加大农村金融资金支撑力度,降低农村信贷的准入门槛、优化农村金融的供给渠道,充分调动可用资金,确保改革长效发力;坚持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提高“三农”工作队伍指导水平。

[参考文献]

[1] 胡伟斌,毛迎春.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综述[J].农业经济问题,2018(02):127-130.

[2] 唐安来,翁贞林,吴登飞,等.乡村振兴战略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于江西的分析[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7,16(06):803-808.

[3] 韩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J].中国经济报告,2017(12):15-17.

[4] 姜长云,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7(01):1-10+144.

[5] 何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贵州转型升级探索[J].贵州省党校学报,2016(06):84-89.

[6] 翁鸣.科学地认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农村经济,2017(03):1-5.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战略
新时代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大理论与实践创新
他山之石,来自日本的“乡村振兴战略”
“党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基层治理创新
论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底蕴
创新探索农村家政职业教育的有效模式
浅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识和思考